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通用8篇)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通用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讓我們觀看《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也是每個學期開學第一天必看的。今年的節目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神奇的漢字了。
中國的漢字,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研究漢字的王寧教授向我們講述了數千年前的甲骨文。比如說“直”這個字,甲骨文的話就是用的圖形來表示,意思就是用眼睛看著什么。還演示了漢字的演化和思路。我覺得真是太神奇了。我覺得漢字,就像是小河,流過我們的筆尖,又像一株株美麗的花朵,開放在我們的眼前。
還有一個機器人的表演,我也很喜歡。它會彈鋼琴,是不是很厲害?更厲害的是機器人跟人比彈《野蜂飛舞》的速度時,竟然用52秒比54秒的時間戰勝了人類,這是太神奇了。
開學第一課教會了我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漢字的由來,圍棋的發明,科技的發展等等,我真的感覺受益很多。我們作為小學生,應該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像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爺爺一樣,把中國的文化帶到全世界。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2
《開學第一課》中提到“夢想是一種動力”,這句話使我感觸至深,我會銘記終生;我想,不管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也不管圓夢路上的荊棘坎坷,只要頑強執著地走在夢想的道路上,我的夢想就一定會實現。片中英雄的女航天員王亞平,她感嘆道:“夢想就像太空中的.星辰,看似遙遠,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可以觸摸得到。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只要擦干眼淚不放棄,就會離夢想近一點再近一點。”王亞平那種不畏困難、堅強剛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打動了我。
我的夢想是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站在那三尺講臺上,用心靈去灌溉那一株株生機勃勃的綠芽兒,將那一株株綠芽兒默默無聞地培育成國家的棟梁之才,為國家效力,去報效祖國。去真正踐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正做到“桃李滿天下”。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想,我一定要像王亞平那樣,平時遇到困難不放棄、不拋棄,不鉆牛角尖,堅毅地與困難去作斗爭,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加油就會勝利,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會成功。
夢想,是一個人的目標,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你會歷盡磨難;乘著夢想的翅膀,站在夢想的舞臺上,你會努力地在這個平臺上綻放出你自己,展現出你自己。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3
《開學第一課》終于播出啦。
何靈老師說,只要你有一個小夢想就會實現一個大夢想。太陽給我們帶來了溫暖,也給我們帶來了力量。
看完這個節目之后,我覺得每個人成功背后都有有經過不少的辛酸磨練和打拼,真是來之不易。
節目中,成龍叔叔講述,為了夢想,他的一次一次的打,一次一次的拼。每一次的受傷,每一次的驚險,最后成就了電影里的那一些精彩瞬間。成龍叔叔充滿艱辛的人生經歷,他身上的無數傷痛,最后助他成功走向了世界,讓我們懂得了任何成功都不是那么簡單,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毅力才能讓人生輝煌。
通過攝影師的簡述,我們了解到當年的大眼睛、鼻涕蟲和小光頭這些年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只要奮發向上,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從節目中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知識改變命運,夢想創造未來。夢想如果沒有努力,沒有奮斗,就不會成為夢想。迎接未來,我們要充滿信心,永不言棄,心懷夢想。我們要用美好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4
9月4日晚上8時整,我和媽媽懷著激動的心情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開學第一課。
第一節說的是“愛國”,講了國歌的來歷。國歌是抗日時期田漢先生寫的詞,聶耳先生作的曲。其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日本鬼子用大炮在長城上炸開了一個缺口,戰士們立刻從四面八方涌來,在長城的缺口上不停的攻擊,讓敵人不能前進一步,許多戰士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的進攻,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長城。這一段不是編出來的,而是真人真事,讓我們為這些死去的戰士們,致敬!
這節課還講了左權將軍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左權去前線抗日,遠離家鄉,但一有空就給家里寫信。有一天,部隊兵敗正在撤退,左權將軍走在隊伍的后方,敵人的炮彈打中了隊尾,左權將軍就這樣死去了。他是在戰場上死去的最高級級別的將領,我都感動的流淚了。
開學第一課中說到的人物都是英雄,讓我們銘記歷史,讓這些英雄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弱就要挨打”,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讀書,長大后成才,讓祖國變的更強!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5
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一個暑假又過去了,我們開學了。
9月1號晚上,我們看了開學第一課,里面的成龍老師,和我們講了一個勛章的故事。因為成龍老師是演電視的,所以成龍老師估計全身都受過傷。他告訴我們,要成功必須付出努力,付出汗水、淚水、血水的代價,不論什么樣的苦,都要堅持住。
里面還講了為貧困山區孩子拍照幾十年的解海龍老師,他和我們講了大鼻涕,大眼睛,小光頭的故事。他們很想上學,大眼睛女孩每天上學都要來回20多里山路;大鼻涕上課的時候認真的鼻涕流下來也不知道。這些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上學,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夢想能創造未來。
再來看看我們的王桐晶姐姐,大屏幕上,這么多六位數,我看也看不清,王桐晶姐姐在幾秒鐘時間算出了正確答案,她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從六歲就開始練,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還在練。
所以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所以,我也要更加認真,更加努力,為自己的夢想而拼搏。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6
9月1日,是開學的第一天,我們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還回家在電視上上了“一節課”,叫作《開學第一課》。
這一期節目主要講了紅軍在長征路上發生的事情。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就是賀炳炎將軍。他十七歲就加入了紅軍,踏上了長征路。在一次巡邏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大群想要逃跑的俘虜,就拿著一把大刀跳出來,模仿別的戰士們的聲音,將俘虜們都個個帶了回來。當俘虜們知道只有這么一個小孩兒的時候,已經早就沒有反抗能力了。大家一看,賀炳炎小小年紀就一個人抓回了四十七個俘虜,都非常佩服。后來通過努力,他果然當上了師長。在一次打仗的時候賀炳炎的右胳膊中了子彈,可是當時又沒有手術機器,只好拿別的老百姓家里的木鋸子用兩小時十五分鐘將他的胳膊鋸了下來,被毛主席稱為唯一一個不用敬禮的將軍。
賀炳炎將軍的故事,告訴我們,干什么事情都要像他一樣的堅強,還要像他一樣愛動腦筋、一樣智慧。在長征路上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紅軍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也要永遠懷念他們,感謝他們。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7
時間過得可真快,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學期,也迎來了每年都陪我們一起開學的“老朋友”——《開學第一課》!
今天的這堂課是由“孝”,“愛”,“禮”,“強”四個部分組成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我覺得這堂課對我真的是受益匪淺。
第一部分是“孝”,想必大家都知道孝是由老人的上半部分和和子女的子組成的,意思就是老人需要子女來支撐,孝是從古時就有的好習慣,想必大家都聽過“百善孝為先”。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古人中,十個人就有九個是孝子;而現在,恐怕就不必數了吧。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呢?現在經濟發達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就開始嫌父母老了臟了,不愿撫養。我們現在還小,用的全是父母幸苦掙來的血汗錢,我們在家要照顧好自己,不讓父母擔心,幫長輩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這是再熟悉不過的一首詩了。父母辛勤的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歷來孝敬父母的人都被人們稱贊、尊敬;不肖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想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句:“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不在錢多少,關鍵要趁早。”孝,在其心,不違其志。
9月1日《開學第一課》觀后感8
2023年的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講的是父母的教育。父母溫柔地照耀我們成長,守護著我們無怨無悔。“開學第一課”節目中,鄭淵潔、容祖兒、秦勇等都以身邊一些看似細小的事,向大家傳遞出父母愛之偉大。我想起我的父母,他們對我的教育又何常不是用心良苦,偉大而深沉呢!
父母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因為從我一出生開始,父母不僅是父母,還是我們生活的導師。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接觸的時間和機會最多,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媽媽,用“嚴母”這個詞來代替,再好不過了。她對我的學習、生活等等的一系列東西要求都很嚴格。平常還經常讓我多看課外書。當時的我還不懂這其中的道理,只知道一味埋怨,可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爸爸,用“慈父”這個詞來代替,再好不過了。他平常對我無微不至,每天都會詢問我開心嗎?為什么開心?同時他會抓住我的每一個一點進行表揚與激勵,使我更有上進心,更加渴望進步!
父母教會我孝、禮、愛、強讓我受益一生。我想我長大以后能成為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