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記》讀后感8篇
《上學記》讀后感8篇
導語: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上學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上學記》讀后感 篇1
何兆武的《上學記》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書,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記錄整理的。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的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由于何先生過世了,只能由旁人寫。其實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為之,這種寫法有一種妙處,那就是有一種親切感,平易近人,感覺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對面的交流,聽老人講著他獨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當屬何先生在西南聯大時的上學生活了,這也是《上學記》的核心、精華所在。西南聯大的學習氛圍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學術氛圍,當時的學生,各持己見,但是面對分歧,他們最多爭辯,絕不會將情況惡化成吵架。然而,為什么會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環境呢?我想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學生之間的友誼良好。何兆武先生這里指出,人的創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個性發展組成,而個人的獨創能力實際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產力。自由的環境造就了學術的多產!
其二,就是西南聯大的教學狀況了,何先生對此有否定,但大體上是肯定的。這些教授們表現的也比較“自由”,很多教授上課不像現在的老師一樣兢兢業業,講義都不帶,高興講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現在的學生一樣,來上課還得看心情。我覺得這是對學生的不負責,教授的個性不應該在講臺上發揮的這么淋漓盡致。
西南聯大出了很多大家,這是毋庸置疑的。對于其原因,我想有這么幾點。首先,西南聯大的生源較之其他大學,不能說最好,但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其次,西南聯大的周邊環境比較偏僻,學生們除了在學校一心向學,毫無其他去處。然后,教授們雖然有點喜歡耍性子,但他們的水平非常不錯,他們能傳給學生知識,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這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認知水平高了,在學術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詣。最后,西南聯大的教學規模屬于小班教育,眾所周知,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有利,學生和老師能處于更活躍的互動之中,很多新創意、新想法也隨之迸發而出。
《上學記》為我們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個平臺,若是何先生能再寫一部《上班記》之類的書講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學記》讀后感 篇2
從來我的閱讀速度很快。這次也不例外。何兆武先生之名我是聽過的,但卻未真正了解過。當我進入其話語時,才知道他為人之零星。如果照記錄者所說,何先生是個溫和、儒雅的謙遜學者,那么他所表達的觀點,便是清華園那自在的議論氛圍所致。
如果說他是從岳陽這小城出來的名人,不如說他受到的是北京現代化的教育,英語流利,思維敏捷的學者。因為他不是沈從文。
在他的話語里,我們清晰的看到了從前的中國。但那不是戰火彌漫的戰場,而是戰火芬芳的后方。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集大成的梅校長,與之對比的吳晗,還有他懷念的數學家兼哲學家王浩……何先生必是儒雅的,但他的觀點卻也不失鋒芒,他坦率的說出喜歡與不喜歡,討厭黑暗的政治,為文革時期的受迫害者吶喊著。
歷史原來并不像歷史書中所寫的那樣蒼白,在何兆武先生的話語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學生生活,更多的是爭鳴著的思想精神。空虛在何先生的世界里似乎不存在。與清華園,北大未名湖畔,西南聯大的學究們在一起,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名家的思想,名家的風貌,更多的是與之碰撞的一種少年的狂妄。那時的楊振寧,原來就批判過愛因斯坦的文章。那時的王浩就在謙虛中迸出狂妄之言,作者自謙說沒有這種骨氣,他便成不了大氣。可另一番大氣是蘊于自身,就像他所說的梅貽琦一般從容著,如世間僅存,不,明明就是世間僅存的紳士。
何先生愛的或許更多是美英文化,看的更多是英美影片。季羨林文中處處可見隨手而來的古詞章句,而何兆武的英文名言也如雪花片片,層出不窮。
最愛那句雪萊的墓志銘中的:我的名字寫在水上。
何先生理解為:邊寫便邊消逝,短暫的,無法持久帶著一種超脫的佛家姿態,這話也便若佛家真言。可我畢竟與何先生不同,帶著小小的傲氣,想象為:名字在水上才會不朽,不論它消逝與否,這便存在過,這便是永恒,這比寫在沙上更為深刻,因為那水上的漣漪不曾褪去。正如雪萊的名字在水上,在時間的長河里,未曾褪色。
《上學記》讀后感 篇3
謝謝謝璞老師的推薦,讓我又多讀了一本好書。
這幾天上班回來都會抽點時間看下《上學記》,沒多久就看完了。這是一本小書,類似隨筆,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寫,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講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學時代的一些人和事。書中談論了許多東西,談的最多的是關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這樣認為的: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朧,并不是什么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無能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書的另外一處他又強調,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一個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越來越美好,一個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這就是他的幸福觀。他的幸福觀是把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系起來,不光是覺得個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個社會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當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觀與幾個朋友分享后,他們有點不理解。
關于幸福,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個人人生觀的一部分。以前,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只是簡單的想過,幸福是一種狀態,必須是現代式,而不是過去式,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沒有想過,甚至沒有想過能找個好工作、可以買房買車,這就是幸福。
這些年,整個社會對幸福這個詞也很關注,經常談到幸福指數。前段時間一部電視劇《幸福來敲門》又引起社會對幸福這個詞的熱議。我們談論著自己的幸福觀,有人說幸福就是幸福就是貓吃老鼠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這是一種網絡說法,更多還是談及自己的生活、事業、愛情、親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了。這是對自己的負責。
《上學記》讀后感 篇4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甚至于大學的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上學記。讀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學記》,讓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我在憶往昔年少時光的同時更感慨于當下中國學術氛圍的不自由。我們的上學記與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卻少了些許自由的學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書中寫到:“那幾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無論干什么都憑自己的興趣,看什么,聽什么,怎么想,都沒有人干涉,更沒有思想教育。我們那時候什么立場的同學都有,不過私人之間是很隨便的,沒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說這是他在西南聯大最美好的讀書時光。教師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學術見解為標準,他們上課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尤為難得的是,他們講課近乎絕對自由,沒有人要求他們應該講什么或不應該講什么。學生的權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說“社會要進步,學術必須自由,思想必須自由”這大概就是西南聯大能在國家災難深重的同時培養出大批國家棟梁的原因。
而當下中國的學院氛圍確實截然相反的,自國家把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以來,成果未曾有多大改變,高考仍是打著“素質教育”幌子的“應試教育”,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灌輸教科書知識。學生每年的閱讀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時代其他國家,大大的落后了。學生的思維被局限于“標準答案”、“模板參考”等等,乃至于我們都是類似于古代科舉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學子。但走出大學,走出國門,卻變成實踐能力低分的學子。原因何在?因為我們學的知識無法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指導實踐。更深層的原因呢?因為中國的學術氛圍不自由限制了學子思維的培養。
社會要進步,學術必須自由,思想必須自由。希望在我們后代孩子的上學記里,學術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國的未來才能進步,才能更富強!
《上學記》讀后感 篇5
“正值深秋,我們坐著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開船,天黑了就停下來,一路的景色美極了,令人銷魂,我一生都沒有享受過幾次”。一九三七年為避日寇,十六歲的何兆武隨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憶起返鄉之旅仍是充滿詩情畫意。這樣愜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雖然生在一個變亂頻繁的時代,但他的內心始終是自由的、從容的、甚至是喜悅的。我在讀《上學記》的時候,不止一次驚訝我們怎么會有那樣一個時代,而在那個時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個幸福的讀書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憶始終都是平靜的,反倒是我們這些讀書的后輩一次次地感嘆、詫異。何先生的回憶就像一縷陽光,慢慢撕開了一個歷史的口子,讓我們得窺一個時代的縮影。其中有些細節,就像黑暗中被按響的鋼琴,讓人驚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書中寫到北洋軍隊的軍歌歌詞竟是“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國歌竟是先秦無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真讓人不知說什么好了。真實的歷史氛圍在細節上最容易得到呈現,這樣的細節又仿佛是一個悖論,讓讀過正統歷史教科書的我們不免目瞪口呆,廢書長嘆。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復提及的兩個詞語是“自由”和“幸福”,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種時代精神的折射,時代的高度和氛圍往往印證在人的身上。翻遍此書,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當時的學校,尤其是西南聯合大學,彌漫著我們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圍。那時,教師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學術見解為標準,他們上課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尤為難得的是,他們講課近乎絕對自由,沒有人要求他們應該講什么或不應該講什么。學生的權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歡的課可以隨便去聽,不喜歡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聯大先后讀過土木、歷史、中文、外文四個系,現在想來真是不可思議。
何先生有言:“社會要進步,學術必須自由,思想必須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聯大之所以培養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園氛圍是功不可沒的。有自由,才有活潑的精神、不羈的思索和創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鉗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謝,更不用說結出創造的累累碩果。飽經風霜的何先生不無所指地說:“基于當時北京的環境,也決定了國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識形態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聯大亦是如此,幸運如此,才能有傳承的自由學風,讓各種思想在聯大交融,以實踐來檢驗,也是如此,西南聯大在祖國災難深重之時,卻培養出了大批的棟梁之才乃至國內外的泰斗,但是建國后的五十年中卻少有大家現,即便有,也是我們國內所公認,據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國內外享有威望的還是民國時期培養的一批學子。”言之鑿鑿,令人不勝羞愧,后人思之,豈能無動于衷?
幸福究竟為何物?這一問題一直纏繞和折磨著年輕的何先生。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他們的答案。答案盡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卻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在漫天烽火、戰亂不止的民國時代,何先生和同學王浩熱烈地討論著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結論是:“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覺得社會會越來越好,一個是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好;幸福歸根結底還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誠是不是幸福?簡單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為它沒有經歷批判的洗練,不免流入一種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潔,是日高日遠的覺悟,是不斷的拷問與棄揚,是一種通過苦惱的歡心,而不是簡單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觀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這樣嚴肅的思考和真誠的探求,同樣值得后人感佩。
自由和幸福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潛到的人的內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體會的,離開了個人的體悟和驗證,自由和幸福只會淪為宣傳的工具和鼓動的標語。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消費主義瘋狂地攫取人的內心的時代,在各種欲望的引誘下,我們已經不再關心自己是否幸福這樣的問題了。這樣的問題在紅塵男女看來簡直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我們生在一個安定的時代,內心卻從未安定過,更談不上在何處安放自己的靈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為他是一個智者,即使在戰亂頻繁的時代里,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處境中,他都不忘回歸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境界和狀態,我們只能高山仰止。《上學記》是何先生風雨人生的記錄,更是我們今日反省的對照。歷史猶如火車過隧道,它終有沖出黑暗的時刻,我們是車上的乘客,要始終堅信火車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暫時行駛在暗無邊際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體,因為隧道已經將到盡頭,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陽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與幸福人生的路標。
《上學記》讀后感 篇6
在電視上看到一檔節目,正好在介紹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通過介紹知道這本書現在已經風靡整個知識界,想想一定很有看頭,于是去書店買了這本書。
《上學記》是部口述作品,仔細閱讀《上學記》這本書后,也越發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因為是通過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語言表達直白、生動、真實,描述的不僅僅是他上學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貌。雖說這是一段口述歷史,但我覺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經歷,是他對當時社會的所見所聞、對當時社會的親身感受的一個回憶錄。尤其是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求學經歷顯得格外真實。何先生在書中反復地提到“幸福”,然而實際上,何先生求學的時代,正是中國最痛苦的時代。
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國是一連串的戰爭,烽火豈止連三月!戰亂的生活是艱苦的,可是他們那一代人卻處處洋溢著振奮的精神,許多人寧愿選擇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國奴。他們自然而然把追求國家富強當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體崛起看作個人幸福的基礎。而我們現在對幸福的理解卻總是那樣庸俗現實,每天習慣于抱怨,抱怨不漲的工資,抱怨不暢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飯菜,抱怨不通情的領導,但是卻從來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太低。通過讀《上學記》,我才清晰意識到曾經被自己下意識深深隱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種自慚形穢的感覺便隨著紙頁的翻動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動到甚至想流淚。
很先生在書中強調讀書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書,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別人看來,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其實,求知的樂趣不正是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讀書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了解一件事物時,又發現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總有未知在等著自己,越想去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東西。這無窮盡的未知才是求知的樂趣,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學歷經戰爭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個回憶總不盡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輕快幽默的語言婉娩道來,讓人讀起來有時心酸,有時好笑,有時振奮,有時頹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個時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憶以及那一個是非年代里了。
《上學記》讀后感 篇7
我在讀《上學記》的時候,想起我的大學,想起劉濤,想起曾在一起讀書和胡侃的快樂時光。當時我們都是一窮二白,卻覺得很幸福。我記得有一次和陳凱揣著十幾塊錢跑到金碩果餃子城里,連成套的碗筷我們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兩盤餃子出來了。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個段子,一哥們兒跑貴和去,溜了一圈,只買了一瓶礦泉水出來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適合去,雖有奢華,卻無快樂。
因此,我是多么懷念與劉濤、與寇才加、與趙寶劍等伙計們在粱莊大街西口的扎啤攤喝掉兩桶扎啤的日子。當時,也是風和日麗的春天。那時,總覺得將來是像春天一樣美好,總有很多時間可以去書寫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時,心中總是鼓蕩著希望,覺得生活很幸福。
當時劉濤也跟我提起幾次,《上學記》寫得怎么樣怎么樣。這兩天在讀這本書,真讓人有穿越之感,劉濤是不是就在昨天,談論這么書怎么樣來著?
書歸正傳,何兆武的《上學記》很好讀,因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看書就跟小時候看《故事大王》一樣,有趣味又長知識。這本書讓人了解那一代知識分子的不幸與幸福(建國之前)。
何兆武在書中說:“我想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當時,雖然國家不幸,但何兆武他們對未來社會和國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與他們同在。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記得高中時寫了兩句話:“美麗,在于不可預測;痛苦,在于無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總有希望,那日子該是美麗的,幸福的;但同時,夢想有可能沒有按照期望實現,那日子又充滿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輝映中,在吃飽了不餓,記性沒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將至,于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無窮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憶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著意追求幸福,始終沒有追求到;最不著力的方面讓他輕松就得到了,給他帶來了榮譽,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滿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標,而在于過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東西,而在于對追求賦予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未來可以很幸福,因為可以暢想;為什么過去很幸福,一篇舊文,一張老相片,使人越尋思越有味道,時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載體不可,比如親人,比如故鄉,比如日記,比如自己讀過的書。人的記憶不可能塞滿經歷過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過去和未來的方式存在,還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在當下的時間中迷失。比如,讀一本喜歡的書,看一部喜歡的電影,和知己交談,會忘掉自己,忘掉時間,忘掉世界,只如游魚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運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樂,若做減法運算,就該好好發現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體健康能有多久,跟親人在一起的時候能有多久,青春會流連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還剩下幾重……
《上學記》讀后感 篇8
近日,閱讀了《上學記》,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里,對最精彩的回憶留給了西南聯大。那一代人成長在內憂外患的年代,學子的理想都很單純,那就是趕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國。單純并不代表沒有生機,單純也不是簡單的代名詞。建國后出身的人,特別是70后、80后,更是無法體會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情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從《上學記》一書中,我觸摸了70年前我們中國學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來,偉大的中國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爭取民族的發展空間。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艱難坎坷的環境里,越會振作精神,積極思考。像何兆武這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我們這片古老而煥發活力的土地!你說,能不使人感動不已嗎?想想前輩們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嗎?我們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學習,這更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