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
在這個特殊的超長假期,我終于認真地讀完了佐藤學教授撰寫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于一所所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分為“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個部分。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家,雖然書中內容遠在十幾年前,但是他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課堂現象和教學狀況,不都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課堂嗎?不得不感嘆“教育無國界”啊!佐藤學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并提出有見解的對策,讓我不禁審視起自己的課堂。看完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同時,也讓我感受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下面就來說說我的幾點感慨與收獲:
一、改變課堂營造“潤澤的教室”
書中說“潤澤”是表示濕潤程度,也可以說是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潤澤的教室”是一種氛圍,是一種心情。在“潤澤的教室”里,大家都可以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個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而與之對應的是一種極端的教室,比如“那些吵吵鬧鬧、發出怪聲的教室;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那些空氣沉悶、學生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等等”。
這些極端的教室,多多少少都映照著我的教室的影子。在學生對我某一個問題拋出時而產生激烈的爭吵的時候,我曾大聲呵斥他們,于是吵鬧的課堂漸漸地變成了死氣沉沉,學生再也不敢踴躍發言。在自習時,我離開一會,學生就會在課堂上肆意妄為,吵吵鬧鬧。在公開課時,我的教室又被扮演著學生表面很活躍、高高舉手發言的教室,而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聽課的教師對我的課堂報以贊賞的.一種虛榮心......其實這樣的極端課堂肯定也出現在很多的學校,大家都認為優秀的課堂是活躍的,是熱情的,但是往往卻忽略了學生們真實的感受,他們是否從心底接受這樣的教室呢?
佐藤學教授的文字讓我醍醐灌頂。在潤澤的教室里,老師應該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潤澤的教室里,學生應該是如沐春風,自由自在。在潤澤的教室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得到極大的尊重。潤澤的教室里,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奏都應該是柔和的。這樣的課堂所滋潤的學生才能茁壯而又健康。
二、改變課堂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指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的確,學生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在傾聽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也是在傾聽同學的發言,更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
但是,我們一直認為課上發言熱鬧積極是好的課堂,認為創造出這樣的課堂的老師便是優秀的教師。我也曾一直追求這樣的課堂,把那些在課堂上靜默不語的、神情呆滯的學生擅自貼上“不愛發言、不愛動腦”的標簽。現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因為我錯誤的教育標簽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學生是因為不會傾聽才表現出課堂上所謂的“靜默不語、神情呆滯”。當學生表現出不認真聽講的時候,我也只是一味地去呵斥,而沒有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方法。其實教室里,也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總是預設學生的發言,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希望學生回答得和自己預設的一樣,就算不一樣,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去往預設答案上引,甚至讓該學生直接坐下讓其他同學繼續回答。因此,往往忽略了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回答,他的答案值不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通過對照,我發現了自己教學上的淺薄。
細心的傾聽者應該能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作為教師,我們自身自始至終地要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和他討論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作為學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要舉手發言或者大聲發言,靜悄悄的教室氛圍會讓他們獨立思考,與文本對話。傾聽,就像一面鏡子,就如佐藤學教授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里,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三、改變課堂打開教室大門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指出“打開教師大門”就是讓所有教師都要上公開課。說到公開課,很多老師都是拒絕的,甚至一些資歷老的教師會認為這是年輕教師該做的事,他們年紀大了,不適合上公開課。佐藤學教授認為“這樣的教師是不能稱之為公共教育的教師。因為,他們把教室把學生當作了私有財產。”可是,這樣不上公開課“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現在已經成了很多學校不成文的規定了。我們農村學校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學校老師大多已經老齡化。每年的公開課任務都是由我們年輕老師自己承擔。這樣下來,我每一年都會有公開課,外出聽課活動等都是我參加。而老教師只負責參與提供意見,有的甚至從來不參與任何一次教研活動。
拒絕上公開課的老師,一方面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課堂缺陷;二是不想自己的課堂和教學方式被同事們指手畫腳。因為,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揚。所以,長此以往,農村學校的教研活動與探討是很難開展起來的。要讓所有老師打開教室大門,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校長的領導能力。因為只有校長能要求不肯上公開課的老師打開教師大門;二是要有充實的教研活動,而且必須開展輕松愉快、簡便易行的教研活動,這樣每個老師都會愿意參加。當老師們都能暢快地打開教室大門,潤澤的教室,相互傾聽的課堂還會遠嗎?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鑒好處,我們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獲。只要我們潛光而行,潤物細無聲,用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用一片云去推動另一片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靜悄悄的革命”不就開始了嗎?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讀著日本佐滕學先生的作品《靜悄悄的革命》,就感覺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和鼓勵,讓我充滿信心……
一、教學中要學會關注 "服裝裁剪"及"交響樂".
在《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中,佐滕學先生對"學習"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習的本質".并且認為學習是人與人的交往。我們現在講的"自主性學習"絕不等于讓學生"自學自習",是把"學"置于教學的中心,是學生之間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是"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的對話,與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與自身與自我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在這種教學中,他把教師的活動形象地比喻為"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兩類。所以,佐藤學先生談及的"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其實就是兩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活動:"服裝裁剪"就是我們古語中的因材施教;"交響樂團"則是主張重視學生的各種看法與交流。
他說: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地從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對應學生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學生個體上去。即使在各種聲音回響混合的"交響樂團"式的活動中,"量體裁衣"的意識也是教師必須一直保持的。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課堂上每個學生之間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能否開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對照我的體育課堂,有時也安排所謂的自主及探究學習,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但學生的身體基本素質,運動能力,遺傳的原因,存在每個個體的差異,同一教材的實施與練習,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各不相同。讀看此書,與此對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體裁衣"式的教學,只能與學生群體相呼應,而不能與每一個個體對話,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交往互動"還沒有開展起來,或許還沒有開展好。以后的教學中,怎樣做一個"服裝裁剪師"式的教師是我應該努力追求和奮斗的目標。
二、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在交響樂團的聲音交往中,佐藤學先生認為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臺上授課時,教師總是容易按教師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與教師思路岔開的"異向交往"由于是教師難以了解的發言,所以特別容易被忽視。這真是一語言中。往往我們教師在提問時,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學的過程變成了在尋找一個個學生說出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當孩子說出的不是教師想要的,老師心里可能是有些著急與惱怒的,教學任務那么重,你怎么還說出些不著邊際的話啊,你聽講沒啊……此外,在教室里把探究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加以重視,的確可能讓交往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但是如果教師的指導與引導能力不高,那么我們雖然避免了教學能順著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膚淺的局面同樣面臨交流的散亂,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
所以,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學習與交流,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
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如前一段時期我在組織學生學習雙手頭后向前拋實心球時,看到學生只注意追求遠度時,只注意拼命向前拋,(教師提醒向前上方拋時)有學生回應"干嘛向前上方拋?",對于學生的片面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說明向前上方拋,拋物線大才能拋的遠的道理拋)。
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觀察優秀學生的動作,這樣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因為交響樂團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個高超的指揮,而我們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還要多學習如何調動大家的發言,形成和諧的旋律,最終這個旋律還要為交響樂的主題服務。
《靜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現象像庖丁解牛那樣一一剖析,使我們很快認識到現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進的方式——行動研究!
"開始行動吧!"在看這本書時,心中一直催促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