《為青少年立界線》讀后感
《為青少年立界線》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為青少年立界線》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可以是世界最殘酷的地方,它可以是很無情的。”
“經歷青春期就像在搭云霄飛車一般,但只要抓穩,還是可以很好玩的!”
這是寫在“為青少年立界線”封面上的字。文字緊緊抓住了你,身為一名教師,我的身邊不就有一群無情且好玩的人嗎!雖然這是一本指導父母的手冊,我認為也很適合老師的閱讀,
青春期的孩子,你對他們關注多多,讓人想不通的是:他們怎么仍是問題一籮筐呢?《為青少年立界線》將告訴你如何做到。這本教養青少年的書以暢銷書《過猶不及》的原則為根基,加上一些嶄新令人振奮的觀念,將幫助父母在青少年的生活里扮演正面積極的角色。我們將會從這本書學到一種簡單的技巧:知道什么時候說好!以及怎樣說不!也就是:如何去讓青少年確實執行你所設立的健全、有愛心的界線。青春期少年都能安然度過這段動蕩不安的時期——只要你能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設立起健全的界線,
在這本教養子女的手冊中,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任何“處罰”的字眼。也就是說:即使在子女排斥父母設立界線的時候,作者仍認為只需要“后果”(consequences),并不需要“懲罰”(Punishments)。
管教孩子確實是不需要“懲罰”的,懲罰的觀念或字眼都含有父母對孩子的怒氣,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懼怕,只會拉大子女和父母的距離。但“后果”就不同了,“后果”是父母設立合理的界線,以愛心說出真理,然后給予孩子自由去選擇是否遵守,而且不阻撓自然的因果律,讓孩子去承受“種什么,便收什么”的后果。因為后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沒有父母的怒氣,沒有子女的懼怕,便不會拉大父母和子女的距離,只會讓孩子從中反省,將外在的架構內化,結出成熟的果子。
書里有一段描寫很有意思,指存在界線模糊問題的人一直生活在一種失控的模式里:無法對那些具傷害性的人說“不”,也無法對他人傷害性的行為設限。無法對自己具破壞性的沖動說“不”。無法接受別人說“不”,也無法尊重別人所給的限制。無法忍耐等候遲來的獎賞,也無法完成目標和任務。容易受不負責任或傷害性的人引誘,然后又想要去“修理”他們。將這些理論搬到教學中來,我發現越是能把界線帶進每天的工作和師生關系當中,這些架構越是能內化成為學生的一部分。剛開始時或許需要適應,從老是對其伸出援手或對他們不聞不問,變為能找學生去正視問題,甚至讓學生為其行為嘗到后果。我們越能持之以恒,學生將越能適應、有責任感,能顧慮別人的感覺,發展出警惕之心,以及懂得自制。我們自己也要成長。教導青春期的學生負責任往往讓我們更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點。我從來不知道我脾氣不好,直到學生給我指出來,我才知道我有那個毛病。現在,他們常常會提醒我不要急躁。
每一個成功的人,年輕或年老,都是從青春期熬過來的。他們都曾令父母頭痛,犯過錯,或根本讓人看不出來有一天能成大器的。但是,他們終究還是從青春期隧道的另一頭走了出來,在成人世界里立足穩固,包括約會、婚姻、事業,甚至自己也成為父母。在青春期瘋狂的階段,請記住這個事實。我們必須通過我們對學生的愛,更客觀地看法把我們的學生從那些危機中拯救出來。我的學生或許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他內心其實是很混亂的,跟不上外在應有的成長。他需要一個有愛心、能接受他、能肯定他的老師來為他的心思定焦,幫助他走進成人世界。幫助他把他的感覺、想法表現出來,尤其是那些困擾他的。而且,幫助他把恐懼、失敗、挫折,帶到你們的討論中,使那些感覺能在那里獲得處理與解決。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或感覺什么,因為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改變,都在變成一個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