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1
看完很是震撼,雖說早就知道是以高更為原型,也沒先去了解高更本人,從未知的角度,抱著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說主人公,在翻閱的過程中也找出與文章內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細細體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蘭(高更)的偉大!
其結局并不讓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對話和對斯特里克蘭內心世界的揣測預示了那座海島,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蘭悲戚而偉大的死亡。
很有感觸,可以說是理想與現實的較量,我總結是靈魂與世俗的較量。作者描述的那種無形的力量,邪魅纏身,很神秘很有力量,是一種執念,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常??雌渌说脑u論和感悟,就像與許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徹有深度,有的人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憤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觀點與我達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茍同……完完全全讀下來,收獲很多。
看的很慢,平時坐車時,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排隊等候的時候……積累下來發現自己竟然能夠用這些零散時間讀完一本書,讀完這么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2
你肯定有這樣一個朋友吧: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說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后等你再聽說他的消息時,據說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要做一個畫家。你很難想象,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查爾斯。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后,他離開了自己相伴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
《月亮和六便士》卻不是這樣一個故事。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查爾斯卻在追逐他的噩運。好吧,這兩件事其實沒那么不同,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運。當然這里所說的夢想,是真的夢想,不是“爸爸媽媽說”、“老師說”、“電視報紙說”里被說出來的那個藍圖,不是藍領白領之上的那個金領,不是獵人給麻雀設的圈套里的那點米粒。
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爾斯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后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
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眲e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比绻f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么妖冶,多么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爾斯拒絕成為“人們”里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3
今天是我參加扇貝讀書營的第63天,讀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隨便記錄一下讀書心情,三言兩語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兒寫哪兒吧。
因為之前已經寫了中譯本的讀后感,所以情節在此不贅述,主要說說讀英文版的一些體會。
這本書在扇貝的難度分級是考研,讀書營介紹的詞匯量大約是1.2萬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閱讀的書籍難度分級都是四級,所以讀這本書可以說跨了挺大的一個臺階。說句老實話,報名高階讀書營的時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讀懂,能不能跟上讀書營的節奏。
不幸的是,這本書的開頭部分恰恰是最難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開營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讀了四十分鐘才把當天的內容囫圇吞棗讀完。此時的感覺是當頭一棒,一下打蒙了。當時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報了高階讀書營。但是既然已經入營了,也不能輕易放棄。于是緊急百度了這本書的背景資料,了解大致內容,以便于第二天繼續連蒙帶猜完成任務。
這樣咬牙堅持了幾天后,情節漸漸鋪展開來,作者的白描分析總算結束了,閱讀難度降低了很多。同時我也抓緊讀完了中譯本,輔助自己的英文閱讀,加深理解。加上讀書營贈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讀書講義輔導,閱讀感受越來越輕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來入營的很多群友也有類似感受,前幾天讀暈了,之前積累的閱讀能力似乎蕩然無存,智商嚴重被碾壓。幸好有我做急先鋒,及時安慰了他們受傷的小心臟。如今回頭再看,如果不是因為交了讀書營的錢,如果沒有讀書營的講義輔導,如果沒有營地老師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棄讀了。從此以后我都沒機會跟別人說:“我讀過《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書?!?/p>
作家們也不知道是怎么考慮的,把書的開端寫得那么晦澀難懂,生生擋住了一大批讀者。大約就是要通過最初的屏障過濾掉那些沒有毅力不能咬牙堅持的人嗎?如此這般,堅持讀完的人才有資本引以為榮?而實際上,忍過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來的。
讀書營價值含量最高的環節自然是每天的講義。因為講義挑出了難點和重點進行講解,不懂的地方能讀懂,讀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讀書營的入營初體驗里說了,講義的主要內容是熟詞僻義、復雜長難句結構分析、背景介紹和其他知識點講解。這其中我覺得收獲最大的是長難句結構分析,其次是熟詞僻義。
長難句分析采用分層結構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飾看主干。最近在學的流利閱讀其實也用這么個方法,采用的是語音講解。讀書營講義的圖解更清晰,有的句子復雜到有四層結構,通過圖解一下子就清晰了。個人感覺讀完這本書后,對長難句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毛姆的長難句據說是很有名的)。
熟詞僻義技術上倒不難,只要有耐心查字典就行。要多查幾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釋和例句。難就難在一般人沒有這個耐心去查,也沒有那么權威的字典。講義節約了這部分時間,一目了然,“哦,原來這個詞還有這樣的意思。”
除了講義,我最喜歡的環節是午間加餐。午間加餐是百科知識拓展,內容和英文無關,而是英語文化的歷史背景。月亮這本書說的是印象派畫家斯特里克蘭的傳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間加餐的內容有很多是關于印象派畫家和作品的介紹,讀書筆記.另外還有關于英國社交禮儀、倫敦城市環境、法國巴黎以及塔西堤島的介紹。作為對藝術抱有興趣而知識匱乏的門外漢,讀這些相關知識覺得受益匪淺。除了文字介紹更有圖片輔助,可以看出來,午間加餐內容也是精心準備的。
作為一名從小不愛讀書看報的女漢紙,英語基礎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后,人到中年居然愛上了英文閱讀,不得不說是一個小小奇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受,讀英文書時不僅可以欣賞精彩情節,更可以學到另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有種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的快感,分明是賺了一個億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讀中譯本可能沒那么大興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讀完。比如月亮這本書,如果不是為了讀英文版,中譯本我也是看一個開頭就棄書了。原版書讀來有雙重樂趣,比讀中譯本的興趣更濃厚些。
有不少同學問我讀書營如何選擇級別,每天學習時間大約有多久。我覺得這都沒有一個定論,因為書可以讀厚,也可以讀?。蛔x名著有收獲,讀兒童文學一樣有收獲,這些都因人而異。因為有講義的支撐,選擇難度偏大的書也沒問題。如果想讀起來輕快一些,細致一些,就選難度和自己水平相當的級別。至于讀書時間,更是可長可短。
我讀月亮這本書,應該是超過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難的部分每天要讀四十多分鐘,比較順暢的部分也有十幾分鐘就讀完的,大部分耗時在20-30分鐘。午間加餐五分鐘即可讀完,講義大約10-15分鐘。我看評論區里有的同學只需幾分鐘就能讀完一天的閱讀任務,簡直崇拜到懷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幾分鐘就讀完,別說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讀懂,有困難的句子會反復看,再加上我本身閱讀速度偏慢,所以耗時應該算比較長的。讀書營本身設計的學習時間大約是15分鐘左右,如果選擇和自己水平相當的書目,每天閱讀時間應該在15分鐘以內。
讀書營每天晚間有個答疑環節,如果覺得講義的內容還不能滿足求知欲,可以在線提問。但是很少有同學去提問,因為提問也需要技術支持,也就是說,要非常仔細的閱讀和做筆記,才能提出問題。最開始有幾個同學提問,基本是關于語法方面的問題。如果是作為精讀材料,那么每天的學習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但是有老師可以答疑,其實是個很好的資源,對語法有鉆研精神、有學習能力和充足時間的同學,可以把讀書營當做閱讀課,而不是像我這樣只是浮于表面滿足于讀懂而已。
無論采取怎樣的學習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悅為基礎,這就是我喜歡的“佛系閱讀法”。尤其是對于單純的英語愛好者來說,沒有升學和考試壓力,學習更應以愉悅自己為前提。有升學和考試壓力的同學,讀書營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各種考前培訓班見效最快。我始終覺得像扇貝讀書營這樣的產品,是為自學者設計的,為英語愛好者提供自娛自樂的平臺,其最終目的是熱愛英文,使用英文。語言學習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有條件的話,課堂面授學習系統教材,再配合大量閱讀,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方式。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4
我記得讀這本小說已經很久了。記憶不在清晰,朦朧的回憶是中痛苦的殘記。但我仍要推薦這本小說。我的眼光一直是另類的眼光,但我對文本的讀法也許本身就有屬于我的記憶。我不想說是我誤讀了毛姆。因為作品一旦被創造出就不屬于作者自己,也許作品有時候只屬于作者自己!外來的讀法是種主觀的想法。
我記得錢鐘書先生決定寫《圍城》時就是因為受到毛姆的刺激。錢先生的學問是沒有人與之可以媲美的。別的`不再多說。話說多了會惹出麻煩的。錢鐘書先生說:毛姆都能寫出那樣的小說。讀者之多是無法計算的。毛姆當時確實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于是乎《圍城》橫空出世!關于《圍城》它可以說是借著錢先生的才華融多家與一體的杰作。其中可以看出很多歐美小說名家的影子,以為錢先生學貫中西的才華《圍城》被寫成了一部杰作!
閑話說的已經多了,下面我談談自己對《月亮和六便士》的看法:毛姆以前是個醫生,而當醫生的這段經歷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
高更的畫本身就很有價值,這部以他為原形的小說風靡后,高更的繪畫藝術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關注,高更印象派宗師的地位得到確立。同時,塔希提島——高更隱居的小島也名揚與世,成了旅游勝地。
根據高更的著作《馬裏歐的古代信仰》,知道女人是月神希納,男人是地神法脫。大地之神主宰人世的生成和輪轉,乃是必然的毀滅。月之女神長官永遠的豐收和不朽。
這個關于這個作品的題外話,而真正的文學內涵遠非如此簡單的解讀。我自己的看法是:這個本小說遠遠超過毛姆自己的解讀。因為我發現其實這本小說寫的是關于天才的事情!天才是個殘酷的字眼,人們根本不愿意承認天才!因為我們總相信:天才出于勤奮!事實上并非如此。尤其在文學領域。真正的優秀的藝術家是天才。文學不過是藝術中最上乘的精品!我知道的這個就是我讀《月亮和六便士》的感悟!我作下我殘酷的決定放棄化學從而轉向文學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也許更適合搞文學。
我感激我在大一那次靈魂的顫栗!《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那“曠野的呼喊”終于讓我認識到了自我。
作家就是這樣的一種人,他們把人類的智慧發現后用作品表現出來。我自己是學習化學的。我自己很難均衡文科與理科的思維。理科講的是科學??茖W真的是個很麻煩的詞語。嚴格意義上說只有能用數學公式表達的東西才是科學??茖W越來越教我懷疑?懷疑所謂的科學?所謂的科學根本解決不了人類的問題!我不想借文學來闡釋科學。我多言了。
房子里的光線特別暗,仿佛是,他突然走入了一個神的世界;朦朦朧朧中,他好象覺得自己正置于一個原始森林中,大樹下倘徉著一些赤身裸體的人。特拉斯醫生幾乎連呼吸都停止了,過了一會兒他才知道,他看到的是四壁上巨大的壁畫。他心中出現了一種既無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這幅畫具有壓人的氣勢,它既是肉的,又充滿無限熱情,與此同時又含著某種恐懼成分。。繪制這幅巨作的人已經深入到大自然的隱秘中,知道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物。他畫的是某種原始的令人震懾的東西,既美的驚人,又污穢邪—惡,他的畫奇異而荒誕,好像宇宙初創時的圖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
“上帝啊,這是天才” 特拉斯醫生掩口驚呼。
這個原文的話,感謝作者道出了真理的話,藝術是屬于天才的!這個是震撼靈魂的話語!
有兩本相似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和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這兩個小說的主人公有著驚人的相似。
《月亮和六便士》不乏精彩的句子。如:
“世界是冷酷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么,我們死后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必須自甘卑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p>
“在愛這種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溫柔。愛情中需要有一種軟弱無力的感覺,要有體貼愛護的要求,有幫助別人、取悅別人的熱情——如果不是無私,起碼是巧妙地遮掩起來的自私;愛情包含著某種程度的靦腆怯懦?!瓙矍橐紦粋€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生活專門去做一個愛人。即使頭腦最清晰的人,從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實際中卻不會承認愛情有一天會走到盡頭。愛情賦予他明知是虛幻的事物以實質形體,他明知道這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愛它卻遠遠超過喜愛真實。它使一個人比原來的自我更豐富了一些,同時又使他比原來的自我更狹小了一些。他不再是一個人,他成了追求某一個他不了解的目的的一件事物、一個工具?!?/p>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得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里’這類話。”
張賢亮在《綠化樹》中說:“凡是出現兩次的事物必有某種意義,那就是命運!”
文學,文學真的是很難言的東西,它如此另人費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學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學上做出成績,尤其是化學!而文學則不然!這個也許就是文學的魅力!它如此令我癡迷!尼采說:“模仿無疑于自殺”??茖W的本質正是模仿。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5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并不出眾,作為證券經紀人,雖然他掙錢養家,但因為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后迷戀上繪畫,并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后來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后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后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并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生愧疚之意,表現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后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后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為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通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為神靈發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里裝置了對繪畫的癡迷和獨到見解,至于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里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盡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現了她,并同她結婚?;楹蟾前哑拮优踉谑中?,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愿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并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為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著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盡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說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游異鄉,尋找一處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于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隨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后,說一下這個書名,盡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的說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脫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6
這是我第一次很自覺地想寫一些關于我讀過的書的感覺。我想寫下來這份感覺,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給我太多的震撼了,壓的我踹不過氣來,我迫切的需要通過寫作這一方式來緩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過《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篤信作者毛姆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偉大的心里學家。盡管在此之前,同時在此之后,我并沒有看過有關毛姆的簡介,我的這份篤信我是很堅定的。這本書對人的心里的細節描寫及為何會產生這種心里的分析,讓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現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還沒有得到平靜,甚至是連語言這個我最為熟悉的東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說了。盡管這本書給我帶來這么強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說話,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書后,我最大的感觸是“我”認為查爾斯。思里特克蘭德尋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新的靈魂。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一直以來,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告訴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才華,我便可以一鳴驚人,成為萬眾矚目、名留史冊的人物。可是當我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拔摇庇H身經歷與感受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事跡與存在,“我”看著他拋棄妻子,看著他又如何傷害對自己最真的朋友,這樣一個未被社會傳統價值觀的人為何能夠取得這么偉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過作者不斷的記述并且引起潛意識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偉人,他在成長中必須要做一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他們拋棄以前的生活基礎,被人們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及社會道德敗壞的人。但是他們在做這些時候,早就已經忘卻了社會道德對他們的審判,他們心中有的只是一個新的靈魂。但是這個新的靈魂在他們剛拋棄以前生活基礎的時候,還沒有成行,還不足以讓這個新的靈魂發揮到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們需要繼續磨練,需要在社會里面輾轉,尋找一處真正適合他們新靈魂居住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價值。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7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钡谝淮慰吹竭@時還未讀過這本書,但這句話就像是自由、理想和現實撞出的火花點亮在我面前。
細細讀,作家毛姆用自己對人性敏銳的洞察,用幽默的文字、動人的情節、深刻的思想編織了一位藝術家的傳奇人生,探索了藝術與生活的矛盾與相互作用。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年過四十,前半生簡簡單單生活,看起來很幸福??v使與他關系最親密的夫人曾說他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像個木頭,但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一切開始追逐夢想,我喜歡他即便深陷噩運但卻依舊深陷其中的享受姿態,也佩服他即便充滿未知卻依舊不回頭地踏上塔西提島。
月亮高掛夜空,六便士是生活必須,月亮和六便士的選擇,誰都沒有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活著的意義多樣,只要忠于內心,誠實地面對內心的聲音,認真地選擇自己對社會該做什么貢獻,這就足夠。思特里克蘭德用拋棄道德枷鎖來追求靈魂的聲音很動聽,亞伯拉罕聽從內心的聲音放棄高薪醫院而去當檢疫員也是一種選擇,這不是糟踐自己的生活,而是高于生活高于物質地去追尋精神世界。
書里所言:“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循規蹈矩的生活是否讓你失去了一點快樂呢?那就勇敢起來吧。能像主人公那樣為了理想而癡狂的人是少數,但是,是否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偶爾抬頭望望月亮呢?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但我想他留給我們的這句話“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和毛姆想要傳達的是一樣的意思吧——腳踏實地,但要仰望星空。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8
前些日子讀完了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是我這些年來讀過的最能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讀這本小說前面部分的時候,覺得故事很稀松平常,可是閱讀到后面就越是覺得這部作品所講述的真是一個極好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個招人喜歡的角色,以“正常人”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十分古怪、不通人情而又自私的家伙。
可是當你讀完他一生的故事之后,你會由衷地欽佩這個人,甚至會羨慕他。因為他生命的價值就在于完全追隨自己的內心,堅守這種信念,最終過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當然,代價是很高的,他也運用自己的天才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是我想這些反倒是主人公最不在乎的。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各種選擇,而不論什么樣的選擇都必然是有得又有失。同樣的一種選擇,對有些人是得大于失,而對另些人是失大于得。怎樣選擇,不要盲目跟風,一定要服從自己的內心。盡管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你如果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那些失去的又算得了什么呢?怕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沒有一種堅守能讓你走到最后。
所以說,人還是得先了解自己,去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并堅定一種信仰愿為之付出。反思自己,這些我現在都還差得很遠,怎么辦呢?畢竟現在還年輕,允許我去不斷嘗試?!对隆分械闹魅斯恢比说街心瓴抛龀鲞@樣的選擇,我也不要心急,慢慢了解、慢慢尋找、為了一點一滴的事情開始堅守。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9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于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盡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后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么。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欲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艱難地跋涉著。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畫。在他因患重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盲人,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著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范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涌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于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10
一直想看的一本書。它太有名,腦海里一直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見了月亮。
于是在未打開這本書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不斷在想,不斷在想象,它到底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于愛情、親情,還是光榮與夢想?
直到我真的開始閱讀這本書,到第二章結束,也沒能讀懂它的好。后來,看見這個四十多歲、有著美滿家庭、事業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滿艷羨的光芒,不顧一切要去追求創作夢時,我的心竟也是顫抖著的。
誰能想象,誰又能相信,這個男人放棄了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卻僅僅是因夢想。他說,我告訴你了我必須畫畫。這可由不得我。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會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這個瘋子體內的瘋勁,每每同情他的命運時,我就會想到二十一歲的自己。那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心里莫名燃起的一團火,后來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團偶然升起的無名火,冒冒失失地開始了飛蛾撲火的人生。
斯特里克蘭遠比我幸運。在他身上,有對繪畫的無限熱情,有多少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天賦。而我呢?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見得有多努力,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和懊惱,還剩下什么?
只有對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罷了。反正,我得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