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愛眾讀后感
泛愛眾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泛愛眾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泛愛眾讀后感1
說起《弟子規》里的《泛愛眾》一篇,我想大家應該不陌生吧!
《泛愛眾》講得是與朋友相處,要講平等、博愛,以博大的愛心去對待別人。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只會索取,不會給予、奉獻;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給予。聞名世界的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弟子規》里也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給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給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記住這個美德吧!并去實踐這個美德吧!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意思是:別人有短處,不要到處宣揚,別人的隱私,不能隨便說出去。讓我來說說最近我們班發生的一件事。我們四年級期中考試時,三個班的同學進行交叉考試。可是考試完后,班長馬玉森發現他放在書包里的19元錢被別的班的同學拿走了。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他還掉了幾顆“金豆豆”,最后那位拿走他錢的同學將錢還了回來。
回到家,我們給家人講了這件事,弟弟還說要將這件事到處宣揚。這時,在一旁的爺爺說話了:“你們不是學了《弟子規》中‘人有短,切莫揭’的話了嗎?那位同學做出這件事,同學們肯定都會向他投去異樣的眼光,他已經很丟臉,你們想讓他在眾學生面前抬不起頭嗎?我希望你們不要說。”這時,我才深深明白此句話的意思,我陷入沉思……
泛愛眾讀后感2
子曰: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仁,智者愛智。
記得以前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年老的'父親讓兩個兒子去獨闖天下,數年后,兩個兒子回來了,老大的述說是每到一處便遇惡人,所經之處必是惡地,這些年他過得很辛苦也很痛苦;老二的運氣則好得不得了,所遇皆是善人,所到必是詳和之地,這些年他過得快樂。父親聽完之后沉默了一會,讓兄弟二人交換之地再次出發。結果,老大去弟弟所到之處,發現這些人根本就不向弟弟說的那么友善;而老二走在哥哥以前到過的地方,發現這些人其實都很善良,相處久了都很友好。所以說你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你就會得到怎樣樣的回報。常懷仁慈之心,以仁愛待人,那對方會在你的仁愛之光中感化。
懷著仇恨而生活的人,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將會被仇恨而吞噬,由此生活將會變得漫長而苦悶。而有智慧的人可用仁愛化解一切怨念,讓一切背負風清云淡。在若干年后,你再回首,發現當初曾令人爭執、仇恨的事情已經不值一提。在沒有家國恨的年代,人與人的關系完全能夠因為泛愛眾而拉近,社會也會在每個人心存仁愛之中而和諧。
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傲;因存仁愛,人便不會自負;因存仁愛,人便會揚善抑惡;因存仁愛,便會心存感恩之心;因存仁愛,便不會睚眥必報;將愛放在心中,人生便會少許多煩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人間。
泛愛眾,我愛眾人,眾人亦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