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的讀后感(精選15篇)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精選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人故事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和魏征進行談話時感悟到的但在那時還不是很透徹。但在魏征死后,魏征把他一生所學都教(注意這個詞)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痛哭流涕很長時間后(注意,李世民把他哥哥殺了都沒哭這么長時間)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幾乎成了李世民他一生對自己規劃的一個目標。當然他也做到了,算是給魏征一個交代吧。
這句話被李世民作為一生規劃,我覺得這就是他流傳下來的原因。這其中也有他對自己提出的“三鑒”。第一鑒“以銅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基本也是最必須的一鑒。因為如果連這點也做不到更別說后兩鑒了。“看看鏡子里的自己,把衣冠整理好。”這是外觀上的一鑒。第二鑒“以史為鑒”是這三鑒中最最重要的一鑒。因為如果你做不到不但無法做到第三鑒甚至連第一鑒也會丟掉。“歷史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可以把他移走,這是一代換一代。還要用他們和自己作對照,做得錯的要改正,做的對的要發揚。”第三鑒“以人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困難的一鑒。不過相信大家經受過前兩鑒的洗禮對第三鑒也不是那么害怕了。來看看偉大的李世民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吧。因為李世民先生有著先天的優勢(人多)還有那比較(注意)耐心的性格才做到的。“那自己和別人比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然后加以改正。”這里插兩句題外話:一,上面的這些理解和原來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二,第三鑒頗有“別人家孩子”的意味。只不過是自己把自己拿去比。
終于到了把我自己拿去比的時候了。反正第一鑒我做到了,第二鑒,只能說還在努力中。你呢?如果那你去比比看呢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2
對于名人的故事,我不曾了解,所以看不到他們究竟付出了多少,作了多少,所以,我利用假期時間,看了這本從媽媽學校借來的書---《大名人小故事》。
你知道飛機之父萊特兄弟嗎?那我來給你們講講他們的故事:萊特兄弟小時候喜歡放風箏,也喜歡做風箏。一次,他們發現老鷹會飛,是因為它有翅膀,而且是曲線的。他們也想裝上翅膀飛起來。父親送給它們一只紙做的蝴蝶,右手旋轉藏在腹部的橡皮筋,朝天空一放,竟飛了起來,他們開始在他們的小倉庫研究。他們的父母也相信一個數學家和一個發明家會搞出一點名堂的。
萊特兄弟不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更實現了人類的夢想。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再嘲笑他們,沒有誰會嘲笑他們當年那看似不可能的想法。成千上萬的人幻想著自由的飛翔,然而,只有萊特兄弟首先做到了。因為他們不單單這樣想,更努力的嘗試著去做了。勤奮、認真是成功的發動機;想象、創新是成功的槳。
你可知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嗎?林肯作為美國的第16任總統,為我們找到了答案。看到這篇文章,給我感觸頗大:一次,林肯參加一群年輕士兵的討論,有的士兵認為,戰爭中最大困難是錢,有的則認為人才才最重要。然后討論如何消滅敵人,有的認為使用先進武器,而有的則是摧毀敵方陣地。而林肯并未評論,他說:非常簡單讓敵人成為你的朋友。
我終于知道:消滅一個敵人的確少了一個對手,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也少了一個伙伴。真正的勝者不是能打敗敵人的人,而是能使敵人成為自己的朋友的人!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3
我讀過許多的書,但是這本書更令我愛不釋手。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我知道了震爍古今的軍事將領;我知道了下筆如神的文學泰斗;我知道了鬼斧神工的藝壇巨匠;我還知道了在眾多名人成長中受過的數不勝數的挫折與坎坷。這本書就是我鐘愛的《影響中國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
說起“孔子”這個名字大家肯定會很熟悉,他創建的儒家學派對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思想起了深遠的影響,可是你們知道嗎?孔子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在孔子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含辛茹苦地撫養他長大,就在孔子17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從此,孔子更加發奮的學習,但是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去四處奔波,闖蕩兩年后,終于實現了他謀生和謀學相結合的計劃。34歲那年,他就開始了他人生中最宏偉的藍圖——創辦私學,周游列國。孔子一生勤奮好學,不恥下問,這也許就是孔子最后終成一代圣賢的原因吧!從書中那一個個字,一句句話中,我更加地了解了孔子,更明白了一代名師都不是一蹴而起的,都是要通過刻苦學習,在困境中升華思想才成為雞群中的紅鶴的。
讀罷整本書,我才發現, 一代偉人的成長歷程可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只能經受住眾人意想不到的挫折、坎坷與大風大浪,才能駛向成功的彼岸。比起他們,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在今后,我一定要更努力地學習,立志成為棟梁之才。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4
在暑假里,我最喜歡讀的書籍是《中外名人故事》,因為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大道理。
這本書講了各個時代名人的故事,還把它們分成了各種類別:愛國的文天祥、魯天佑、華盛頓等,奉獻的諸葛亮、南丁格爾、居里夫人等,創新的黃道婆、哥白尼、伽利略等,探索的沈括、阿基米德、鄭和等,拼搏的成吉思汗、李嘉誠、拿破侖……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特蕾莎修女》這一篇。特蕾莎修女,本名為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從小就很有愛心,覺得自己未來的職業是幫助貧困的人。1937年5月,她決定成為終身制修女,并改名為特蕾莎修女。有一天,她發現一位倒在地上的老婦人,看起來快不行了,但她還是立即把她打理干凈并送去醫院,最后老婦人得救了,她就這樣經常救濟有困難的人。她的組織有很多錢,可她生活卻很節儉。1997年9月5日,特蕾莎去世,全世界人民都悲痛不已。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名人都擁有著善良、細心、認真……這些美好的品質,正是這些美好的品質,才讓他們向名人更加接近。相比之下,現在社會中有一些人擁有不好的品質,我想,如果人人都能擁有美好的品質,全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麗。我還發現這些名人們小時候家里的情況都不太好,可是長大后能做出那么偉大的業績,十分了不起。祖沖之廢寢忘食地計算圓周率的準確數、喬丹忘記了時間似的練習籃球……我很敬佩他們。
古人說,“開卷有益”。這的確是本好書,讀了這些名人的故事,你就相當于走向了一條勝利的路。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5
小學六年,我們學了十二本語文課本的內容,在里面我認識了很多世界名人。都讓我難以忘懷。于是買了一本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名人故事》,讓我更了解他們。在這本書里,我學到了很多。
這本書包括:擠時間看書的政治家毛澤東爺爺;不想靠拍照突出自己的軍事家彭;居里夫人,一個視名利如糞土的科學家;王安石,勤奮、節儉、正直的作家;勤奮的藝術家羅丹;蘇格拉底,一個誠實的只對書感興趣的思想家。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要做一個好讀者。過去,人們沒有書可讀。他們渴望閱讀和知識。現在,有許多大型圖書館。雖然圖書館很多,但人們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強烈的閱讀欲望。人的知識僅限于課本。我們應該像毛爺爺一樣擠出時間學習。
在,我們應該是一個多為他人著想的人,而不是自私的人。現在的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自私。沒有了以前人的單純。所以應該向彭學習。
時代在進步,每天都會有很多發明和發現。有些人會因為自己今天的成就而驕傲自大,非但不努力,反而整天揮霍自己的成就。被名聲寵壞了。而不是像居里夫人那樣視名利如糞土。
有的人每天花錢如流水,不注意細節,把吃不上的飯扔掉。水龍頭不用的時候是開著的,這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有錢就會任性。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浪費的是資源?正在親手摧毀我們的家園。我們都應該是王安石。
勤學是學習的第一準則,要勤于學習,勤于提問。比如羅丹。
我們也想談談誠信。一個人在社會上最需要的是朋友。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他還會有朋友嗎?
讀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6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好書——《名人故事一百篇》。其中,最令我意外的是:這些聞名全球的科學家、名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因為發現了小小的問題或有了一個夢想,咬住不放,然后潛心鉆研,在他們持久的恒心和不斷的勞動下,最終迎難而上,獲得成功、成為偉人。這也是我讀了這本書的感悟。
你們知道嗎?現代電腦奠基人比爾·蓋茨是一位奇才。多少年前,他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之中,他和朋友帶著美好的計算機夢想開始了研究計算機的旅途。他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研發出了Windows95。Windows95完全脫離了DOS操作系統,使計算機使用簡便了許多,即使不會英語照樣可以使用。因為有了比爾·蓋茨,所以才有了今天豐富快捷的電腦世界。
大家可能會認為比爾·蓋茨是美國人,原來美國各方面的條件較好,所以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大錯特錯了。
在我國,有一位家喻戶曉的數學家,是南朝人。姓祖、名沖之、字文遠。他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圓周率最早的七位小數精確值。直到1000年之后,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超過他。他還用了兩個分數值來表示π:約率π≈22/7≈.14;密率π≈355/133≈3.1415929。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再次為國爭光,領先歐洲千年。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名人偉人他們是多么勤奮,惜時如金;他們是多么勇敢,迎難而上;他們是多么謙遜,永不滿足;他們是多么好學,孜孜不倦;他們是多么堅定,捍衛真理。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長大后為祖國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7
我從來都以為都是繼承父業的,直到我看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里的朱元璋聰明、可愛、堅強勇敢、堅不拔。這篇文章生動的描寫了朱元璋的悲慘童年。當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地主家放牛,地主不但不給吃的,還抽。在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濠州(今安徽風陽)遇上了百年,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幾天過去后,一滴雨沒見到,卻迎來了一群鋪天蓋地的蝗蟲,,一會功夫,莊稼被吃了,人被餓死了,還流行著地瘟疫。朱元璋的爸爸、媽媽、大哥、大哥的大兒子被奪去了生命。僅僅只用了半個月,一家九口人就去了四人,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王氏及她的一雙兒女五口人還活著。最后兩兄弟決定分頭外出逃荒、,自謀生活。可是,他的二哥放心不下朱元璋,最后,兩兄弟之后揮淚分別了。吉人自有天相,朱元璋終于找到了吃的東西,總算飽餐了一頓。
幾年的時間,鑄就了朱元璋堅強勇敢,的,也練久了他強健的體魄。1352年閏三月初一,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義軍見一人到城下,以為朱元璋是元軍派來的奸細,準備問斬。幸好郭子興聽到報告后,趕到了城下,見朱元璋著,卻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一副輕松、從容地樣子,他身材高大,渾身散發著大無畏的,老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希望是,不是我也沒有辦法了。可能是天樣子特別威武,郭子興一見就非常喜歡他,最后才知道他來做義軍,郭元帥大喜,收他做了一位步兵,從此,朱元璋開始了他的生涯!
原來帝王也有這樣悲慘的童年,我和不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呢?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名人故事》里的一篇關于列寧的文章,讀了之后,讓我非常有感觸,更讓我受益匪淺。
列寧從小學習就非常刻苦,五歲時就跟媽媽認字,七八歲就能背誦好些詩文了。到九歲半時,就上中學一年級了。雖然在班上他年齡最小,但學習成績卻數第一。
列寧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就是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有一次,他和同學們挖開一個屎殼螂的窩,看到里面有很多圓圓的東西,列寧說:“這些糞球是屎殼螂從外面運進來的,它有個滾糞球的習性。”同學們不解地問:“屎殼螂把糞球滾到窩內去干什么呢?”這下兒可把列寧給問住了。他答應明天告訴大家。回到家之后,他先問比他早上五六年學的哥哥,又問當教師的父親和當醫生的母親,他們都不能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列寧但翻閱家中所有的藏書,終于找到了答案。但是列寧并未就此而止,他又去了父親任教學校的圖書館,借了好幾本介紹昆蟲生活的書。關于屎殼螂的生活習性,列寧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了。第二天,他給同學們帶去了答案。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向他投去了贊賞的目光。同學們覺得真是大開了眼界。他們哪里知道這是列寧翻閱了好幾本書的結果啊!
在學習和生活中,列寧遇到過許多問題,為了能解答這些問題,他幾乎跑遍了市里的圖書館,還常常向同學們借書看。正是因為列寧有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習慣,他對任何一門知識的學習都不是淺嘗輒止,而是非常深刻,都有獨到見解,后來他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列寧的這篇文章深深地影響了我,我一定要向他學習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每一門功課。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9
在這個寒假里,我讀過不少課外書。其中,令我深受啟發的一本書是,這本書里的一個個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受益匪淺。名人故事讀后感400字。里的小故事—講敘了我們最喜歡的音樂家聶耳的故事。聶耳自幼喜歡音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他考上了上海明月歌舞劇社,成了一名小提琴練習生。當時,劇社條件非常艱苦,但愛好音樂的聶耳卻十分知足。聶耳知道自己基礎差、起點低,于是在大家去逛商店,或看雜耍的時候,聶耳卻抓住這寶貴的時間,勤加苦練,每天至少要練上七八個小時。因此,被人們稱為“拼命三郎”。
正是憑著這股勤奮和拼命勁兒,聶耳在他短暫的一身中,留下了許多光輝的作品。講述了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酷愛書法的王羲之每天勤學苦練。有一次,他在書房練字,書童給他送來饅頭和蒜泥,勸他趁熱吃,而他心思全在練字上,母親來書房看他,卻見王羲之右手拿著筆,左手拿著半個饅頭蘸著墨汁往嘴里送。王羲之每次練完字后,總要到門口的池塘邊清洗毛筆和硯臺。起初,池塘里的的水還很清澈,可由于他不停地練習書法,不停的清洗筆和硯臺,天長日久,清澈見底的池塘竟變成了黑黑的墨池……讀完這本書,使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成功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也沒有天上掉餡餅這等好事,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只有經過一番磨礪,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勤學苦練,不斷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邁進。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0
看完《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我不禁感慨萬千。歷史上的這些名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豐功偉績,真是讓人敬佩!但是我知道,他們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并不是因為他們是天才,而是因為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例如愛迪生,他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他一生中有很多發明,例如電燈、留聲機、電影放映機等,這些發明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但是,愛迪生并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他小時候被人們稱為“傻孩子”,總是追在大人后面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愛迪生甚至只上了三個月的小學就被學校勒令退學了。
但是,愛迪生最后還是成功了,只不過這份榮譽是來之不易的。他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曾試了1600多種金屬,都失敗了,可他毫不氣餒,最后終于取得了成功。其實,不只是發明電燈,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浸透了他和助手們的心血,每一次成功都是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得來的。
除了愛迪生,這本書里還介紹了許多其他名人,如:孔子、孫武、屈原、韓信、張衡、華佗、王羲之、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海倫·凱勒……他們都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而成為偉人的,他們都值得世人的尊敬。
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所以,我要以這些名人為榜樣,向他們學習,碰到困難要敢于面對,長大后當一位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1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好書陪伴在身邊,你才可能跟上一層樓。讀完名人故事,我深有感觸。
一本好書可以使我們獲得知識和力量,不再蒙昧。而好書是書籍的完美化身,每閱讀一本好書,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撞擊。
名人故事帶著我與古今中外的名人近距離接觸。這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名人的理想抱負,生活習慣。從而讓我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走進知識的殿堂,無疑是走進了一間五彩繽紛的展覽廳,踏進了一間神奇的房子,學會了神秘莫測的點金術,找到了一張藏寶圖,拿到人類用智慧化成的寶藏。
閱讀這本書,可以讓你的心靈充滿對真善美的憧憬,充滿對名人的敬意與向往。
讀書就該像饑餓的人撲在香噴噴的食物上,大口大口的吃著“精神食糧”。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就像在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越清。最淡的筆墨也勝過最強的記憶。知識不增加就會減少,直到沒有。沒有知識何談理想抱負,胸懷大志。你連基礎都不好,怎么改變。夢是改變命運的基礎,而知識是改變世界的基礎。每一個名人都是在歷史長河中頗有份量,而背后付出多少,你永遠也想不到。
學習是需要知識和智慧,而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的依靠。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2
我看了一本書,叫做“世界100個名人故事”,我就翻了起來。
我看到上面寫著“齊白石”,就飛快地翻到了那一頁,因為,我爸爸喜歡畫國畫,他學過的很多畫都是齊白石畫的,而且他畫的非常漂亮,書里面寫著,齊白石六七歲就失學了,56歲到北京,他畫的畫還不是很好,賣不出去,但是,他還是繼續堅持,最后,成了很有名的`“泰斗”。
前幾個月,我“消滅”了一本書叫《影響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里面講了100位名人成才的故事,其中包括鄭和、宋慶齡、屈原、李白、郭守敬……其中我最喜歡的有:鄭和和宋慶齡。我要說一下宋慶齡。
宋慶齡于1893年出生,1981年逝世,享年88歲。
在宋慶齡小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吃過早飯,宋慶齡一家很高興,因為要到一個叔叔家里作客,宋慶齡顯得十分興奮,因為那位叔叔家有好幾只鴿子,叔叔還說一定會送給她一只的。可宋慶齡突然想起,同學小蘭說好要來家里教她編花籃。媽媽知道后說:“要不你上學時跟小蘭解釋一下,她一定會原諒你的。”“那多不好呀!”宋慶齡說,“讓她一來就撲個空。”爸爸說:“既然你要等,那你就等吧。”
可當爸媽回來時,小蘭根本沒來找宋慶齡,她在家靜靜地看書。當家人為她打抱不平時,她說了一句話讓全家人目瞪口呆的話:“別人可以負我,但我不可以負別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更是目瞪口呆,因為這句話說得實在太好了,我感觸極深!我以后一定做一個正直、善良、言而有信的人!“別人可以負我,但我不可以負別人!”永遠也不要負別人!永遠!
我覺得齊白石很不錯!永不放棄、百折不撓!
我以后要向他學習,天天向上,堅持舉手發言!加油!!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3
最近我讀了《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感觸很深。
書中講述的名人很多我都聽說過他們的大名,如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最偉大的詩人、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被譽為美國國父的華盛頓,還有我最喜愛的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本書展示了這些名人的奮斗史,使我深受鼓舞。
他們中很多人出自貧寒家庭,有的還幼年時失去親人,過著背井離鄉的生活。為了生計,孔子做過吹鼓手,幫人管理過賬目,甚至還幫人放養過牲畜。安徒生11歲時就獨自去首都哥本哈根謀生,小小年紀受盡了侮辱和虐待,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曾磨滅過他們的志向。逆境之中,他們一直發奮讀書,從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幼年的李白從老婆婆講述的“鐵杵成針”中,悟出“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從此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一代詩仙。
這些名人之所以能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豐碑,與他們堅忍不拔的努力分不開的。與他們相比,想想我自己平時的表現,真有些慚愧。遇到難題,有時我還會哭鼻子;彈鋼琴遇到難談的曲子,我就想放棄。
讀了這本書,我被這些可敬的先輩所感動。要向他們學習,不向困難低頭,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對社會、對人類有用的人。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4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中外名人故事》,它讓我知道了許多偉大人物的生平事跡,也懂得了許多道理。
打開這本書,走進那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感受他們的精彩人生,我不僅對他們的非凡才華贊嘆不已,對他們的頑強意志心生敬佩,對他們的高貴品質肅然起敬。從這些名人故事里,我找到了他們成功的秘訣。
孔子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一生勤奮;書編三絕,孔子學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巴爾扎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創作嚴謹,為了保證作品的質量,他要修改十幾次才拿去發表;梵稿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執著于理想,頂著阿爾毒辣的陽光,他畫出了最美的色彩……
書中許多偉大人物的成功,都會激勵于我們成長。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到故事的精彩,還要有所感悟。就像與名人面對面對話一樣,跟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讓他們的成功經驗化作我們成長的動力。
和這些名人相比,我感到自己非常渺小。尤其是在讀到他們青少年時代的事情,聯想到自己,慚愧不已。書中很多名人都有過不不幸的童年時代,僅從這一點來看,他們最后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條件,可是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優越條件,更沒有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常常是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今以后我一定向這些名人學習,長大也做出一番成績。
古語說:“開卷有益。”《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對我們大有益處的書。打開這本書,走進名人,你就找到了一條走向成功的道路。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15
《名人故事》這本書中講了30位中國名人和25位外國名人。其中,我最喜歡的名人就是李白和司馬遷了!現在我就來個大家介紹一下他們兩個吧!
第一個故事是:有一次司馬遷的父親打算讓司馬遷讀一本書,司馬遷卻說自己讀過了并且還給父親大聲朗讀了一遍。父親很驚訝!心想:這孩子莫非有神力不成了?于是,第二天司馬遷的父親悄悄跟在他的身后,看著他和羊群翻過小山,越過河流,把羊趕到草地上,然后掏出一本書大聲讀,父親才明白了這一切,微笑著點點頭。司馬遷真是很勤奮啊!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我們要向司馬遷那樣學習,不要偷懶,其實有的事情是可以一舉兩得的!
第二個故事是:李白小的時候聰明過人,但是也有孩子的心性,讀書時間長了就不肯用功了。有一天,他趁老師不在學堂,就偷偷溜出去玩了。在河邊李白看見了一位老奶奶在用勁地磨一根鐵杵,就上前問到:“老奶奶,你磨杵干什么呀?”老奶奶笑呵呵地說:“我這是要把他磨成繡花針啊!”李白吃驚的問道:“這么粗怎么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奶奶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繡花針的!”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讀書學習也是這樣!從此他刻苦學習,學問大有長進。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只要功夫深,什么事情都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