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1
再一次讀《兒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頗深,但又不知從何寫起。謹以此文,記下閱讀感受。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這本《兒童人格教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教育問題,貫穿其中的幾個關鍵詞是“人格的統一性”、“優越感和社會情感”、“自卑感”、“外在環境”等,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助于我們讀懂其核心觀點。
其實,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在追求優越感和社會承認時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習慣,即所謂的生活風格。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生活風格就大體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
1、支配—統治型,這種人比較不會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過于強烈,甚至不惜利用或者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這種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的照顧;
3、回避型,這種人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對社會有益型,這種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四種生活風格又與個體所受的教養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首先會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長環境,比如,在書中舉到了“二胎”問題的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現象,由于二寶的降臨,大寶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其實,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另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正如蘇格拉底說到的:“認識自己是多么地困難!”誠如大師所言,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充分、客觀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那么他的整個精神成長將會非常的積極正面,但是事實就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因為孩子一入學被設置的“障礙”太多了。其實,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們的教育給他們設置了很多的障礙。而,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種樹的情懷,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冷冰冰的數字。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2
在翻開《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的第一章,我就感到這本書艱澀難度,是硬著頭皮看的。但是,漸漸的,我覺得受益匪淺。它其中的一些觀點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學生時的對與錯。
小學生經常會有摩擦產生,作為班主任對于處理這些小事是駕輕就熟的。比如,我們班的小凱同學總是喜歡與同學打打鬧鬧,對于學生向我報告說小凱又和誰誰打鬧了我是習以為常的。我的處理方法就是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該道歉道歉,并提醒他們以后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摩擦。但是,從我看了《兒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許我的做法是解決了事情本身,但是對于小凱來說,我有沒有幫助到他呢。書中說:“把一個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忽視人格的統一性,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后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我想我在處理小凱這件事上就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欠妥當吧,作為教師,我們是要教育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僅僅是解決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根據表面現象去進行想當然的推理與推斷,卻不能探討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教育其實無濟于事。正如書中所說:“應該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兒童犯錯誤(或其他表現)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人格是具有統一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這些言語提醒我,要真正幫助到小凱,必須從根源處入手,在學校不斷觀察他,引導他的同時,也要與其父母溝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與其家長達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幫助他。
后來在與其父母溝通后,我從他們不斷掩飾孩子的錯誤,為孩子開脫的言語中就感受到他們對小凱的寵愛,我想這或許是導致小凱行為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凱在學校并不受同學喜愛,與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許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和老師的關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優越感的手段,進而選擇了一些雖對其自身無益,卻能吸引關注和體驗成功的錯誤路徑。當然這只是我目前的猜測,還有待證實,同時人的性格受各種因素影響,我還需對小凱不斷觀察,并與其父母不斷溝通,找出真正能幫助到小凱的方法。
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引導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3
一直在內心就有一個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學生,必須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與他們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對于心理學方面比較關注。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也讀了一些,但是這本《兒童人格教育》最讓我感到震撼,也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覺得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
阿德勒的觀點和中國的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應該是不約而同,共同說明了兒童時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墒俏覀儗τ趦和牧私庥钟卸嗌倌??我們都意識到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但還是在繼承上一輩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嚴師出高徒”要么“寵愛有加”。我們在精力和金錢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放下師長的家長走進他們的內心;我們在孩子犯錯時總是覺得他們不乖,大發雷霆,卻不知回望錯誤來時的路。
現在越發覺得很多問題自己懂得太晚,轉念一想過去的已經過去任我怎樣追悔都無法重來,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現在,使自己在后來的日子里能走進孩子和學生的內心,然后一路陽光!
首先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把姿態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們一樣的高度,那樣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他們,才能精準的進行我們理想的教育。作為成人我們有生活的經歷和經歷過后的經驗,所以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們已有的經驗去學習和行事。這樣以來孩子是很難達到我們的要求的,于是我們便容易“憤怒”,由此帶來了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過表面看到問題的實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原來犯了好多的錯誤,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現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 有些一年級的學生不愿意到學校來,原來給家長支招就是“強制”到校,慢慢就習慣了。學習之后,才發現孩子上學時竟然會經歷人生最早和最困難的考驗,如若失敗他們會失去信心……,解決的辦法是家長、老師要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尋求幫助。
2. 問題孩子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方面:有生理缺陷的;管教過于嚴厲,缺少關愛的;被溺愛的。以后工作過程中要多關注這樣的孩子,力爭用自己的努力,避免問題的發生。
3. 面對自卑的孩子,作為教師要鼓勵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他們建立友好關系,讓他們自立;面對過分雄心的孩子同樣要密切關注及時引導,這樣也能避免許多悲劇的上演。
……
再次,任何理論要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生機無限。有幸結識“兒童人格教育”這本書,他給了我全新的理念,給了我更加廣闊的視角,也給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這些對以后的工作是個很好的指導,我也要在工作中靈活的加以運用,并及時的進行總結、完善,以求更好的服務與孩子們的成長。
每讀一本書,就是開啟了一次全新的旅程,她讓我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也引領我的思考更加的深入,這應該是人生一大幸事。此書讀罷,心生一句:香悠遠,意未盡!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4
老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素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好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賞他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心理這一研究方向。
《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包括引論、十三章具體內容、附錄和關鍵詞匯表。全書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綜合全書來看,作者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為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要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養社會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確的優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關于社會情感。作者認為“兒童教育的實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或增強孩子的社會團結意識”。作者在“引論”中說“父母或監護人不能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否則,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做好與他人接觸的準備,那么孩子入學時就會感到形單影只,十分孤獨?!比耸侨壕觿游?,具有天生不能孤獨的社會屬性。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是結交朋友和與人交往,還包括友誼、同伴情誼、誠實、真誠等抽象素質。有關于這個問題,作者在引論、第一章“人格的統一性”、第六章“社會情感及其發展障礙”中做了詳細論述。
本書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圍繞追求優越感展開。分別論述了“追求優越感及其對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作者認為追求優越感是人格心理發展的源泉之一,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領域獲得同樣的成功,那么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書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闡述了兒童的自卑情結,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結。在作者看來,我們每個人身上,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是,要確保不要讓孩子在學校里失去勇氣,同時,要確保那些進校已經喪失勇氣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重拾信心。而對沒有信心,感到極度自卑的孩子,我們要用一種同情的態度與他們建立友好的關系,用友好的關系來鼓勵他們不斷取得進步,想方設法使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產生信心,從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歡本書中的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不犯錯誤,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義”。作為教育者,就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