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10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
老子《道德經(jīng)》,不用洋洋灑灑長篇巨制,精煉而蘊集,晦澀的語言中蘊含著的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笔且匀f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fā)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關于無為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嗎?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盁o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p>
此外,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guī)律?!独献印芬粫校€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老子一再告
誡統(tǒng)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tǒng)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jīng)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zhàn)勝剛的,弱的戰(zhàn)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又舉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當作絕對的規(guī)律,沒能認識到這種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盡管如此,老子認為在發(fā)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道理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提出這一觀點,也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生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jīng)》一書中上述的這些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傊兜赖陆?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jīng)》讀后感2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jīng)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jīng)》,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jīng)》,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jīng)》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jīng)》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萬物雖為天地所生,但無一物為天地所偏愛。天地統(tǒng)治萬物利用的是至誠不移的自然規(guī)律,萬物的生長發(fā)育,只能遵循這一規(guī)律,否則就會受到嚴懲。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圣人是由人民推舉產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執(zhí)行者和捍衛(wèi)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觀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觀念。有了"仁"的觀念,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用權力代替法律,這樣一來,法律就會失去威嚴,社會就會滋生罪惡,百姓就要遭殃,這才是統(tǒng)治者最大的不仁。"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誠不移的自然法則來體現(xiàn);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xiàn)。另外,"天地不仁"是萬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則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時,老子就已經(jīng)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這在現(xiàn)時仍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都在倡導人人平等的社會,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能空喊口后,而是需要靠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xiàn)。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時至今日,依法治國仍是我們奉行的。這時,我們不僅概嘆,怎么老子能預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就像馬克思,預示到社會主義產生一樣,這么具有前瞻性?讀到這段,我不僅要為老子的獨到眼光而欽佩。這也難怪林語堂說,“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這段話,用現(xiàn)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人們只關心外部感官的需求,而越來越忽視心靈的渴求,但是眼睛的視野,相對于心靈的視野來說,是有局限的。人們只執(zhí)著于五色世界,忽視了精神世界,而心靈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大音希聲,耳不能聽,只因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人們只執(zhí)著于外在的聲音,忽略了心靈的呼喚。而心靈的失聰,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獨可怕。爽,是違背的意思。人們貪求口福,喜歡山珍海味,只去滿足口感的需要,卻違背了心靈的渴求。心靈所渴求的是淡而無味卻又韻味無窮的大道。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為了滿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視的是心靈的渴求。這段話對我們游走在綠酒紅燈,利欲熏心的人來說,不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嗎?我不僅又慨嘆老子的智慧了!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jīng)》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jīng),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yǎng),也能使國家素養(yǎng)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jīng)》讀后感3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彼哉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jīng)》讀后感4
老子之著《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
其實,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tài)的問題,它蘊含著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心: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靜無為”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睆娬{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而“妄作,兇”也。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云:內以養(yǎng)正安靜虛元,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庇衷疲骸办o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道教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凈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jīng)》的序言:“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凈”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凈”的含義,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為“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而為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為,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妄為”正是人們靜心、凈心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為”。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道在哪里!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謂之道也”。
這句話淺顯明白而又讓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都在加強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
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二十字方針“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在現(xiàn)代社會強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下,一些有智之士越來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闡釋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積極挖掘道教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教理和教義,才能讓道教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才能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責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道德經(jīng)》讀后感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于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于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tài)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fā)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臺,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它充沛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shù),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狈_《道德經(jīng)》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籠統(tǒng)運動規(guī)律。依據(jù)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說: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會;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漠不關心。天地對萬物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此评淠?,其實是最好的態(tài)度。大自然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萬物之間曾經(jīng)構成了一種均衡,假如妄加干預,就會毀壞這種均衡,結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預。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一樣的應該自然無為,在老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國度應該是這樣的:執(zhí)政者只為人民提供一個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環(huán)境,至于人民有怎樣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動,則完整不加干預而任由其自在開展。人人都能夠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進犯別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夠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充沛表現(xiàn)出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這句話是說:當一旦得到的東西曾經(jīng)很豐厚了,就不要得寸進尺,不如停下來,你所占有的金錢位置多了,他人就會眼紅,究竟是不能“長?!钡?。人一旦發(fā)富發(fā)貴,常常會自豪自大,這樣反給本人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勝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規(guī)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說: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養(yǎng)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于低洼之處,這與眾人積極向上、追求開展的肉體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的位置與無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個優(yōu)秀的環(huán)境寓居,要擅長去研討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擅長講求仁道,當政要擅長管理,做事要能充沛發(fā)揮你的才能,辦大事要擅長選擇好的機遇。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群眾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則著眼于久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素日里注重信譽,注重團結,又擅長把握最優(yōu)機遇來開展事業(yè)。所以一味的“爭”是不適宜的,“爭”也是需求諧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是說:對深邃的'理論研討有幾種態(tài)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為它是客觀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籠統(tǒng)的理論而已;其次是對它頂禮膜拜;再其次是畏懼它;第四類是不置信他,以至它。還有的是置信這一說法,但根據(jù)又缺乏,有的人則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為這里面藴含著深奧的、極有價值的理論??傊侨收咭娙?,智者見智。當一個人事業(yè)上有所成就時,連普通百姓都以為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爭結果,與這深邃的道理毫無關系。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它有時似乎在顯現(xiàn)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宏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亙古蠻荒的狀態(tài);又或展現(xiàn)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入的體察,這源于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種激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種追求個人絕對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種不擔負社會任何義務,主張擺脫各種肉體桎梏,以自我肉體為滿足的絕對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種無為之道、一種反樸歸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種以天道來縱容人道的學說,其人道主義帶有超理想主義的特征,所推崇的價值觀側重于反樸歸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層面。作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6
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有自身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而每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思維的范式,并在歷史的時空中長久傳承,積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書寫下厚重的一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德經(jīng)》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經(jīng)典。
《道德經(jīng)》形成于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后來在漢代被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產生的宗教——道教的經(jīng)典。它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經(jīng)典《易經(jīng)》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經(jīng)濟、養(yǎng)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關于《道德經(jīng)》的產生和形成,長期以來有著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大體應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為坐標,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較為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使是后來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漢墓帛書本和戰(zhàn)國楚簡本的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應該說也大體與太史公記載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遠。
《道德經(jīng)》雖然僅有五千多言,而兩千多年以來的注疏詮釋文本則多達千種以上,文字超過數(shù)千萬言。近代西風東漸,東西方兩種文明發(fā)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經(jīng)》又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這本簡短的中華文明經(jīng)典,為何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以及歷久彌新的歷史魅力?它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它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對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文明產生的諸多難題有著怎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這里,筆者僅就人類文明與宗教經(jīng)典的關系,探討和發(fā)掘《道德經(jīng)》中“和諧”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以尋求其對當代社會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一、以“道”為核心的大戰(zhàn)略思想
“道”是《道德經(jīng)》中最核心的概念。現(xiàn)代人一般根據(jù)西方哲學的概念,把“道”解釋為“物質”、“精神”或“規(guī)律”。然而這些解釋都不符合《道德經(jīng)》的本義。
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北京白云觀印,第3頁。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guī)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根本?!暗馈笔腔煸獰o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經(jīng)釋義》,北京白云觀印,第3頁。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與德構成萬物發(fā)生、發(fā)展的依據(jù),而道又為德之本。
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正確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為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4章中總結了道的三種本質特征:即道沖、道淵和道湛。“道沖”是說,道“空虛”、“常無”,是一種虛空若無、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東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養(yǎng)萬物卻永不窮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幾近于無的精細微小而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暗罍Y”是說,道深奧難測,而為萬物本源。它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是天地萬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謂上帝神人而存在,沒有人知道它由何而來?!暗勒俊笔钦f,道雖然如水之清澈無物,但又真實存在,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迎之不見其身,隨之不見其后”,其跡幾近于無,卻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實存在的,而非完全虛空。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說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自然”。所謂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令萬物各按其本性發(fā)展,而不妄加干涉騷擾,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義,任物隨性發(fā)展。所謂物性各異,而道不棄物,道不棄人。不爭、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無欲,故可名小,它無欲、無私、常能以清靜、無私寡欲,處下、抱柔守雌而自處。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意味著天地萬物的根本在于幾近于零的無。回顧老子所說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貫穿于天地萬物,但終究要歸根復命,“歸于樸”,歸于無。萬物之運動終究要歸根反本,而這一本正是“無”,因此人類之法道,亦應該“無為”也。通常人們將老子的“無為”思想誤解為無所作為的消極思想。其實它的基本含義是對事物發(fā)展變化應因勢利導,不容任何主觀意志,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自然法則而用事。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屢屢出現(xiàn)。如“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其實老子所說的弱,并非本質上的弱,而是表面謀略性的弱,目的是勝強。
因此,立身處世、修身治國,如果要保持長久,則需要持柔弱之道,拋棄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強”、“大”、“貴”、“上”,踐行“柔弱勝剛強”的理念。在現(xiàn)實中,奉行貴柔守雌、不爭處下、無私寡欲等不爭主義原則。這是老子留給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戰(zhàn)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義
從《道德經(jīng)》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實踐“道”,發(fā)揮“道”在現(xiàn)實政治中的無窮功用,從而給統(tǒng)治者自身和普羅大眾帶來長久的福利。所謂“善建者不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將自賓”。即是說,遵循“道”可以使一國社稷長久,并引來四方歸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國家的治理方式從高到低有四種等級,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無為之政,以放任主義,任民眾自由生計、自由發(fā)展,以至于民眾不能感知統(tǒng)治者的存在,而以為一切不過是他們自然而然所致。這種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認為的最高等級的國家治理方式。這種法理方式要求,為政者能“為天下渾其心”、“以百姓心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而令民眾自由發(fā)展,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效果。其他的治國方式,如行仁義而令百姓贊譽、行嚴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懼、行壓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7
作為中華民族道德經(jīng)典的最優(yōu)秀的代表——《道德經(jīng)》,是“道”的詳細化,她從人與萬物的根源——“道”上論述了道德的規(guī)律,指出萬物根源“道”的行為特性就是人類應效法的的道德規(guī)律。并且通知人們,作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問題能夠求“道”來處理,詳細辦法就是讓人的思想順“道”而行,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就叫修道。當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但是然地取得勝利,完成人生的圓滿。
一、客觀契合客觀——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闡明“道”是不時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邊,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時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能夠,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能夠,說到基本,是“無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于根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能夠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時變化的,這就請求人要順應這種變化,即客觀要契合客觀,因而人就有了客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而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陀^上自以為是,不思索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客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但是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能。
人是萬物之靈,原本也是客觀“道”產生的,但是人生來是不契合“道”的,為什么呢?由于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愿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靈驗”,不能順應“道”的變化。詳細表現(xiàn)就是客觀認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契合。怎樣辦呢?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協(xié)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契合客觀,使客觀支配客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樣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jīng)》。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要沒有私心愿望,才干守靜,這樣才干體驗到“道”的微妙,從而順應和契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微妙,即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契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呈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干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理想生活中,就可以悲觀自由地處事為人,而到達“無不為”。
二、道性換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jīng)》是怎樣對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jīng)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準繩∶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只需研討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在設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轉及生物圈的散布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本身利益的了解常常是愿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jīng)》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胺凑撸乐畡印??!暗佬浴本驼孟喾?,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由于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fā)揮的水平深淺決議著生命的質量上下。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干最大水平地發(fā)揮潛能,同時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進步道德程度,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下面就分離《道德經(jīng)》詳細地談一談。
三、勝利之道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勝利天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議命運。修道就是調“道”的能量來描寫本人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想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契合。
下面就特地地談一談契合“道”的思想與行為有哪些。
1、“道”的行為就是剛強不屈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薄暗馈逼匠J遣桓深A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闡明“道”做事,事事都是勝利的,由于“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契合自然規(guī)律的?!蔼毩⒉桓模苄卸淮??!眴为氝\轉而不改動,循環(huán)往復地旋轉而不中止。闡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持之以恒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肉體,要做正確的事,契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論遇到什么艱難都要不屈從,不論他人說什么,都不要受影響,聚精會神、堅持到底。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币饬x是,人們所從事的事業(yè),經(jīng)常是在接近勝利的時分(也是最艱難的時分)失敗的,在完畢時也要和開端時那樣謹慎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艱難的時分,必需拿出開端時的決計和自信心,想方設法地去克制艱難,所謂勝利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勝利,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質量就是契合“道”的,這種質量就能保證你勝利。
修道就是求“道”協(xié)助本人,使本人契合“道”的質量。
2、甘愿付出,不求報答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饬x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中央,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么處在眾人都不愿去中央還最接近大道呢?由于水原本是乾凈純真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本身弄得全是純凈,最后還要流到最低的中央,不再被人注重。所以為了他人而犧牲本人,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中央,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報答”的肉體就是“道”的質量,這種質量在《道德經(jīng)》里也叫“懦弱”,即永遠把本人個人的私欲放在最懦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中央,《道德經(jīng)》寫道∶“天下莫懦弱于水,而攻剛強者,莫之能勝?!币饬x是,天下最懦弱的,莫過于水,用它去攻擊最剛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制艱難時,水又變成最剛強的。《道德經(jīng)》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懦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人總是強調人要無私貢獻,無私就是私心愿望要懦弱,貢獻就是付出的愿望與力氣要強大。無私貢獻的肉體就是源于萬物根源的“道”的特性。為什么那些有著無私貢獻肉體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分發(fā)出蓬勃朝氣和無量力氣呢?由于他的肉體狀態(tài)契合了萬物根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勝利,就必需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本人內在的質量,永遠銘刻要讓本人物超所值,永遠想到本人所做的比本人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勝利太遠。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jīng)》,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的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道德經(jīng)》讀后感9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盁o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xiàn)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并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圣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按取本褪瞧降葘Υ煜滤腥?,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0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內容實在是很熟悉不過了,因為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都談及過34章的觀點和內容。
但是,我們應該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會在《道德經(jīng)》經(jīng)文中重復著講廢話的,34章與7章&8章區(qū)別在于:7章&8章都是以自然現(xiàn)象論道,而34章則是直接論道。
如果我們還對32章的內容有印象,那么應該記得32章談的是“樸雖小”(樸素的樸),從道很微小的角度開始談到到其很大的本質:天下莫不稱臣。
34章則是從道很宏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角度談到如何實現(xiàn)“大”。
我們還是先意譯一下經(jīng)文。經(jīng)文意譯: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了功業(yè),卻不占有名譽。
衣養(yǎng)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在萬物面前保持一種無欲的常態(tài),這是謙恭的“小”;反過頭來說,萬物都因道而被滋潤、被孕育成長,這又是一種胸懷若谷的“大”。
正因為道的不自以為大顯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詮釋其偉大。
正因為遵道而行的明道圣人們不自以為大,所以才不知覺間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后這句總結: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淺層理解:不裝。
養(yǎng)成不裝大、也不裝高大上的習慣,或許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種相對高大的形象。
中層理解:不顯。
大與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實,它都在那里,不因顯或不顯而改變,把姿態(tài)放低,仿效水德,這便也是一種上善若水,最終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終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種高于虛懷若谷的不足境界,對此《周易》有著最唯美的詮釋。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附上的圖片美吧!
中歐,阿爾卑斯山脈下的一個小國:瑞士。
這個國家有多小呢?
其國土面積大約是杭州(含下面七縣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還少60萬左右,820萬人左右。
以20xx年度為例,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杭州的5倍,約合4.1萬億RMB。
談錢,不足以彰顯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則表現(xiàn)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表,被全球人民所敬仰與向往。
世人所羨慕的勞力士、歐米茄、浪琴、雷達、天梭、卡文克萊……無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爾卑斯山脈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經(jīng)被稱其為“鐘表谷(WatchValley)”,已經(jīng)成為了全球鐘表圣地,豪華品牌的表芯一半產自這里。
表業(yè)的集約化已經(jīng)形成,這是工業(yè)化的產物,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鐘表谷沒有走上規(guī)模化的不歸路,而是選擇了藝術一般的純手工制作之路,從17世紀開始至今依然如此。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歷經(jīng)滄桑巨變,有前有日本石英表的沖擊,后有工業(yè)規(guī)模化的打擊,今有AppleWatch的分庭抗禮意圖瓜分市場,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純手工制作之路,依然選擇了“小”,依然風雨無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經(jīng)歷數(shù)百年歲月的洗禮,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積家、天珺……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為觀止的豪華腕表,卻在谷中村莊一個個毫不起眼年邁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轉著,然后成型,然后成表,然后奢侈,奢侈地然后流向了全球顯貴們的手腕。
當江詩丹頓在世人手腕上引以為榮,引以為豪,璀璨奪目之前,他們都曾經(jīng)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裝上一顆顆螺釘,一個個齒輪,一個個零件,僅此而已。
當春天阿爾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時,那一只江詩丹頓的每一個零件尚還冰雪未融,處于手工打磨階段,無論打磨方是一雙歷經(jīng)滄桑形成了老繭的粗大十指,還是一雙煥發(fā)著青春氣息的活力雙手,那都是江詩丹頓的春。
當工匠們的窗外,冰雪徹底消融,蟬鳴陣陣的盛夏來臨之際,那一只江詩丹頓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們手中的一個個卑微的零件而已。
當時間行走到至阿爾卑斯山脈上空蒼穹湛藍湛藍的季節(jié),那些以后勢必趾高氣揚的江詩丹頓依然還是個雛形,依然還是微不足道地流轉于工匠們的指間,那些能打造出工業(yè)藝術品的手指指間或許還夾著一支燃燒的雪茄,或者還端著一支盛著一點點葡萄酒的高腳杯。
當壁爐燃起了溫暖的火焰,當阿爾卑斯山已經(jīng)冰天雪地的時候,那一只只江詩丹頓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準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時的分分秒秒,于是被包裝,被安裝,成為了成品,甚至堪稱藝術品,只是對于工匠們而言,那只是一個產品,只是一年的莊稼,與玉米、高粱、稻子、紅薯一模一樣的莊稼而已。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就這樣被腕表所詮釋著,就這樣被工業(yè)所詮釋著。
無意宣傳奢侈品,畢竟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的東西。
如果,念書的時候我們只是佩戴著一只大眾化的上海牌腕表,那只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眾腕表其時最大的作用只是為了考試,或者只是為了準時約會,這也沒有關系。
若干年以后,當我們從校園熬到了社會,從溫飽熬到了小資,從小資熬到了小康,從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只表依然還在手腕上,那么“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會被彰顯。
萬一不小心,有那么一天祖墳冒出了縷縷青煙,不小心從小富熬到了大貴或達貴,如果最初的那只腕表還在手腕,那么,即便“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于血脈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種有積累,有沉淀,有為,有道的品行。
《易》云:“履霜,堅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兇化吉。
此道即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