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讀后感
《治大國》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治大國》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治大國》綜合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深入探討過的問題,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三則雖不同卻不失相關性的議題,諸如親情與國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應該人人平等;特權制度是否應該受到道德表彰;敵人陣營里的起義者是否應該受到我們的熱情接納;在利益足夠大的時候,見利忘義是否才是唯一合乎道德的選擇……古人的深思熟慮往往能使我們大吃一驚,在認真聽過他們的理由之后,不得不承認在這些看似荒誕的理由之中確實飽含著真知灼見。
儒家認為親情大于國法,因為親情是基本法,是統治成本最小的方式;同一階層的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貴族可以視平民為螻蟻,但是視民心為天下;戰爭的名目可以通過表演來得到伸長,成王敗寇,除了反侵略沒有什么絕對正義等等。
我們以為古人是迂腐的,其實不然。一些你看似相同的事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其實是截然相反的兩件事。而且每一個獨立的事件,依據客體的身份,政治地位等因素,是有完備的正義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把一個個獨立事件拼湊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相互矛盾的大問題。但是儒家卻講究對應到完全獨立的人身份上來做符合道義的正義的選擇,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誰都沒錯,但是事情卻得不到真正有邏輯的解決。而且個體如果在一個事件中包含兩種不同的身份,就會陷入兩難的選擇。即便到后世有解決方法,往往到最后還是無法兼顧,最終只有選擇處理一個獨立事件而不得不在整個事件中扮演著逃避者的身份。然而這樣的逃避問題的處理方式,卻備受儒家的推崇。
從宗法制走來,我們的大一統國家一直有著皇權和士族的權力斗爭,這兩者都屬于精英階層,科舉之前,中國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平民階層基本無法參與進來,大部分時間只能作為吃瓜群眾。我們固有觀念會認為士族和察舉是落后的表現,卻沒有理解這個事情的本質。一個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最終使得這個制度崩潰的卻往往始于人事和利益沖突。
儒家信奉的`管理國家的方式是黑箱式操作,是非明文法的存在。使得民眾不知道法規全賴于統治者的裁定,而又因為道德作為第一要素,所以很多的統治者的裁定顯得十分奇葩。裁定的結果要考慮平衡和穩定,而非公平。
儒家的本體思想源自周禮,周禮又建立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因此,儒家推崇的一切仁義道德,均是處于這一前提下,自然會不自覺的維護宗法制。看似很多人之常情是為了兼顧個體,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取自于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謂道義,只不過是一種集體的自私。而且,道德本身也是有等級制度的,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這個如果單獨拿出來作為獨立事件,按照儒家的觀點無疑是會認為李世民道德上有嚴重的問題。但是對于天下而言,唐太宗這些做法反而穩固了權力階級,從而去除了因權力斗爭而可能造成的天下大亂,于是這些問題就只是罪行而非私德問題,且人們傾向于改變最少情感關系來達到心理平衡,那我們可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為了多數人的福祉,少數人是可以被犧牲掉的,即便“多數人”與自己非親非故,“少數人”是自己的至親骨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什么道德名法,義利權衡,忠孝兩難,禮儀綱常,歸根結底都抵不過一個“利”字,當利的誘惑足夠大的時候,一切都可以黑白顛倒,一切皆能自圓其說。一言以蔽之,正如書中所說:道德本就是勝利者書寫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