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琴讀后感800 孔子學琴讀后感200字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孔子學琴讀后感800 孔子學琴讀后感200字篇一
師襄子聽到這里,興奮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離開太師椅,向孔子連行兩次禮:“仲尼,你是正確的,在我學琴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曾經告訴我,這首曲子是文王作的《文王操》,我感覺這首曲子太簡單,就沒有告訴任何人。今天通過你對這首曲子的感悟打消了我的疑慮,我非常感謝你。”
孔子學琴的故事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27歲至37歲的記事。我們今天可以從這個故事中讀出兩個思考題:
一、當孔子說“我還不知道作者是誰”時,知道答案的師襄子為什么不告訴他?
二、孔子是如何知道“作者是誰”這個答案的?
先來探討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師襄子不告訴孔子答案?
我們的祖先教育自己的學生,重在培養他的恭敬心。師襄子小時學琴,每當彈奏《文王操》時,老師都要求他必須先沐浴更衣,以示對這首曲子的恭敬。但師襄子信不足,所以當孔子說“我還不知道作者是誰”時,師襄子怕以訛傳訛,就沒有告訴孔子答案。
再來探討第二個問題,孔子是從什么渠道知道答案的?
夢貞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說有一位西方學者,面對一塊埃及金字塔里的石碑,用二十年的時間,悟出了石碑上的文字內容,從而解開了金字塔中的部分秘密。
同理,因為孔子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虔誠地去感悟一首曲子,最后在恭敬心的作用力下,與作者的思想對上了頻率,才悟出一個偉大的結論。
什么叫“悟”?“悟”,不是“你心”,也不是“他心”,而是“吾心”。因此,從你這里學來的不是“悟”,從他那里聽來的也不叫“悟”。“吾心,獲得水到渠成的自然感知”才能稱得上“開悟”。
“開悟”者的知識來源就是天機照印,這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莊子說過:嗜欲深者其天機淺也。
常有大學士聽完夢貞對老子《道德經》及《周易》的解讀,恍然大悟般好奇地問:您是如何與老子及伏羲與周文王等祖先對頻的?夢貞借用老子的話回答: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孔子學琴讀后感800 孔子學琴讀后感200字篇二
今天,我們學了《孔子學琴》這篇課文,它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師襄學琴,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靈深受觸動,我被孔子那種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為了學好琴,他每天不斷的練習,不斷進取,連師傅都說他學得可以了,他卻還不滿足,最后竟把音樂掌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可再看看我,平時我總覺得我們的課程進度太慢了,別的班都上三十多課了,我們班還像老牛拉破車樣落后幾課。在我的想象中,我覺得學課就是把課文讀幾遍,把生字和詞語認識完畢,一篇課文就該學完了。但我從沒想過,學一篇課文不僅要認識生字和詞語,更重要的是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要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要我們從中學會什么。我們不說要像孔子把課文掌握得爐火純青,但你至少要完成你需要掌握的知識。
而孔子身上更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就是他那種學無止境的精神。他已經上大學問家了,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可他還要不斷學習。這種精神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時間不等人,你多學一天,你學到的知識就越多。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向孔子學習吧:學習他那種凡事虛心好學、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吧,讓我們努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善于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正如陳毅所說:“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孔子學琴讀后感800 孔子學琴讀后感200字篇三
讀了《孔子學琴》,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樂中,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樂里呢?我想是因為孔子心靜。我想起《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中,司馬懿說的一句話:“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我也是學琴的,我能體會到心靜和心亂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靜,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孔子能夠將自己的身心浸入音樂的境界,我們又何嘗不能呢?想來也是,靜心是學琴的最高境界,難不成隨便一人都能到達爐火純青之地步?
先不談琴,因為除學琴外也要學習孔子的精神,興趣是最基本條件,第二就是能靜心。
外界給予自己諷刺挖苦之時會你會怎么做?堅持下來的大概沒有一成吧?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不顧外界的看法,自己堅持學琴,生活中也要這樣,不能遇到一點小挫折就退縮,更不能因厭倦而放棄,學而不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能有了一點成績就飄飄然,目中無人。
剛剛說的興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堅持自己的興趣也是一種本領。孔子埋頭苦練確實有點像現代人所說的“愣頭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練,沒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說此事就不對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埋頭苦練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沒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會回饋多少感情。
總而言之,孔子學琴中所存在的優點,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膜拜、敬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