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滿分作文優秀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傳統節日滿分作文篇一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節日滿分作文篇二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之集萃,蘊含著華夏智慧,使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我們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潤物無聲地陪伴著我們的成長。
還記得兒時媽媽讓我背《三字經》、《弟子規》,那個時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記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來大些了,經過學習慢慢了解了其中蘊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覺得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就連那些晦澀的段落,也可以輕易記下。
讀四大名著時,就是被其中細致的刻畫和蘊含的深刻思想所吸引,即使有些內容不能看得很懂,卻也能感受到其中承載著的無數文化精華,再來品讀倒又是一番滋味。比如說《西游記》,最初只是覺得這本書看得很有意思,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使我深深向往。現在來看這本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才發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不過比起名著、學術之類的,我更喜歡的還是詩詞,那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實屬令人陶醉。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的衰敗,國都的淪陷,是何等的荒涼凄慘。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又是誰的孤單凄涼?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今樽空對月“,是屬于李白的狂放不羈,這種語言的音樂美是何人可以抵擋的?
還有”四書五經“,在其中我最了解的大概就是《論語》,這里面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可謂是使人受益一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告訴我們人一直沒有長遠的考慮,那憂患一定近在眼前。
這些國學金典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成長,我們一定要去學習、去理解、去學會運用,它將會成為我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