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讀后感10篇
《讀者》讀后感10篇
《讀者》讀后感1
我媽媽曾經說過,讀《讀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讀了讀者之后,我既變成了一個有品位的人,有體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
《讀者》是一本雜志,是半月刊。每到一個月的14號和30號,我都會拿著四塊錢,飛奔著去報亭買到最新一期的讀者。讀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有時候,會介紹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時候,會從一件件小事中體驗出一條條人生哲理;有時候,在那一小塊的地方,會放一首浪漫的詩歌;有時候,會介紹一些新名詞,讓我們從此不再落伍。看完《讀者》,時而開心,時而傷心,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讀者》中我和媽媽最愛的板塊——言論。言論是寫一些當今流行的一些話語,或者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一些講得特別好的話我還會把它寫到QQ簽名上面。在這一期里,我看到了“職場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滾!”他總能概括得很好。還有約翰·列儂說的一句話:“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說‘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說的太好了,每讀一期讀者,我仿佛長大了很多。
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愛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這篇文章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愛情這個東西。它由十一個小故事組成,來說明了愛情這個讓人無可救藥的東西,說明了愛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故事摘抄下來:
“火車上,他拿著手機發微博:‘在火車上,我對她一見鐘情,但她討厭煙味。不知為什么,她一直望著窗外……’他默默地看著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過了一會兒,微博上有人回復了他:‘因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頭一看,她正微笑地看著自己?!倍潭痰膬蓷l微博而已,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微愛情的力量。
讀了《讀者》,我長大了,我真的長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最近沫沫也喜歡上了《讀者》,還是胡夢霖借給她的?!蹲x者》讓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媽媽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我體驗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讀者》的讀者,我真的很快樂!真心祝愿《讀者》在新的一年里暢銷!
《讀者》讀后感2
今年暑假,學校開展了好書伴我成長活動,我積極參與了,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讀者》。
我一上初中,便定了《讀者》這一本書。原是看到同學們都訂,我也不好意思不定,所以才定的,但當我打開它的第一頁,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里面的一些短小而驚駭的故事蘊藏著一個個深深的哲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聰明才智。
我有一個習慣,看一本書,總是會認真地看它的卷首語。我覺得一本書的卷首語是非常重要的,而《讀者》的每一篇卷首語都會告訴人們一個深深的的道理,讓人們的映像十分深刻,引起人們的沉思。
我映像最深的是愛的專題上的一篇。有一位母親因出了車禍,神經變得有些不正常,還經常做一些奇怪的舉動,甚至有時會離家出走,她的丈夫也因此操透了心。
有一天,這位母親摸索著竟來到了兒子的學校。突然,她的病犯了,竟然在馬路上手舞足蹈起來,引來了許多路人駐足觀賞。兒子放學了,看到了媽媽,不由分說,抱住了媽媽,叫到媽媽。正在這時,一陣大風吹來,兒子不由自主的縮了縮。母親此時露出愛憐的目光,并脫下了身上那件僅有的襯衫,披在兒子身上。剛才還在哈哈大笑的人們露出了眼淚。
是啊,母愛是偉大的,它既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大事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我們在平時恰恰忽略了這種愛,每一次微笑,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回眸,每一聲叮嚀,我們真的真的忽略了。
依稀記得,我幼時特愛吃荷包蛋,媽媽每次都會煎給我吃。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的叛逆心理越來越強,動不動就和媽媽頂嘴,那一次早上起來,老媽給我做了荷包蛋,我興奮極了,該快跑過去吃,發現里面有蛋殼,我生氣的丟下碗筷,去上學了,回來后,媽媽怕我餓,又重新煎了荷包蛋,還把手給燙了,我那時連句對不起都沒有,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不懂事,現在,我真心跟媽媽道歉。
讀者讓我收獲了很多,讓我明白了一個個大道理,了解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聽到了一個個幽默詼諧的笑話。我喜愛《讀者》。
《讀者》讀后感3
又是一本薄薄地《讀者》看完了,我還沉浸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個個哲理故事當中。
不知不覺,《讀者》已經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看《讀者》的,只記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歡上了他,在以后的歲月當中他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開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歡《讀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雖然沒有其他雜志的那種華麗或雜亂無章,顯得那么樸實無華,平易近人,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書中的自己。教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在困難中怎樣面對生活;還教我們在人生得意的時候怎樣不驕不傲。是??!他就是這種能讓人可以找到他們想要找到東西的朋友!
我記得每次的《讀者》中都有一些讓我看了不禁流淚的文章,包括了親情,友情,愛情,都能夠在中間找到共鳴,讓我看后久久不能釋懷!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后都有一種偶然頓悟的感覺,讓我變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他會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會舍棄。
《讀者》讀后感4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書就是德國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讀者》。封面設計得非常有情調和品位——是那種在灰色的藝術紙上印銀和燙銀的書名;書衣更有裝飾性——如一條黑色的腰帶,而且還別出心裁地設計成女子形體狀。封底是眾多名家對這本書的熱薦:有的說這部小說是叫人欲哭無淚的;有的說這本書能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說這本書通過綿密的、傷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滲透、裂變……這些精選的書評就能吊足我的閱讀胃口。
而我這所以選這本書、作為新年讀書的第一篇,還因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軒在很多場合對很多人都力薦這本書,他還寫了中文序言,他說“我喜歡《朗讀者》的那份莊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氣、痞里痞氣、一點正經沒有的中國當下小說之后,我對這部小說的莊重敘述,格外喜歡。”
我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書并不厚,我一天就讀完了。故事的敘事語言純凈清澈,嚴謹縝密,很有德國人的民族個性。而且我很喜歡北大出身的作家錢定平的翻譯,一看就是有著非常深厚的語言功底,而且還在這樣的外文小說里很多處妙用唐詩宋詞的佳句,那么貼切而富有韻味和激情
過了幾天,我又開始讀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學教授,他最擅長寫偵探小說,不得不佩服他敘述故事的技巧:《朗讀者》里面的很多情節都是前設機關,后埋伏筆,讀這遍時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故事的情節慢慢清晰:
15歲的中學生米夏在家養病時偶然認識了公共汽車售票員36歲的漢娜。漢娜身上的新鮮氣味迷亂了情竇初開的少年,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老少情人——類似于母與子的那種情人。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法庭實習生,漢娜則成了曾經的納粹戰犯。漢娜寧愿讓米夏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曾是納粹時期集中營的女看守。戰后她隱姓埋名,不斷更換自己的居住地。而她之所以選擇納粹女看守職業,是為掩藏她不識字的秘密。在被判終身監禁后,漢娜仍忘不了那段難忘的老少戀情,而婚姻失敗的米夏繼續為監獄中的漢娜寄去他用心朗讀的磁帶,但鬼使神差的是米夏竟然沒有再給漢娜寄去只字片言。而漢娜卻在獄中脫盲,學會了讀和寫。有時還為米夏捎出一些寫著話語的紙條。最后,當米夏決定接提前結束刑期的漢娜出獄時,他在和漢娜將要重逢的那個天色微明的清晨見到的,只是漢娜自殺身亡的軀體……
我慢慢讀出了施林克為我們敘述的這個感人至深,幽婉雋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著我們,這就是感動!”我感動著15歲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個飽經滄桑的36歲中年女性之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戀情,還有一份感動就是米夏一直在為漢娜朗讀,從15歲一直到她做牢也沒有間斷過,那些《戰爭與和平》《陰謀與愛情》等世界名著里的華彩樂章經過米夏聲情并茂的朗誦而使大墻內外的他們心與心的交流雖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似乎這種狀態可以就一直讓它持續下去,綿綿無盡。我聽著書后贈送的光碟——童自榮朗讀光盤,上海灘上著名的藝術家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聲情并茂,不絕入耳。令人陶醉!
可當我想寫讀后感時,我又覺得不知道從哪里下筆。我和小熊約定下午就寫讀后感給她看。可第二天當小熊問我為何沒有看見我的讀后感,我告訴她我還是沒有找到感覺,還是覺得沒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老少戀人的朗讀故事告訴我什么?我還是覺得不甚明白。
我帶著疑問又拿起了書,這是第三遍,我慢慢讀著、品著……
我又讀出了別的意味!我讀出了尊嚴——漢娜的尊嚴:她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而不惜失去了升職的機會而去當了不需要寫字的集中營看守;她為了掩蓋自己的文盲,而失掉了當司機的好工作,而且還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小家伙”;她在法庭上為了掩蓋自己的文盲,而失去了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而被判以重刑……我不僅為她惋惜,她是個固執得有些不可愛的女人,為了自己的尊嚴,失去了本不該失去的一切,走入一條不歸路。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她這么自尊的人不能早一點“脫盲”,而要用一個比一個大的謊言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呢?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終于明白,是那個社會環境,納粹統治下的那代人都失去了人性,沒有了尊嚴,人們在懵懵懂懂中卷入戰爭的洪流,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納粹分子,而且有些人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戰后新一代審判的對象,漢娜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她和米夏的母子戀情也是那個時代畸形的產物,愛將戰后的米夏們卷入上一代漢娜們的罪責之中。原來施林克想告訴通過米夏和漢娜,告訴我們“第三帝國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參與了建設和維護它的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如何給世界和戰后一代留下印記,它又造成了什么樣的罪責感?!蔽医K于明白了施林克這段話的意思,終于豁然開朗!真佩服這位德國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反思歷史使命感。
讀了三遍,我終于讀出了畫外音??磥碜唏R觀花,囫圇吞棗是讀不懂這本書的。
寫完這讀后感,我突然想起那個經典的故事: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條風景迷人的道路。但這里還有一處山中急彎,汽車到此急切中墜崖的實在不少。當局豎了多處廣告牌,但沒用,照樣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著下山……終于有一天,誰想起在附近畫了一個大廣告牌,上書:慢慢走,欣賞啊!這靜靜的立著的牌子,讓很多匆忙趕路的人突然放慢車速,發現了路邊風景如畫,如仙境一般美妙。
《讀者》讀后感5
我讀了冰心奶奶的《寄小讀者》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不僅因為書中字字句句都散發出一股清麗的氣息,還因為在小朋友的信中那份尊重。
在信中,冰心奶奶從不把小讀者看做孩子,把自己看做大人,這種大人與孩子的距離在信中沒有流露過,冰心奶奶把小讀者當做一位朋友,以為可以傾訴煩惱,可以享受快樂,可以保守秘密的朋友。如果我是那個讀者,我很愿意把我的煩惱傾訴給他,把我的快樂與他分享……為什么呢?因為,冰心奶奶在信中好像是個平易近人的大姐姐,使我非常愿意和他談心。
冰心奶奶是個充滿愛心的人,他對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愛,對兄弟姐妹的愛等都能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不信,你看:“我走了——要離開父母兄弟,一切親愛的人。雖然時期很短,我也覺得很難過……”如果他不愛家人會這樣說嗎?
我很喜歡冰心奶奶。
《讀者》讀后感6
由于我的車被撞去大修,我這天上班就坐公共汽車了,不用費腦筋了,感覺很美,從廂紅旗坐車,到香山在轉車時,看到一個報刊亭上有《讀者》雜志,想起了一個朋友對這本雜志的講評,我隨手買了一本,正因還有近四十分鐘的坐車路程,順便閱覽一下,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這本雜志過去自己也很喜愛,堅持好長時刻的不間斷閱讀,之后很多事情就放下了,坐到車上先大概地看了一下,覺得還是那么清心,資料還是那么新穎,不免有些感慨,這本雜志的創作信條真是太難得了。細細地看下去,感受還是很多的。
卷首語是《將生命當成租賃》資料是目前,在韓國十分流行一種“死一把#39;活動,,參與這個活動的人首先要進行一個以”生命的好處“為題的測試,留下肖像,寫下遺囑,然后穿上麻布做的的壽衣躺進棺材里。體驗者能在棺材中聽到哭聲,大約十五分鐘后,工作人員在打開棺材,體驗活動結束。據主創人員說,設計這種“死一把”活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反省過去,珍惜此刻,更好地應對未來。這真是巧合,我昨日就經歷了那生死一瞬間。我真的深有感觸,就象文章里說的那樣:“國人有句俗話: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真正地應對死亡時,人的心態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生命有如某種租賃,只但是這種租賃有好有壞,有長有短,有悲有喜而已。說得精辟,不多說了,正因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再說下去就會受到親人們的批評了。
叫我感到好的地第二篇文章,題目是“高貴”,文章這樣寫道:“那些內心高貴的人,即便挫折不斷,即便被壓迫在人生的谷底,他區別于他人的,是擁有一張從容不迫的純正的臉。臉如同一個人的心。林肯說,一個人活到四十歲,就該對自己的臉負責。在父母的無私之愛中孕育出的清純美麗的臉,四十年后是否還能夠不染濁塵,無阿諛之風、汲汲之氣‘躲閃之態。這取決于我們自己?!闭f得不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是具備了高貴的情感,在其善良、純正的面容之下往往藏著隱痛,而他們更以升華自我的方式超越了那種痛楚與沉淪。
在《有一些錯不必糾正》的文章,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正因自己的生日,向父母提出質疑,為了不讓自己有一個錯誤的生日伴我終生,他開始讓父母好好回憶,直到母親流淚,父親的指責,你究竟想干什么,父親的話讓他明白了,想用所謂的科學,去懷疑、否定父母為之的完美記憶。他們的記憶是那么溫馨,又是那么辛酸。哪一個更重要呢?這樣這個孩子在他十八歲的時候懂得了一個道理:這世上,有一些事情,明知道是錯的,但不必去糾正??赐曛螅倚睦锸指袆?,人與人之間就就應多一份明白,個性是親情,更就應包容。
這本雜志還有好多文章值得一看,《心中的財神》心中的財神或許是你獲取財富的一種信念?!对趧e人的生活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要坦誠地承認,我們在精神世界上的匱乏,在心理上的慌亂。只有誠實地應對這種匱乏與慌亂,我們才可能找到自己方向。即使我們用了那么多別人的名詞與概念來武裝自己,或者逃避其中,我們也不可能變成別人?!锻袪査固簟分姓f到: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盞燈,人不是由于決心才有毅力。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取決于他的閱讀史。只有閱讀才能最有效的培養人的精神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又構成性格,性格決定人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養。我就不一一說了,要不朋友們就沒得看了。總之我依然喜愛這本雜志,很不錯的。我說好沒有用,個人有個人的看書閱讀習慣。就啰嗦那里吧。
《讀者》讀后感7
《讀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開放,不需要別人去觀賞或者贊美;《讀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總之,沒有《讀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兩條平行的流水線。
有一天,不經意間,又碰到了《讀者》,娓娓讀來,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熱烈;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蹲x者》包羅萬象,既有大家、專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學經典,也有小品隨筆??傊?,《讀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與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雜志。后來,我每個月都會按時買回最新的《讀者》,彌補自己因為上網過多,落下的閱讀功課。最近的《讀者》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譬如對于中國大學教育擴招的思考,譬如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兇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讀者》是一本比較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們補充知識與精神財富的雜志。
《讀者》雜志與互聯網也有莫大的關聯。首先,《讀者》采用的讀者推薦機制,很類似于今天互聯網的dig機制,從這一點來說,《讀者》的讀者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搜尋者,不僅僅是消費,也有勞動付出。其次,《讀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雜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讀者》分享的是知識,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網站之所以流行,與《讀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對廣袤無垠的知識或者信息中,為網民或者讀者尋找到最能滿足讀者需要的信息。
很喜歡《讀者》,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歡。
《讀者》讀后感8
在《讀者》20xx-24期刊物第51頁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篇名是《賞識》。字數不多僅469個字,故事也沒有跌巖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個道理。內容是這樣的:
韓國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險箱遭竊,與竊賊展開殊死搏斗的,竟是一名清潔工。
作為公司最沒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為安全措施的人,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愿意拿生命去冒險,于是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為其他大公司羨慕和猜測的謎。
在給清潔工舉辦的慶功宴上,當然有人要問他動機何在,他回答說:“總經理每次走過我身邊的時候,總會說‘你的地掃得真干凈。’”
答案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但是就這“俘獲”人心的一句話,有多少日理萬機、位高權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說、不屑去說?慣常的思維是:我付給你錢,你是公司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就該好好打掃衛生,這是你的本職。我該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該做到的,從交易和管理的邏輯角度來講,這無懈可擊,可是,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么。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課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應于珍視的東西。
由此我提煉出了如下關鍵詞:人情、賞識、珍視。
我對賞識感觸頗深。記得去年東方紅學校取經回來,應校領導的安排,為部分中層和語文教師做一“問題導學模式”的講座。面對新領導、教研員、各位同仁,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要解讀一個模式,心里的忐忑可想而知。盡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中途的互動環節-----解答郭校長的提問還是著實讓我心有余悸,沒想到的是郭校長總是微笑著邊聽邊頻頻點頭,我漸漸放松起來。如果說說此次的講座還算成功,那要歸功于郭校長頻頻傳遞出的賞識的信息激勵了我。至今清楚的記得郭校長總結的第一句話:“小南坑小學真是藏龍臥虎之地”莫高的評價,真誠的賞識,我知道我離“龍、虎”這些佼佼者甚遠,但我有了目標:要做小南坑小學最好的老師,無愧于校長的期望。年過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師能升騰起如此的愿景,真的源于一股巨大的力量-------賞識。其實得到郭校長賞識的豈止我一個,小南坑小學的許多教師也都在郭校長的賞識中發生著悄然變化……
賞識是“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劍,好好地利用這把利劍,賞識的看待你的下屬、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你身邊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掃的干凈。不要吝惜贊美和微笑,帶著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讀者》讀后感9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于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游,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為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為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蔑”,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后,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并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并為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為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后,她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為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著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為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為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秘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為了保守住這個秘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為了不在法庭讓眾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后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讀者》讀后感10
暑假到了我和爸爸到書店里去選書看,爸爸突然讓我看這本書,說這本書對我會有很多的幫助,我回家就看了一章,對我感觸很大。這本書就是《你好,小讀者》。
第一章講的是早戀這回事,是說有一個六年級的女生寫了一封信給了一位男生讓這個男生教她怎樣寫好作文,男生很開心和她交流,但是這件事被老師知道了也叫我們把信給老師看,老師說這是早戀,校長知道了說青少年早戀要記憶大過,男生就想問作者該怎么辦?這和我們班有一段時間是一樣的班級里的緋聞漫天傳,我就覺得在青少年中這只是一種友誼,有誰能說你不喜歡班上的每一個人嗎?不能,因為我們是一起度過了風風雨雨一起走過坑坑洼洼的五年道路,在五年的點點滴滴我們都不會忘掉,我們彼此都有了感情,書里也講了人在少年時的好感,一同經歷的美好歲月時光,我們一輩子也難忘。然而把這些看做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才是真有問題。
所以我希望在最后一年里珍惜同學彼此的友誼,讓我們的小學路程美好的度過,讓我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