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00字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00字篇一
主人公熏子在即將和出軌的丈夫離婚迎接新生活的時候,女兒瑞穗的一次事故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時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醫(yī)生判斷瑞穗的大部分腦組織已經(jīng)死亡,建議做腦死判定,同時詢問他們夫婦是否接受器官捐贈。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日本的法律規(guī)定,處于植物人狀態(tài)的患者如果做了腦死判定,就可以認定患者已經(jīng)死亡,即便患者還能借助人工呼吸機繼續(xù)呼吸,即便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贈的人才會做腦死判定,如果拒絕捐贈器官,就沒有必要做腦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狀態(tài)活著。
思考了一夜,熏子夫婦準備答應器官捐贈,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很微弱,熏子的丈夫甚至覺得這是錯覺。但熏子堅定的認為瑞穗還活著,她拒絕做腦死判定!
因為熏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關機器的。他們給瑞穗裝了自動呼吸器,并通過電流控制來活動瑞穗的shenti,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只是睡著了而已。熏子就這樣照顧了瑞穗三年!這在醫(yī)學上也是個奇跡。對于能夠一直照顧瑞穗這件事,熏子非常幸福,并不覺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來,熏子每天照顧的只是一具尸體!這讓熏子很受打擊;同時,熏子又親眼目睹了一個小朋友因為日本幾乎沒有人捐贈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內心更是備受煎熬,她很痛苦,重點是死去那個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愿捐贈器官的父母,對于“她這種人”并沒有任何怨言。痛苦掙扎過后,她把這一切歸咎于日本的法律。
小說的高潮部分是,熏子拿著刀抵住瑞穗的心臟,在警察面前質問“請問,如果我殺了我的女兒我會是殺人犯嗎?”,“如果我女兒是一具尸體,那我就不是殺人犯;如果你們承認她沒有死,那我就是殺人犯是嗎?”,“請叫你們的專家過來,我就想知道我女兒現(xiàn)在是不是尸體!”她歇斯底里又邏輯清晰地拋出一系列問題,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女兒不是尸體!
最后,在一個凌晨,熏子聽到有人叫她,她睜開眼看到瑞穗站在床邊,告訴她“媽媽,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見”她跑到瑞穗的身邊,發(fā)現(xiàn)各項指標都在惡化,她這才知道,瑞穗是現(xiàn)在才離開的。她很平靜,這幾年對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終,她當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贈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00字篇二
我其實不喜歡一個作家頻繁地出書,總覺得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過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寫作這件事,如果想要寫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長久地思考的。
算是東野圭吾的忠粉,在他還很小眾的時候就看過他好幾本書了。但說實話,他的書水平真的參差不齊。喜歡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逢人就推薦。不喜歡如《夢幻花》,特意買了書,結果沒撐到60頁,死活看不下去。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則介于喜歡和不喜歡之間。
小說的主題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離婚前夕,女兒瑞穗因為溺水被判定腦死,然而心臟卻還在跳動。在二次判定前,醫(yī)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贈,夫妻倆也同意了。結果做二次判定的時候女兒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兩人于是拒絕做二次判定,覺得瑞穗還活著。于是為了照顧“腦死”的女兒,熏子和丈夫決定不離婚。此后通過現(xiàn)代科技,瑞穗被母親和外婆照顧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腦死,播磨夫婦捐贈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閱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果是我,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會相信我的孩子活著,畢竟她的心臟還在跳動著,她的身體依然還在成長,肌膚也很有彈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種無私的母愛感受不到了,反而覺得熏子的照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覺得她將女兒當成了一個仿真版的娃娃,給她買好看的衣服,讓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種動作,所以在兒子生人說出“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死了”的時候才會勃然大怒。
東野圭吾最受歡迎的小說雖然都是推理類的,但他身上還有一個標簽——“人性”作家。這本書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種情況下,我會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過,我可能會堅持不了熏子那么長久,也不會像熏子那樣擺弄女兒的身體。我大概會在中途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江騰夫婦的孩子。
法律和愛,理智和情感,這其實很難做出抉擇。有些時候,我們明知道那樣做更好,但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絕。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是很鮮明的,東野圭吾似乎想通過這本書來說明日本法律對于“腦死”判定的不正確(我表達不清楚具體的意思),想告訴他們有多少人因為遲遲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失去了生命。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臆測。但如果我臆測的是對的,那么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是失敗的,因為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感覺東野圭吾就像書里的熏子一樣,從一開始的堅定,到中間的動搖,最后無法自圓其說只好自己給自己編了一個結局。
我真的寧愿瑞穗后面活了,這樣至少熏子的三年堅守是有意義的。要么干脆在中間江騰夫婦的女兒快要籌集到出國做手術的巨款,卻突然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挽救的時候,及時醒悟過來。而也是從這里開始,熏子從已經(jīng)動搖轉為了偏執(zhí),以至于后面才會以自殺的方式逼得親人和警察承認瑞穗沒死。
單單從母愛,或者親情地角度來寫這本書,或者直接對國家法律提出質疑,無論偏向哪一個,這本書都應該會好看一點,而這本書卻感覺兩者都想偏,最后卻哪一方都沒有偏,主題不是很明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維程度還達不到東野圭吾的高度,無法get到他的思想。
總之,這不算是一本好書,但也值得讀一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00字篇三
很久沒有一鼓作氣讀完一本書,上一次如此般酣暢應該是好多年以前第一次閱讀《呼嘯山莊》時。
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小說,就被其細膩的筆觸吸引,無論是對人性靈魂深處的心理描寫,還是人物動作、表情等細節(jié)之處的刻畫,亦或是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出人意外的安排,處處引人入勝,不忍釋卷。
本書的關鍵字是——愛。
熏子因為母愛,不肯接受瑞穗腦死的現(xiàn)實,執(zhí)著地保護著女兒的“生命”;
宗吾因為愛情,移植了瑞穗的心臟,獲得了重生;
星野因為對熏子的愛慕,竭盡全力利用科技手段讓瑞穗雖死猶生;
和昌因為父愛,不惜重金彌補對女兒的愧疚……
文中愛情、親情、友情縱橫交錯,貫穿全文,最為感動的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母愛。全書為讀者從不同角度刻畫了熏子、千鶴子、美晴、由香里等幾位女性所展示的不同的母愛,每一位母親都在極力保護著她們的女兒,希望她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希望醫(yī)學不能治愈的疾病也會有奇跡發(fā)生的一天。
初讀本書,就如同踏入探索生命的旅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是作者每拋出一個人物,都與主題緊緊相扣,讀完后全書的邏輯便如一張網(wǎng)清晰地留在腦中,不得不為作者思維的縝密而拍案。
小說結尾處那棟大房子不見了,變成了一片空地,寓意是什么,不得其解,希望在二次閱讀時能找到答案。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00字篇四
每次看東野先生的書都會對他書中所表達的內容有新的認識。
一萬個人看一本書有一萬個想法,有人會當看個故事打發(fā)時間,有人會去感受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及想法,但也有人會輕易評判一本書好與不好。我看到一個評論說粗略的翻了一下就說這本書寫的不好商業(yè)痕跡重,下面也有很多人也在符合,雖然一直不理解商業(yè)痕跡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能像東野先生這樣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那我不會覺得有什么,但這種評論的行為就像我根本不認識你這個人就看了你一眼我就說你人品不好。我相信于創(chuàng)作家,每一個作品都是他們孩子,都是他們用心而作不論目的是如何,除非他是惡意而為,不然我覺得都該給予尊重。
沒看這本書時我一直覺得母愛偉大,當孩子出了什么問題總能激發(fā)起母愛那面無法解釋能量。一開始我快被這本書覺得是寫母愛的,但后來發(fā)現(xiàn)是說日本當時社會于腦死于器官移植救人性命的不合理現(xiàn)象。就像書中那段,家人都在否定主角熏子,她后來以所謂瘋狂的方式叫來警察冷靜的問了警察的幾個問題,誰能回答的了?
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每當生活中發(fā)生一件事情,我們總下意識去評判這件事的好壞,不會去管當事人的想法。
很喜歡主角熏子說的一句話,“我沒有理由去說服別人,別人也不會來說服我,我覺得這個世界的意見不需要統(tǒng)一,有時候甚至不要統(tǒng)一反而比較好”。
而且我相信就是因為有些東西因為接受不了當時的結果反而激發(fā)了一些創(chuàng)新,反而讓事情有更全面認識讓自己更好的去接受。
而且我相信善良的蝴蝶效應是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