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zhàn)讀后感1000字匯總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曹劌論戰(zhàn)讀后感1000字篇一
細讀《論戰(zhàn)》,掩卷思之,該文還是一篇治國大文章。
強敵當前,魯莽的莊公不考慮敵我雙方狀況就要出戰(zhàn)。曹劌問,你憑什么去打仗?魯莊公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是,我每天享用的衣食,無論如何都要分一些給別人。曹劌告訴他,這種小恩小惠,廣大人民沒有得到,人民不會為你賣命的(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第二個條件是,祭神的時候,忠誠老實,不敢虛夸。用現(xiàn)在的話說,在精神信仰上,我是徹底忠誠的。曹劌說,這些微小的信用無濟于事,精神信仰不會幫助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至提出第三個條件:大大小小的案件,雖不能一一查清,但一定按實際情況處理。所以曹劌回答:因為你盡心為人民辦事,憑這一點,能夠打勝這一仗(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是古代士大夫和封建帝王都意識到的,民心民氣是立國之本,說該文是治國文章,是恰如其份。成語“人命關(guān)天”,一般人認為人命如天大,有識者則指出:這個“天”是指“天數(shù)”、氣數(shù)“。如果一個國家的司法部門、執(zhí)法部門出了問題,恐怕這個國家將有不忍言之事發(fā)生。曹劌將司法公正與否來衡量民心向背,其見識確有過人之處。
說《曹劌論戰(zhàn)》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指其篇幅,該篇全文僅200余字,既闡明治國道理,又包涵軍事理論,說它大實不為過。文筆方面也很精采,文中用“公將戰(zhàn)”、“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和“公向其故”,用墨不多而刻畫出一個不分客觀形勢、魯莽行事和打勝仗不知其所以然的統(tǒng)治者嘴臉,又印證了曹劌“食肉者鄙”的論斷。可以說《論戰(zhàn)》在整部《左傳》中,是很精采的章節(jié)。
曹劌論戰(zhàn)讀后感1000字篇二
這是一篇千古傳頌的華章。人們談及它時,總是為曹劌的深謀遠慮、遠見卓識而贊嘆,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軍事史上永放光輝。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為曹劌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擔(dān)當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劌不是貴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軍國大事本來與他毫無關(guān)系,他也毫無責(zé)任,“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說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張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士農(nóng)工商、民眾官府各司其職,即使國有危難,也不是曹劌這樣“素食者”的責(zé)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觀。可是,曹劌卻還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來,請見國君,獻計獻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劌所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而他自己又確實有著驚人的謀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層,曹劌之所以有勇氣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見而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應(yīng)當還是他救國于危難的一腔愛國心和責(zé)任感。
古往今來,胸懷天下、以社櫻黎民的興亡安危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雖然層次分明,從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標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壯志凌云。至于明末愛國學(xué)者顧炎武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載之下,也會令人激動不已。
國之為國,雖然有專門負責(zé)統(tǒng)治的官府君臣,但每個百姓也都是國中的一員,國家的興衰榮辱,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guān)。國家興盛,社會繁榮,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樂業(yè);政治腐敗,國家動蕩,人民便會流離失所,難以為生。至于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人民便連生命也難以保全。可見國家的命運直接關(guān)乎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必要來關(guān)注國家的命運。而反過來,可能一個人在渙映大國中顯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眾志成城,如果每一個人都懷著富國救國的信念,就沒有什么情勢不能改變,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歷史有太多的悲壯和光榮來證明這一點。南宋的岳飛,明末的袁崇煥,開始的時候都是憑一人之身勇?lián)笕危袆恿松磉厽o數(shù)的士卒,使金兵后退,滿洲兵不能前進。如果有更大的響應(yīng)和追隨,怎么還會有江山的淪喪、家園的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