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10篇)
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去我常問到你經濟情況,怕你開支浩大,演出太多,有傷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為我深知一個藝術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獨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并且父母對兒女的物質生活總是特別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大以后,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情。”這是《傅雷家書》中的一小個片段,這樸實無華的句子中蘊含的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深切關懷和濃濃期盼。
傅雷先生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文學翻譯家,更是一個極其稱職的父親。他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先后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由這些信件匯集而成了《傅雷家書》——是一本教導中國孩子如何做人的書。
《傅雷家書》中有許多讓人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為父親的傅雷為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著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為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為祖國有著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里傳承著!他要培養的不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而是一個熱愛祖國,有責任心的中華兒女。
我的父親在外賺錢,很少回家,他雖然沒有像傅雷先生一樣給我寫信,即使是每次打電話時也是匆匆說幾句話就掛斷了,但我知道他很愛我,他賺的錢全都用在了我的學費或其他開支上了。他雖然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卻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或許不會像母親一樣天天陪在我身旁,但他給我的愛卻一點也不比母親的少。他雖然不會說出“我擔心你”之類的話語,但我知道,他時時為我的成長保駕護航,讓我健康成長至今。
父親的愛很深沉也很深厚,正如歌里唱的一般“給你的愛一直很安靜……”
傅雷家書讀后感2
我大學是在另一個城市上的,離家上百公里,只能住校。幾乎每個學期才回家一次,偶爾會主動和家里通電話,卻從來沒有寫過一封家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開始,我并沒有在意這句詩的妙處。等讀了《傅雷家書》后,才覺得這句詩的深刻含義。這個網絡世代,人們仿佛已經和書寫漸行漸遠。 書信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現在是視頻聊天的時代,可是人與人之間距離不見得比舊時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
《傅雷家書》是由傅家的185封家書組成,大部分是傅雷和他的夫人寫給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傅聰的信。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
在這本書中,傅雷曾在信中對傅總說:“家信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藉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從這句話中可以體會到傅雷對他的孩子的關懷,并指引孩子走向成功。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最后,我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超脫自我,獨立思考的成功體現。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啟迪……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用心詮釋什么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如此父愛,但是我想他說出了世上所有父親想說卻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愛。
父愛就是一本書,值得你一輩子用心去讀。
有些家書簡短,有些家書洋洋灑灑上萬字,但是無不體現了傅雷的對兒子、女兒鼓勵、信賴、表揚、建議、關心和愛。通過書信,和兒子女兒交流感情,暢談天下事。而反觀自己,連電話都懶得打,更何況是寫信了,好像自己也從來沒有想父母,主動關心父母。
其實我們身邊的父親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白了頭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是真正的父愛!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父母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的生活因為有了書的陪伴,而變得充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傅雷家書》。書中的內容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連,讀書的同時,也自然會聯想到我的學藝之路。
傅雷是一個嚴厲、盡責的父親。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海外之后,仍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匯編成冊,就是《傅雷家書》。這些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心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讓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到困境不氣餒……同時,對兒子的生活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傅雷始終關注著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
我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接觸到了音樂,從小就會彈鋼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堅持,我始終以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很全面了。特別是鋼琴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考完十級,更讓我覺得自豪和驕傲。但是自從看了《傅雷家書》就自愧不如。記得書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寫的“好像世界上公認有個現象:一個音樂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幾個作曲家的作品。其實這種人只能稱為演奏家而不是藝術家。因為他們的胸襟不夠寬廣,容受不了廣大的藝術天地,接受不了變化無窮的形與色。假如一個人永遠能開墾自己心中的園地,了解任何藝術品都不應該有問題的。”是啊,雖然我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我并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彈得很流利,更何況,我還不是什么音樂家呢?又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呢?我繼續往下讀“有些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為什么老是這么不干凈?日常瑣事要做的干凈,等于鋼琴要講究干凈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為做人的作風應當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而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我這回附上一小方紙,還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樣能寫的很寬綽……”傅雷用自己的經歷去教導兒子,更是在向藝術方面引導著他。我不也是彈鋼琴的嗎?可是我的音色并不是很動聽,至少,在彈一些世界名曲的時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鋼琴老師這么說我,我還有些不服氣呢,“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說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試著去改變一下。
看到這里,我深深愛上了這本書,甚至覺得這書里的內容就是我的真實寫照。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經歷,關于音樂的感想,都會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傅雷從莫扎特樂曲的特點談起,論及藝術家要有一顆赤子之心,要真誠。而真誠,是做人的根本,必須從小培養。這是一種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語重心長。
一本好書,就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樂曲,波動人心;一本好書,猶如雨后劃過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書,仿佛一臺盛況空前的聯歡晚會,絢麗多彩······
人生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在我看來,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斷學習和深造的過程,要把握當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學習時間,雖然很苦,但是書本上的知識絕對不足以讓我們開闊眼界,有時間的時候,還是應該多讀課外書,去充實自己。只有這樣,生活才會更有樂趣,人生才能更有意義。
自己走進書本吧,主動去探索知識,讓未知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財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圈圈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書讀后感4
他帶著一副大大的眼鏡,端坐在桌前,借著昏暗的燭光,目光隨著手指向的位置在紙面上游走,嘴中不時念叨有詞……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種顏色,不茍言笑。圍著一條格子圍巾,穿著貼身的長衫,頭發只留頭頂一片,四周剃掉,個子高高的.。他與妻子的合照只有幾張,大多是年輕時拍的,常能看見他與兒子的照片,在公園的游船上,在家中的客廳、書房。
傅雷對兒子的愛藏在心中,他們父子之間,沒有含情脈脈,始終將道德、藝術擺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護犢之情。
父親的嚴謹,使得傅聰和傅敏不敢偷懶,始終抱著相同的態度去學習、為人處世,終于在不同的領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愛,也出自于他對兒子深沉的愛。在兒子出國后,他開始用書信交流,紙張間傳遞著簡單的關心與愛。
傅雷曾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傅聰的歉意,他意識到自己的過分苛刻。雖說傅雷是出了名的嚴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堅強的外殼。在傅聰留學后,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更為親密了,由父子變成朋友,再變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從前慢》,其中曾寫道:“從前日色變得很慢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盡我們所有的耐心。但傅雷愿意等,用筆墨回信,在報紙、廣播,各種渠道去了解他,關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報紙上看見了傅聰的簽名,特意寫信去提醒他,還為他現身說法,告訴“聰”字怎么寫才好看;為了提高他的素質,也會仔細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點,就連將手放在上衣口袋里,大衣脫掉后絲巾還留著這些小細節也會注意到。他教會了傅聰怎么做人。
后來傅聰在晚年談起父親,說傅雷在一次來信中提到與他的話怎么也說不完,還在傅聰身上學到了很多。當時傅聰在波蘭留學,第一次回國,與傅雷促膝而談,整宿整宿的聊天,無話不說。看完這些家書,這才知道原來不管多偉大的人也有最質樸的情感。傅聰與彌拉結婚第三年,有了一個孩子,傅雷夫婦盼望著有朝一日能與他們團聚,他還會常常夢見他們。突如其來的“文革”給傅雷夫婦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鐐銬,還未來得及團聚,傅雷夫婦就一起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傅雷留下的遺書里只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個那么簡單、樸素的人。
傅聰形容父親寫給他的一部分書信如同“懺悔錄”,他目睹過父親受苦受難,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從前,我只聽過一面之詞,都說傅雷是出名的嚴父,但我認為,他是世間最平凡也是最偉大的父親,父愛永遠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想讓傅聰變得更好、更優秀,他只能對傅聰從嚴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嚴父、不近人情。等我讀完這本書,才明白,這一切,都緣于對傅聰的愛。
……
我有一個溫柔的父親,他沒有傅雷那么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讓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讓他心寒。總是在爭吵完之后才會自己后悔,數著他的白發猜著有幾根是我氣出來的,他也會常常開玩笑說自己被我氣的腦血栓,我總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懟,心里卻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個《狼來了》里愛撒謊的孩子,他會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給我信任。我很害怕他發脾氣,有時候他聲音沖我大一點,我就會心里不舒服。隨著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里的時間也變少了,我會不和他斗嘴,會脾氣更好一點,學習再更努力一點,讓他少操點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氣氣的。《傅雷家書》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開心,而不是徒增煩惱。
《傅雷家書》中簡單的瑣事,讓人感覺溫暖、自然。在了解了他們父子最終陰陽兩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極大的觸動。
我輕輕摩挲著書頁,不知不覺間已經翻到了最后一篇。
他提起筆緩緩寫下一行字:聰,親愛的孩子……一陣微風吹過,燭影微微晃動。
桌上寄過來的信邊放著一張黑白相片。相片里的傅雷一只手拿著張報紙,另一只手在上面指指點點,傅聰靠在他的肩上,看起來親密無間——是父子,亦如兄弟。
傅雷家書讀后感5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書其中有幾個片段非常讓我感動,比如:“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語句,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愛子情深。對于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在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親。他總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報。父愛像海,寬廣深沉而含蓄;父愛像山,穩重厚實而威嚴;父愛像河,舒緩平靜而綿長。在困難時,父親給我們他溫暖的臂膀:在痛苦時,父親給我們他寬闊的胸懷。父愛無言,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茍,“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里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
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么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啊!
我看到這里很后悔,因為我總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后不滿的埋怨他們,對于他們的悉心教導,我不領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該,我流下了悔恨的淚水。我要真摯地對父母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
而在《傅雷家書》中,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于傅聰的音樂事業也非常的在乎這也同樣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明白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這也放我感嘆唏噓母愛的寬容和偉大。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因為它是一本讓我真正了解真正的父母的愛的一本好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6
《傅雷家書》收錄了自1954到1966年,傅雷和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書中傅雷慈父兼摯友的身份,以促膝交心的方式娓娓道來,其中囊括了親情濃淡、道德理想、藝術感悟和生活瑣事,載滿了脈脈溫情和諄諄教導的人生指南。金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而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候會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后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火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額尊敬和愛。
這本書中一共收集了186封信,最長的一篇甚至達到七千多字,字里行間都表達著父親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殷切的關心,炙熱而又深沉的愛。傅雷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傅聰是世界著名鋼琴大師,二兒子傅敏是英語特級教師。這不禁讓我感嘆:兩個如此優秀的兒子,那么他們的父親一定也很“厲害”。但是“厲害”的家長不一定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這不僅需要家長平時要言傳身經,還需要在成長過程中的敦敦教導。傅聰當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他的父母還堅持常年給他寫信去引導他,啟發他和鼓勵他。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傅雷的家風和家教,展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線是“先做人”。這不禁讓我們感嘆,傅雷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而傅聰的母親也很負責,寫信文筆很好,也頗有文學家風范。她很關心傅雷和彌拉(傅聰的妻子),她把彌拉稱作自己的女兒,經常寫關于理財、持家、夫妻關系的內容,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母親對于子女的無限關愛和體貼。
讓我感悟最深的還是1961年五月份二十三日的一封家信。傅雷對兒子傅聰談到對于理財和持家的態度,對于中文學習的鼓勵,對于藝術鑒賞保持獨立思維,對于學習要有規劃,追求“人生也是藝術”,以及希望傅聰以身作則,用行動去感染妻子。
在談到對于自己利益的爭取時,他認為“我不和人爭利,但也絕不肯被人剝削,遇到這種情形不能不爭……我爭的還是一個理而不是為錢,爭的是一口氣而不是為的利”。
而對于理財要有方法和有系統,他認為“不是與重視物質有必然的聯系,而是為了不吃物質的虧而采取的預防措施。就像生活有規律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讀更多有益的書,歸根是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而為了讓傅聰能夠在中文方面更加精進,傅雷堅持用中文給傅聰寫信,鼓勵他每天寫中文日記,“希望你有信心,不要膽怯,要堅持,持久!”,“只要立意克服,恢復中文的困難早晚能克服”。告訴傅聰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受到西洋音樂傳統的束縛,對于藝術的鑒賞應該追求自由甚于一切,更期盼未來的中國音樂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境界。
對于學習、讀書要保持“學然后知不足”的態度,作為一名藝術家,更應該無書不讀。把日常的生活起居做到有規律、有計劃,擠出時間去多學習,不浪費光陰。但過程中要和妻子多溝通和商量,以身作則,用行動感染她,切勿遇事急躁。
讀完這本書讓我們感受到一個人之所以立于世上,是父母的關愛和力量在支撐,讓你更有勇氣和膽量去面對一切困難。雖然我們大部分父母不一定傅雷這樣的文采和堅毅的品格。但是就算你做了什么錯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拋棄你,責怪你,但父母永遠都會等著你,等你轉身,等你回頭。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更加的積極和獨立,不要做了錯事責怪父母,不要讓父母為你做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頂嘴,不要大聲對父母說話,不要埋怨父母沒有給你更好的一切,因為父母給你的一切就已經是他們的一切。讓我們爭取做一個“在最高意義上做一個精神上有所升華的人,以全面的文學藝術的修養為基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傅雷家書讀后感7
傅雷家書顯真情,苦父用愛暖子心。——題記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上面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一句句經典而又耐人尋味的話語貫穿整本《傅雷家書》,讓人深深體會到其中飽含的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傅雷家書》,收錄了1954年間到1966年間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100多封,是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對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間的激烈爭論,使他良心上的責備消釋不了。直到兒子離家遠行——留學于亞歐大陸另一邊的波蘭時,“胸口抽痛,胃里難過”的痛苦滋味他才嘗盡。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書信來抒發自己對兒子無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藝術造詣將孩子的道路鋪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談美術,讀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談藝術修養。不管是留學波蘭或是獲國際大獎,還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終關注著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澆灌孩子懵懂的心田。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謙,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在生活中,雖然也有像他那樣飽含父愛的父親,但給予孩子的卻是溺愛。他們將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當作溫室的花朵呵護著,卻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們期盼像傅雷一樣的父親。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樓適夷這樣評價《傅雷家書》。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詣的父愛填滿了兒子的心靈,指引了兒子的人生。
傅雷家書讀后感8
假如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我在各個方面,都將受到十分嚴厲的教育。我將會在這些教育下漸漸成長,或走上不正之路,或走上正確的道路。
假如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從一出生,我將會受到史上最嚴厲的教育。首先,他將會教給我做人的基本道理。可能我將會厭煩這種不斷灌雞湯的教育,但到后期我將因他的啰嗦,覺得習以為常。即使我不再聽從,但通過他的反復提醒強調,知識將會潛移默化的轉移到我身上。因此如果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做人的道理,將會變得更容易掌握。
假如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在我青少年時,我將會受到濃厚的文化熏陶。傅雷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對于藝術,他有著獨特的見解。而我將會在他的熏陶下,學習各種文化藝術。他也將會以他最嚴厲的方式,監督我的學習。他還會與我一起探討文學之美,欣賞藝術之寶。在他營造出的高壓環境下,我將無比辛苦,可能會放棄、崩潰,也有可能變壓力為動力,努力成長。
假如有傅雷這樣的父親,在我成為一個青年,可以獨自出行時,他將會狠下心來讓我走,但又會時常與我寫信,保持聯系,關心我的各個方面。他有時候會寫一封長信,與我交談文學藝術的觀點;有時也會寫一些短信,提醒我平日里該注意哪些事情。雖然在我小時候,他對我十分嚴厲,但我出國在外時,他也心軟了,心中常常流露著一言難盡的思念之情。他在信中常常提醒我、警示我、鼓勵我各個方面。通過這些信,即使我在外,也能聽著父親的勸告,我會小心行事,成就自己的不凡。但他這樣做這也有風險:如果我在外放飛自己,不聽他的勸告,后果將會不堪設想。
假如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我將會受到他給我各方面教育、壓力。這樣做可能會使我承受不住,走向歪門邪路。但我相信我會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做到最好。
假如我有傅雷這樣的父親,我相信我能比現在做得更好。即使現在我沒有傅雷這樣的父親,但我也要從傅雷的信中吸取他的經驗,用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傅雷家書讀后感9
一本苦心孤詣的教子書——《傅雷家書》,影響了幾代人。到底是什么東西打動了這許許多多的讀者的呢?僅僅是傅雷偉大而深沉的父愛嗎?讀完整本書后,我感覺不僅如此,更多的是傅雷那獨特的人格魅力。
面對書中這些質樸、真摯的文字,我感觸頗深。
家信中傅雷曾對傅聰說:“人需要不時跳出自我的牢籠,才能有新的感覺,新的看法,也可有更正確的自我批評。”這是要告訴兒子,要多去接觸外來的事物,或許會對音樂藝術產生新的看法與體悟,借此改變自己現在的不足。同時也是關心兒子,希望他能適當休息,不要太過勞累的一種方式。
作為讀者,讀到這段話,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誨。現在的我們這些學生,面臨著繁忙的學業,每天為了成績憂心忡忡,思緒混亂,如果我們就只是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那豈不是早晚有一天會分崩離析?所以,我們不要太苛責自己,“要不是跳出自我的牢籠”,去接受大自然的美好。聞一朵花香,聽一陣鳥鳴,感受一縷陽光的溫暖,這難道不比自己整天愁眉不展要快樂的多嗎?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心態,我們才能在學習上笑對困難,勇敢克服。
等到這時,我們的心就仿佛像沉入深海一般寧靜,才可以沉思默想,去自己的精神世界探索一番,從而對這世間萬物的種種都會有著全新的認知與看法。對過去的自己重新做一個評判,改變自己的不足。
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在向更好的一個自己邁進。
所以,此刻,放下手中的手機或電腦,多出去走走吧,不要一味地沉迷于自己單調乏味的世界中,“要不時跳出自我的牢籠”。去感受大自然的五彩斑斕,去感受世界的點滴美好。
《傅雷家書》,它不僅是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悉心指導,也同時引領著所有閱讀該書的讀者一起,朝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這或許就是它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10
從1954年到1966年,十二年間,傅雷先生給他在外闖蕩的兩個兒子寫了上百封家書,這些書信是親子教育的典范,因此被收錄編纂成一本集子——《傅雷家書》。
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他們的成功離不開父親傅雷的教導,從這些家書中我們就可看出傅雷夫婦的苦心孤詣,他們是中國父母的典范。《傅雷家書》不僅是一部很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輯印在這本小書里的,不是普通的家書。
我們來看看其中的箴言警句。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現在的科技發達了,不用再靠著書信這種比較原始的通信方式相互聯系了,可父母和孩子之間卻少了份親近感。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也或許是他們太忙了,忘記了和孩子的溝通,忘卻了有個詞叫因材施教。《傅雷家書》,不僅孩子需要讀,我們廣大的父母也應該讀讀,學著和孩子做朋友,用朋友的方式相互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