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里的墻: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讀后感
《拆掉思維里的墻: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讀后感
這本拆墻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墻工具,學有先后,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么給?于是,我們聽說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說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后,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后,很希望能做點什么。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么?你要從中獲得什么?為此你要采取什么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里的墻,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