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過的路讀后感
少有人走過的路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少有人走過的路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
(人生總是那么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
“Always like this.”
(總是如此。)
這是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男女主人公的一段經(jīng)典臺詞。
在中國,還有一句同義的俗語“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生總難盡如人意,生而為人,一生都不斷地在困苦中尋找希望,然后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望。
除了杜康,又何以解憂?
尋尋覓覓,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一味解藥。
《少有人走的路》,20xx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
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的杰作,它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持續(xù)熱銷,給那些迷茫痛苦的心靈帶來了安慰。
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問題中最大的問題。心智成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回避問題,逃避痛苦。
斯科特開篇便言人生苦難重重,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不顧一切的逃避問題和痛苦,不僅錯失了解決問題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還會使我們患上心理疾病。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我們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實就是在培養(yǎng)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斯科特總結(jié)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shè)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與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懂先苦后甜的人,最終會飲恨而終。擁有足夠的自制力,避免貪圖的一時安逸,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承擔責任是解決問題和成長成熟的基本前提。每一次面對問題時,我們都要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神經(jīng)官能癥與人格失調(diào)癥,都是有責任感出現(xiàn)問題所致。與外界發(fā)生矛盾時,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則把錯誤歸咎于旁人。在復(fù)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么事和什么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完全自愿和主動的去進行這種反反復(fù)復(fù)的自我審視。只有通過大量的生活體驗,敢于承擔責任,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美國黑人作家阿爾德里奇·克里佛言道:“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p>
忠于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如果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要堅定不移的遵循這條原則。生活中,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長時間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積聚,這就會導(dǎo)致心理疾病。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得越多,則越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于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既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條原則。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做調(diào)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這種痛苦的沖突,取決于所放棄東西的規(guī)模。小規(guī)模的放棄并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但放棄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理念,痛苦之大的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時候需要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放棄。放棄已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放棄個人欲望,放棄用慣了的處世態(tài)度,破舊立新,放棄的過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當然,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
佛教在全世界源遠流長,自開創(chuàng)之初便有苦行之風。它源于釋迦牟尼出家后,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尼連禪河沐浴,端坐于菩提樹下成佛。這種苦行是相對世間安樂而言,僧人舍棄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間貪欲,精進佛道,修行自我。其實這不也是一種自律的方式嗎?
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奇異的群體——苦行僧,經(jīng)千年而不衰??嘈猩仨毴淌艹H苏J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煉忍耐力和剝離欲望。當然部分修行者過分殘酷的行為,有違背人倫的一面。但從它的出發(fā)點來講,這種修行有積極的一面,它讓修行者磨練意志、保持虔誠隱忍的心態(tài),通過把物質(zhì)生活降到最簡,全身心地投入精神空間。這驗證了斯科特所言: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先賢孟子曰:“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某個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所以,做人要自律。自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心靈的成長,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斯科特回答:答案既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說它是否定的,是因為沒有完美的人生。說它是肯定的,是因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復(fù)存在,同時我們不斷學習自律可以使心靈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接近于盡善盡美。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翻開這本書,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律自強,那么人生的種種痛苦就有了意義,就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