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烏合之眾》讀后感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大學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烏合之眾》讀后感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大學篇一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于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于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說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群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說,盡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里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讀后感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大學篇二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么會有這么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后。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于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后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仿佛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后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于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于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征,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烏合之眾》讀后感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大學篇三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于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理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著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盡管書中的一些理論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于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識而言,在大數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著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后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群體不會思考,群體沒有理智,群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采用群體的特征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群體進行“斷言”、“重復”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脫群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特立獨行,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那么,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群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于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愿我們撥云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