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讀后感
稀缺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稀缺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稀缺讀后感1
這本書講的是人們缺少的東西是如何變本加厲的變得更加缺少的深層次原因,稀缺的東西會變得更加稀缺的內在邏輯。了解了這個邏輯,就了解了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窮,這是因為稀缺思維導致新的稀缺。
當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變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種可能性而已。要改變稀缺,要改變稀缺心態,要增加自己的帶寬。有了足夠的帶寬,才能更高效的處理事情。所謂帶寬,就是你的注意力的總量,你能操心的事情,總是有限的。所謂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還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決的問題數量雖然多了,但是質量卻會下降,很多問題需要返工,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卻更多了。
缺失時間的人,他總會處理最緊急的事情,會用加班的辦法來解決時間缺少,但是這樣做,會導致效率下降,這樣會導致新的問題,還會導致他處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減少,比如說,你用晚上的時間用來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戲的`時間就被占用了,那么,這兩個事情目前看來似乎是工作比較重要,但長遠來看,哪個重要呢?這其實是得不償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顧不上考慮了。那么,就是意味著,你解決問題的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你借用了將來的時間,你的時間會越來越稀缺。
貧窮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總有眼前的煩心事要處理,卻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來明智的判斷,長遠來看,正是你陷入貧窮陷阱的原因。
其實,我覺得,知道了這個道理也不會對我們有太大的影響,所謂規律,就是客觀的現象,我們很難改變的,我們很難去改變我們的思維規律,這也許也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吧,讓我們保留著改變現狀的希望,繼續保留現狀。
稀缺讀后感2
首先,不知道這是不是一本暢銷書,整體看下來,不是特別推薦,僅個人感覺
第一,整本書的邏輯基礎,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義,為何稀缺,余閑,帶寬等等新穎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問題,但是這真的很奇怪,如果讀者對于他的所謂的基礎界定和邏輯不認同,那么整本書都不認同,因為所有都是圍繞一個點展開的
第二,為了驗證所謂的理論的真實性,舉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個人認為是編造的,而且無法說明問題),拋出了很多實驗,但是看起來,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書充斥太多的所謂的舉例和實驗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論框架,就填充的內容來了,很多人會非常有認同感,但是這個是有迷惑性的,這個可能和整本書的機理沒有任何關系,你跳出來也發現確實是這樣的,而且這些東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樣,你會發現,哇哦,這個就是說的我,非常貼切,其實是總結和統計了大多數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樣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輸了心理和行為知識,但是把經濟,心理,行為經濟學雜糅在一起,也沒有闡釋清晰,反而繞來繞去,誤導性比較強
第五,讀完對自我認知有一定幫助,因為這本書的解決方案是,調整自己都心態,合理的規劃自己的資源(金錢或時間),這對任何人來說,可能都是適用的,但是實際上,你是窮人,你做好了這一切,你還是還個窮人,你終將陷入死循環,調整好心態就是默默的接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