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書信的句子聚集80句
書信閑話散文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 ·張籍
云水相隔,悠悠的思念傾訴給遠方的親友或戀人,心先要定下來,在靜謐的暮色里,或清晨鳥兒的啼叫聲中,就著一方書案,窗外清風徐徐,落葉飄飄,抑或細雨綿綿,雪花片片,筆下輕染煙霞,緩緩道盡深藏于心中的情愫,執筆為念,落字如面。
書信往來是天涯路遠,彼此之間信息傳遞的載體;文字紛飛是相望相守,一種情感的寄托;點畫縱橫是寒暑易節,相思積蓄出的真誠問候。一紙信箋,傳去千里之外的掛牽,也許語句通俗平實,但其中寄予的情感卻悠遠綿長。雁字回時,心有靈犀,即便只是瑣碎的家長里短也讓守望的遠方柔軟了心,還以淚眼。
書信,也稱作書扎,簡扎,尺牘,尺素,名稱的演變傳達出中華文化特有的深沉儒雅,流淌著一脈書香氣息。現在能查到的最早的書信始于春秋(鄭國大夫鄭子家寫與晉國正卿趙宣子),算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和平與峰火交相更替的歲月中,一封封書信無不在敘述一段段人世間的滄桑與傳奇,或展現中華氣節,民族大義,或流露出纏綿悱惻,細致微妙的人情之美。早期有“飛鴿傳書”“鴻雁傳書”等傳送方式,讓它多了一點遠古的沌樸和靈動。山高水長,輕輕訴說,一路不停歇的發展、演變,到了漢代,建立起成熟的郵驛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也因為在官方與民間所具備的實用價值而經久流傳,當一封飽含深情的信箋發自于心,千里跋涉,輾轉傳至另一個人的手中,多么今人欣喜快慰。開封之時,一紙纖薄,透發出的溫情卻厚重飽滿,暖了人間。
書信往來中,濃濃的親情與至真的關懷,陪我們渡過異鄉的孤寂,沖淡了低落與憂傷,感召我們樂觀的去面對眼前的偃蹇處境。這種傾訴交流,在漫漫人生路上會陪我們很久很久,伴我們走過很遠很遠,溫情似水,牽動著彼此的心。
從古至今,從彌漫的硝煙峰火中,穿越過千山萬水,行經鄉野廟堂,不知記錄了多少親友戀人之間的思念與山盟海誓,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風流雅趣。有田間俚語,有致仕憂郁,有?湘靜夜依依的情話,有巫山云中的點點雨意,一個風和日麗的晴日,有原野上千里牧歌聲,時光穿越幽暗的舊巷,有烏蓬船搖醉的水榭江南。有對父母安康的掛念,有對子侄后輩的教導和規勸,娓娓道來,一如歲月間泛舟江上,聽兩岸風嘯猿啼,沉醉于漫天的晚云落霞。
它可能是一池靜水泛起的波瀾,一陣秋風吹過的思緒,點點落花堆砌的閑愁,片片秋葉染紅的鄉情。筆墨在紙上揮灑,就像在枝頭采擷粒粒紅豆,為冰冷的歷史灑上一片煙火氣息,“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里寄托著征戰中一聲聲平安祝愿;“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這里有風花雪月下的兒女情長。“鴻雁聲里錦書來,片片紅楓傳顏色”,感嘆親友之間時空上的距離,日復一日的思念終有一天讓你拾起了筆獨自訴說,情懷時而噴薄奔涌,如洪水潰堤,時而靜靜流淌,如溪水潺潺,此刻,最難得的是真實自然的心境。
離鄉千里,更深夜長,一紙雖輕,字字情重。這是心神合一的妙境,此刻,從容放松放縱,恰好也合了書法創作的要旨,書法不再只是一種技能,同時也是情感恣情宣泄的渠道,情至真處,揮灑自如,纖毫靈動,意趣天成,故而往往有天真無痕的妙作。書法崇尚自由,書信中的書寫自有一份輕松與真誠,自古書法大家來往書信中的墨跡最是寫的`自信從容,灑脫不羈,出離法度束縛,悲喜之間,賦予文字以生命,散軼于書信中的書法,也徜徉著一種真性情。
不論形式如何改變,文言或白話,家書或致友,橫寫或豎排,毛筆或硬筆,都不掩一份或激蕩山河,或輾轉悱惻的情懷,“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這是曹操寫給孫權的書信,百萬雄師,沿江而下,事關天下的水陸會戰,卻寫的風清云淡,旍旗甲兵未著一字,讀來依舊意氣風發,睥睨天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這是林覺民的與妻書,堅毅哀婉,兒女情長間字字泣血,論及革命又豪氣干云,勇于赴死,每讀至此,似見到兩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美畫面。
一方小小的郵票,如同飛鳥的雙翼,浮搖展翅,越關山萬里,攜一紙心底的傾訴,投寄出相思與期盼,文字續情,遙遙牽動兩地的心。如今早已邁入信息時代,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簡單而直接,電話、手機、網絡讓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 高科技方便了交流,但總覺少了一絲味道,電腦弱化了人們的書寫能力,就像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食品沖擊湘浙魯粵等傳統菜系一樣,終歸是欠了點火候的微妙。相比短信微信的問候,我還是喜歡于清風明月下靜靜寫下“見字如面”時的那種激動與親切。一筆在握,讓寂寞、孤單、回憶、想念,情感交集一處,如浮云悠悠,如月色盈滿衣袖,于喧囂的紅塵中懷一許相思的清寂。
就像小時候在山間廢棄的山廟前小心呵護一片片殘碎的琉璃,就像在六月的風中撲捕一只粉蝶或紅蜻蜓,對它,我有一種尊崇和深深的懷念,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條磅礴長河,那么它也是匯集其中的一股清洌的細流。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潮流下,我們都能感覺到,人們已很少通過它互致問候了,誰又知道,它的老邁是否正在讓自己成為歷史的塵煙,若干年后,隨著實用價值的退化,它是不是也會如同神秘美麗的樓蘭古國一樣,消逝在漫天黃沙里…
書信散文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都使用過書信,世界各國都曾作為重要的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從唐代詩圣杜甫的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看來,書信在我國的歷史已很久遠,在那時就已很盛行,并且顯得多麼重要,后又經歷一千多年歷史變幻,書信一直沿用下來,且曾經盛行過一個時期,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人們心目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是到了電話、手機、電腦等信息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書信交流才慢慢淡化了,即使現在,還仍有一部分人在使用書信溝通交流,書信交流的傳統形式還延續著。
書信與我著實有緣,我從小就養成了愛讀信、寫信的習慣,大約十歲左右就開始讀信,到了【第11句】:二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在外工作的祖父寫信,給當飛行員的堂叔、當炮兵的表哥寫信,還真如同寫文章“一發而不可收”,有癮似的,來了信就讀信,讀完了信就回信,當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想來,祖父曾當過老八路,堂叔是五十年代的飛行員,表哥是七十年代的新時代軍人,我這不正是從為“三代軍人”開始寫信的嗎?及至到了中學,廣西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打響了,前線將士浴血奮戰的犧牲精神激勵著我,我和同學們自發地組織起來,為衛國的勇士們寫信。我現在還依稀記得,那時的心情是多么激動,似乎寫信也成了一件自豪的事情,因為這寫的不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信中表達了對前線勇士的無限熱愛、鼓勵支持,并堅決表示,畢業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去當兵,報效可愛的祖國,這封信燃起了我對參軍的渴望之火。
后來,我也真的參了軍,從家中往外寫信一下子調轉了方向,變為從外往家中寫信。這個時候,我才覺得,兒時寫信那是一種興趣,那是別人來了信,被動地一種表現,而當兵在外寫信,那是主動地發自內心地寄托情感地表達。而且我覺得,這個時候的信在我心目中的重量更重了,覺得沉甸甸的;價值更重要了,懂得了家信在心中的價值;感情色彩也更濃了,有時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思念的淚水早已打濕了信箋。寫到這里,我的心已經飛回了部隊,去追尋過往那段寫信的經歷。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時候,我剛剛當兵,當時的條件哪敢跟現在相比,跟親朋好友通訊聯系這樣方便,閑著沒事打個電話聊聊天,遇事用手機發個短信,什么事就解決了。我當兵那陣子,部隊里沒有外線電話,更沒有手機,遇到急事的時候,就到郵電局發封電報,不過,遇到急事的幾率都很低。平時,想和父母、其他親朋好友交流、溝通,只有通過書信這種方式來表達,鴻雁傳情也好,述說感念也罷,所以家信就成了我們每個當兵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也成了部隊一道靚麗的風景,雖然書信有時要在路上走【第7句】:八天,有時甚至十天半月,但那是跨越幾千里傳遞的是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情侶情、親友情,怪不得古人都說:“家書抵萬金”呢,我們也似乎體驗到了。
大凡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新兵信多,老兵病多”,這似乎成了部隊一句名言,也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新兵寫信就是多,尤其剛當兵的人都有過切身的體驗,忙得連隊通信員分發信都費好長時間。我們剛當兵那陣子,都想急著給父母寫第一封家信,再給要好的同學、朋友寫寫信,有談了對象的,還要給未婚妻寫信。信里說說新兵連的生活情況,初當兵對部隊的感受,望遠隔千里的父母和親朋好友不要掛念。再詢問一下家里情況怎樣?自己也好放心。這就滿懷深情訴諸筆端,編織一種思念;天天期盼家中回信,守望一個幸福。新兵幾乎都是這樣,將家信轉化為表達鄉愁的一種方式,一頁頁薄薄的信紙,遙寄著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
當我鋪展開信箋寫第一封家信的時候,我的心已飛回到遙遠的'故鄉,我的眼前晃動著父母和親人的臉龐,我的淚水不由得盈滿了眼眶,伴隨著思念的情愫,“吧嗒、吧嗒”地滴落在剛買的信箋上,信箋上滴滿了淚水,淚水里浸透著思念,我就索性先不寫了,停了一會兒后,我看到戰友們都在寫家信,就坐不住了,還是堅持繼續寫信,這個時候,靈動的筆尖上盈滿的不是墨水,而是思鄉的淚水,我清楚地記得,一個堂堂的高中生好不容易才把第一封信寫完了,這是我銘記在心的第一封家信,使我永遠難忘。
說起書信,我還想起了一段往事,我們這些新兵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訓練,分到了老連隊,這個時候也急著給父母寫信,說一說部隊分配情況,讓父母和其他親朋好友放心。我和20多名新戰友忙完了工作就趴到床鋪上寫信,寫信的空檔兒我就發現,一個同年入伍的河北河間籍的戰友,并不急著寫信,他一會兒在屋里坐坐,一會兒到外面溜達溜達,顯得沒事的樣子,不過,看緊蹙的眉頭,似乎還有什么心事。待我寫完了信,他就湊到我眼前,開始外面都不太了解,我還以為找我談談心呢,結果他滿臉羞赧地對我說:“咱倆都是同年入伍的,我求你幫個忙,幫我寫寫信,我沒上幾年學,確實寫不了這玩意兒。”開始我還不相信,一看面前這么個精神的小伙子,哪能不會寫信?再一看他那副十分真誠的樣子,想起了別人寫信他閑著沒事就溜達的時候,我相信了,并痛快地答應了他,這個戰友當時那種感激的表情我都沒法形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從此,我便開始了長達三年幫這個戰友寫信的“馬拉松”之路。
開始是給他的父母寫信,這對于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說并不是難事,因為寫信只是把事情述說清楚,對方能看明白就行了,再說,給他父母寫信,也不用拐彎抹角的,直說就行了,父母也知道他不會寫信,不會怪罪別人替他寫信。我就按照這個戰友要表達的意思,給他父母寫了信。接下來的情況就不同了,他說讓我給他當兵前剛談的對象寫信,我一聽就懵了,我這心里“壓力山大”,誠惶誠恐,怕的不是寫信的事,而怕的是寫信之后的事,因寫信引起誤會造成的結果,可以想見,輕者,摩擦、矛盾。重者,吵架,吹了。不敢想象,不可想象。我對這位戰友說,我不敢寫,也不能寫,我還沒談過戀愛,這樣的事確實無能為力。戰友說,你就大膽地寫吧,沒事,你不寫,我自己也不能寫,還是得找別人代寫。看著戰友無可奈何的樣子,我很同情他,也就勉強答應下來,不過,寫信的時候,我起初想盡量多用戰友的“嘴”,少用我的“筆”,可征求戰友意見的時候,問怎么寫,寫什么?他支吾了半天,也沒說出什么來,他不好意思說,也說不出什么來。這樣以來,我只好硬著頭皮,思索了半天,就從第一封信寫起,既不能太華麗,又不能太枯燥,包括開頭稱呼也斟酌了半天,這比給自己女朋友寫信也難多了。
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情況下,我只好“投石問路”式地給戰友的女朋友去了信。過了不長時間,戰友的女朋友回信了,我這心里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可問題又來了,戰友拿著信讓我看,讀給他聽,我接過信來一看,雋秀的文字映入了我的眼前,再一讀信里的內容,潛意識告訴我,這不是一般的人。我便問戰友:“你女朋友是干什么的?字寫得這么好,而且很有文采。”戰友告訴我,他女朋友是當教師的。我一聽,就不想再給戰友的女朋友寫信了,怕鬧出笑活來。可又一想,若換了別人,筆跡又不一樣了,萬一被識破了,可就麻煩大了。沒辦法,我只好仔細揣摩著戰友和他女朋友的心理,使出渾身解數,發出了一封封愛意深深、情意綿綿的信,戰友也收到了一封封愛情蜜意的信。就這樣堅持了長達三年的“情書”長跑,直到戰友復員回家。據說后來戰友的女朋友發現了這件事,也很理解,原諒了他,由這件事我想到,書信幫了一個大忙,促成了一段美滿的姻緣。
書信這條線又把我牽引到老山前線,1984年底,我所在的總參通信部隊接到上級緊急命令,赴云南老山前線執行作戰任務,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有點震驚,接著,部隊首長就發出了作戰動員令,態度是那樣堅決,我和戰友們義憤填膺,主動請纓,紛紛向部隊首長遞交了請戰書。當時,我怕父母受不了這個打擊,就把信里套信,轉到在河南的戰友那里,再由戰友從河南寄給母親,這樣雖然發信的時間延長了幾倍,但母親一直認為我工作忙,并沒有引起別的懷疑,又過了幾個月,鄰村一個戰友回家探親,就說我到云南前線打仗去了,這話不知怎么就傳到我母親耳朵里了,當時前線戰事正急,母親心里焦急、難過,整天默默流淚,在路上怕別人看到,回家又怕年老的祖母看到,從辦公室往返于我家有一條長長的大胡同,大胡同拐過了一道又一道彎,裝滿了母親的思念,不知留下了母親多少思念兒子的淚,即便是這般掛念,她還怕影響到我的情緒,在前線不安心,在回信中從沒談到上前線這件事,把掛念兒子的淚水默默地咽到肚子里去,在信里始終寫道: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掛念,安心工作。現在想來,多么理智的母親啊!明明知道自己的兒子上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明明心里十分牽掛,而把百般的牽掛埋在心底,全力支持兒子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榮立了三等戰功,當我胸前佩戴上閃閃發光的軍功章的時候,我首先想到了我日漸蒼老的母親,軍功章上有我母親的一半。在前線給父母寫信這件事,本想玩個“小技巧”,別讓父母擔心,可因戰友的原因,還是給母親造成了傷害,我一直覺得心里難過。
書信與我的故事很多很多,我還在廣西前線過春節時致家鄉百萬人民的一封信,發表在《平度大眾》頭版頭條,引起了強烈反響,平度三中、六中的學生紛紛給我去信慰問,我與他們保持了通信聯系,這是書信架起了當代軍人與中學生的友誼溝通的橋梁。我還通過書信與莫言、官景輝、李燕杰、馬識途、李存葆、葉春華、張保慶、沈鴻根、官偉勛、毛秉華、田永清、藍懷昌、魏德泮、田永慶、王振華等等取得了聯系,從信中字里行間受到了鼓舞和啟發,感到受益匪淺。
如今,雖說電話、手機、電腦在家庭幾乎都普及了,寫信的很少很少了,但我有時還拿起筆來寫信,找找那種感覺,追那種漸行漸遠的蹤跡,回憶回憶從前,書信給我帶來了許多許多,讓我永遠難忘,今生難忘。
書信的散文
一直幻想我有一雙翅膀,因為只有那樣我才能變成天使,一直幻想我能在天空中翱翔,因為只有那樣我才能飛到我想去的地方!
一陣微風,不知是吹散了愁緒還是吹來了悲傷,不經意間,還是忤逆了我的意思,原來,這么快,我便離我的夢越來越遠,便和期待的幸福國度檫肩而過夢和水晶球都碎了,是我,親手破壞了這一切,我原來擁有的.第一次感受失去的痛苦,沒想到竟是離別.曾經,快樂的我認為離別是天方夜談,現在,我相信了,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群體,漸漸習慣了它,習慣了身邊的人對你的呵護,習慣了他們對你的關心,習慣了這一切一切,可是,她們卻突然離開了,而我,群體中的一員,還在太平洋中心徘徊,迷惘著……就在此時,我又來到了一群陌生人中間,一切是那么快,我來不及察覺,更來不及做任何反應.有時候,我很想恨她們,留下我一個人走了,卻始終找不到理由,于是我便安慰自己,說不定我又象以前和她們一樣,很快就適應了呢?事實告訴我,我做不到,我不能忘了和我在一起六年的'她們,我忍受著,懷念著,煎熬著!
風過了,一切都恢復如前,而她們和我那些曾經快樂的友誼,被我鎖在了心靈里最深的府邸,那個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成為了我對我們友誼的最大的付出,也成為了我永遠的驕傲.偶爾在記憶河流前翻找那些被遺失的曾經,而這一段永遠是最大最耀眼那一顆七彩石,閃耀著,很美,卻也最容易讓我受傷.
好了,雨停了,風止了,雖學不會忘記,卻學會了微笑著面對,讓一切最美!
關于書信散文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書信似乎早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除了公函之外,很少有人再去專心致志地寫一封書信了。可以說書信已經被打入了歷史的冷宮,令現代的年輕人不屑一顧。
書信是時代的產物,這么說其實有些牽強,畢竟在電子時代之前,人們一直是以書信作為聯絡的工具,后來逐漸有了電報、電話之后,書信的作用仍無可取代。只不過在電腦時代到來之際,逐漸的有了微信、QQ等各種聯絡交友的方式,書信才漸漸地降低了使用頻率,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剛開始學習寫書信,是在學校里的初中階段,當時的語文課,老師都會交給大家書信的書寫方法和格式。從題頭的尊稱到結尾的落款,從內容的主次到收件人的聯系地址,從信紙的折疊方法到信封的書寫格式,老師都會認認真真地交給大家。
那個年代的學生們,沒有現在這么多的游戲,在學會了寫信之后,教室里可就熱鬧了起來,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練習寫信。大家相互地學習、鼓勵,寫得好的書信成為了范例,寫得差的書信被要求重寫。還有部分同學把原來的遞紙條,也改成了寫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首《春望》是出自于唐代詩人杜甫,寥寥十字,身處戰亂,怎一個思念了得?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這首《寄夫》是出自于唐代詩人陳玉蘭,既有深厚的恩愛,又有強烈的哀怨,道出了思夫的復雜情感。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一紙紅箋寄相思。還有很多的古人在書信方面留下了千古絕句,一直到現在都在歌頌傳唱。由此可見書信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做出的貢獻!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網絡覆蓋著整個世界,天涯海角朝發夕至,天上人間瞬息相通,似乎沒有了書信存在的必要性。其實不然,書信的作用仍不可低估,因為書信可以讓人們捧在手里,醉在心里,因為書信里面承載著情感和詩意,因為書信可以珍藏起來化作永久的回憶。
其實我真正的使用書信,是從十八歲開始的,那年年底,與一群氣血方剛的同學一起,棄筆從戎,投身到了火熱的部隊大熔爐。從此之后,書信便成了與老師、同學和家人聯系的工具。
每逢周末,連隊會給大家安排寫信的時間,讓大家克服想家的念頭。每當把家書寄出之后,則會在心里面默默地念叨,哪一天能夠收到回信?是父母寄來的家書,還是戀人寄來的情書;是同學寄來的問候,還是老師發來的.祝福?
前幾天戰友齊聚沙河,指導員講了一個關于書信的故事:那是在我們連隊的部分戰友,配屬到前線部隊的時候,在貓耳洞里面發來的信件,表達了他們對參戰的決心和對老連隊、老戰友們的問候。
當時正值周末連隊會餐,通訊員把這封來自前線的信件,遞給了指導員。指導員早就牽掛著這批出自連隊的精英,立即就停下了手里的碗筷,把信件打開來看。
連長聽到是來自前線兄弟們的來信之后,就要讓指導員讀給大家聽。可是不知道看了幾行,指導員的眼睛就濕潤了,剛讀了個題頭,嗓子就哽咽了。只見指導員強作鎮靜地起身走了出去,一頓豐盛的午餐被一封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書信所替代。
關于書信,其所承載的不只是簡單地問候和交流,還被人們賦予以更多的情感因素。
在兩岸交流剛剛開始的時候,臺灣陸軍上將寄回來的家書,因為擔心大陸的政策,把對父母的尊稱改作其它稱呼,害怕給家人帶來麻煩,足可見在心理層面承受了多么大的壓力。
還有一個甘肅隴南的網友,當了解到我的戰友上過前線之后,就向我打聽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在自衛反擊戰開始以后奔赴前線的戰士。
當時全國號召向英雄學習,開展給最可愛的人寫信活動,這個網友就與這個戰士聯系上了,一直保持著書信聯系。自古英雄愛美人,一來二往倆人之間產生了感情,期盼著和平之后,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
可是這個戰士給她的最后一封信,就是在一次戰役之前發出的,當時在二五八高地的掩體里面寫下的。
在信里面寫到:等這次戰役結束之后,自己要是能活著回來,就會被安排到軍校報道,自己決心把畢生精力貢獻給部隊,貢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
在信里面還寫到:等待這次戰役凱旋之后,就回去與你見面,拜會一下你家里的老人,把你我的戀情確定下來。--- ---
多情的姑娘,甭提心里面是多么地高興了,癡癡地等,傻傻地盼,可是再也沒有了這個戰士的音訊。后來一直在多方打聽,始終找不到一絲影蹤。
我與這個網友是三年前結識的,當她說明了情況之后,我也開始幫忙找尋,畢竟信件上的資料有限,所以至今沒有結果。據說她在等待了三年未果之后,就帶著這個戰士寄來的書信嫁人了,而且至今一封不少的壓在了箱底,烙刻在了心上。
關于書信,其實里面還有很多的樂趣,這是網絡上的任何交流工具或平臺所不能具備的。
書信的收發雙方是面對面的炙熱情感,未收到前牽腸掛肚,收到之后喜笑顏開。雖然發信到收信之間有一段時間的距離,可正是這段距離才增加了思念的濃度,促進了友情和親情。
現在是泛文學時代,人們都不再是文盲,原來的時候代寫家書,代寫情書是經常有的事情,為此還有過不少的笑話呢。還有就是當時的交通不便,郵政局少,就托人代轉書信等。只要是上了些年紀的人,都會對書信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愫。
除了詩人之外,對書信把玩得最好的就是那些集郵愛好者了。方寸之間,天高地闊;益智怡情,寓教于樂。每當新郵票發行的時候,都會吸引著那些郵粉們,恐怕與新郵票失之交臂。
原來的年代條件有限,信箋單一,人們就開始在折疊信箋上下功夫,除了一些簡單的折疊方式之外,譬如三角形、心形和千紙鶴的形狀就別有韻味,會說明自己的心靈手巧,吸引和打動戀人們的心扉。
在今天能夠認真寫一封書信的人已經不多了。這邊一句短信,那邊一句調侃,這邊一句哈嘍,那邊一句OK,時空縮短了,感情淡化了,這對于當代人來說,究竟是幸事還是不幸?只好讓時間給出答案了。
這只是自己對于書信的一己之見,有待于與大家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