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一
一開始魯迅先生對阿長是有些空前的敬意的,她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在某種情況下,她好像有神力一般。之后這些敬意就變淡了,到最后完全消失,對她產生憎惡之感,因為阿長踩死了魯迅心愛的小隱鼠。還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她睡覺姿勢擺的像個“大”字,經常會告狀等,可我覺得阿長雖然有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缺點,但是她是一心想帶好魯迅先生的。比如說,一次,阿長從魯迅先生那兒得知了他很想要一部《山海經》,于是在告假回家時尋購并回來贈送給了魯迅。
魯迅先生只是隨口一說,阿長卻放在心上,況且阿長不識字也沒有扎實的學識,把《山海經》當做《三哼經》,可見她尋購這冊書時是有多么的困難。
魯迅深受感動,從此對阿長充滿了感激與敬意。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阿長感到同情。她是一個青年守寡的孤孀,為魯迅一家默默地付出了許多,最終卻連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也沒有落下。
我想,魯迅先生還是心存內疚的,也十分懷念阿長,才會在三十年后專門創作一篇關于她的文章,也算是懷念的一種方式吧。所以我們一定要發現身邊那些默默為我們著想,付出的人,感謝他們,盡管他們對你可能很嚴格,但我相信他們的做法都是有益于我們的,畢竟“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二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述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我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經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阿長,一個并不華麗卻溫暖的名字,她僅有這個名字,我不明白她還擁有什么,哦,還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
——題記
讀了這篇文章,明白了阿長長的什么樣后,我很失望,在我印象中,阿長這個名字,應當是一個很溫柔的、纖瘦的形象,可是,卻偏偏是一個胖而矮,嘮嘮叨叨的老媽媽。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才讓我感到這篇文章是真實的。
長媽媽有些習慣卻是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形睡姿,種種古怪禮節……全文并沒有介紹阿長怎樣怎樣好,呈此刻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真真實實活在現實的阿長。慢慢地,她開始讓我又恨又愛。她相信許愿,相信夢想,帶著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她買《山海經》那段了,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樣買這本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明白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如果寫了,恐怕就不能到達這種效果了吧。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她是怎樣向別人打聽這本書的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有很多缺點,像個小孩子,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有一顆到死都善良的心。
阿長與《山海經》之間到底有多少故事,那是個不能說的秘密,因為“山海經”不存在于阿長的世界,那顯得太過復雜,阿長的世界中,僅有她與“三哼經”的回憶。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三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后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魯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我從“后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饑餓。長毛笑道:‘那么,這東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后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這里我想為什么“老媽子”不會嚇暈過去呢?最有意思的是“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這讓我捧腹大笑。
我希望大家像長媽媽一樣用關懷,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是個胖而矮、愛嘮叨的老媽子。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讓我覺得這故事很真實。
長媽媽的有些習慣確實很煩人,比如說那“大”字型的睡姿,想想被那粗笨的大腿壓在身上的感覺,簡直讓人嫌棄到懷疑人生!說實話,整篇文章并沒有很多篇幅說長媽媽的好,但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心生喜歡了。
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長媽媽買來了《山海經》那一段,作者并沒有寫一個根本不識字的農村婦女是怎么買到這本書的:她問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店?她把“山海經”都念成“三哼經”了,她又是如何向別人打聽的?期間曲折。文中并沒有答案。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四
《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幾件事,滿懷誠摯之情地刻畫了一位農村婦女的形象。細細品讀,別有一番滋味,同時,也反應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情感,對長媽媽的懷念、眷戀。
我讀到這一章時,深刻地感受到了當時他們身上有著愚昧麻木的一面:長媽媽會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她所做的一切,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愚昧、死板,但這只是對于當時封建迷信的社會而言。在小小的魯迅眼中,長媽媽的樣子是一個典型的勞動農村婦女,善良樸實、關心兒童、渴望得到幸福的純樸女性。
最喜歡這段文字:“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不識幾個字的長媽媽,為了“我”買來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經》,讓“我”十分感動,眼前仿佛能夠看見“我”捧著那本書,愛不釋手,認真閱讀的模樣,而魯迅的描寫更加動人——“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這一個小小細節,不經意間,寫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疼愛,也讓魯迅對阿長變得更加敬佩和愛戴。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長,就是這平凡人物中的一個。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甚至有幾分粗俗,還好事,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對生活有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通過對長媽媽形象的刻畫與兒時記憶的敘述,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愿之情。
長媽媽,真的很普通,很平凡,但魯迅先生卻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她,甚至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著力表現,雖有幽默的調侃,但更見真摯的深情,結尾處對她身份的補敘和“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的抒情,懷念溢于言表,追憶打動人心。
這便是我眼中的《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五
早聞《朝花夕拾》,但沒有機會去欣賞一下。所以,趁這個暑假,我飽讀了《朝花夕拾》。
初讀《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順順溜溜地將全書讀完后,便知其大概了。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懷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誠摯的懷念,又真實的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歷的生活種。種——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一角。
我最喜歡讀的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長媽媽,在幼年魯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瑣的禮節。但她又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買到《山海經》。對于長媽媽魯迅只挑了幾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如長媽媽睡覺時伸開手腳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占領全床;切切察察說話時,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簡略幾筆,就活畫了長媽媽的個性特征。
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于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丑,反而是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六
我們生活中許多人許多事,當我們經歷過的時候,覺得平平淡淡,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過去了許久,再細細回想,懷念之心不禁油然升起。讀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我便有這種感覺。
阿長是魯迅先生的保姆,她有許多的缺點,這使得魯迅很不耐煩。每次睡覺時,她都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魯迅很難受;她封建迷信,有眾多的忌諱,要魯迅不要進死了人或生了孩子的屋子里,正月初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好說“阿媽,恭喜恭喜”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這讓魯迅先生覺得非常煩惱。直到阿長給魯迅買來了一本木刻的《山海經》,魯迅才認識到她是確有偉大的神力。
魯迅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整日里念念不忘。是阿長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給魯迅買來了一本繪圖的《山海經》,這才使魯迅對她有了新的敬意,覺得“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都能做成功”。
讀著阿長的故事,我的頭腦中出現了一個黃胖而矮的老婦人,她總是低聲絮說些什么,又時常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氣中上下搖動。不禁又想起我的外公。
在我三四歲的時候,我生活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鎮里。我的外公,他有一副枯糙的臉龐,眼睛凹進了眼眶中,穿著的衣服上有許多補丁。他走過來,身上帶著魚腥味:“哎!犇犇,你看,我給你帶了些魚,今晚我們做魚吃。”我最煩外公睡覺時的呼嚕聲,那聲音像緊箍咒一樣,即使并不怎么響,也讓我半夜里經常醒來。屋里屋外被外公的鼾聲環繞著,我經常睡不好一個完整的覺。他也會讓我不要在同一天手指甲和腳指甲一起剪;他會讓我不要在屋子里撐傘,不然會變成大傻子。這讓我非常不耐煩。可我只要一跟他頂嘴,他就會兇神惡煞地盯著我,揪我的耳朵:“你怎們這都會辦不好?”他見人總是只打個招呼,話很少,尤其是吃飯時,一言不發,像一個啞巴似的。我吃飯時只要說上幾句,他就會大聲呵斥,似乎我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這讓我非常討厭他。
炎炎夏日,我突然想吃冰激淋,想得坐臥不安。可附近沒有賣冰激凌的小賣部。或許絮絮叨叨的話聽在外公的耳朵里,他一聲不響,拿出了三個雞蛋,攪和了一盤雞蛋液,放入糖,加入西瓜汁橙子汁,放到大碗里哐當哐當地攪動,再放進冰箱冷凍。到了傍晚,一碗獨特的“冰激凌”擺到了桌上。我用湯勺舀兩口,放進口中感受著那別具一格的冰爽和清新,第一次覺得外公是有著偉大的神力的,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卻都能做成功。
已經多年未見我的外公了,讀著《阿長與山海經》,我眼前那個黃胖而矮的老婦人影子慢慢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公那飽經風霜的臉,他緩緩地走來,隨之而來的還有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淡淡魚腥味。
我那平凡的外公,他也是有著偉大的神力的,那是深厚的愛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七
一開始,文章講述了作者保姆“長媽媽”的種種“不好”:迂腐的習俗,睡時的不雅,且還踩死了自己最愛的隱鼠。這些,都讓作者對她非常的不滿意、不喜歡。故事的轉折,是阿長買來了作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他非常高興,從而對阿長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的情感表達十分的曲折、細膩:作者一開始不喜歡阿長,后因長毛的故事又對她產生了敬意,再因踩死隱鼠而討厭、憎惡她,最后又因買來《山海經》而對她充滿由衷的敬意。
魯迅翻見了《山海經》,對,就是那奇異的上古神獸,說竟有彩繪插在其中!正心向往之,魯迅卻話鋒一轉,沒了——也是,那《山海經》在那時是不多見的。
后來,長媽媽講著“長毛”,魯迅說著“神力”,我是看得無聊,尋思:……本是無意提起,長媽媽也不是文人,說了只當是隨口——大概如此。
暗忖“神力”這意思,卻覺得是魯迅的孩子心吧。正無趣,忽的一句“三哼經”,竟也讓我震悚起來——
那若是我,也真會覺得是一聲霹靂!多不可思議!魯迅那感受我是最清楚不過,那喜悅,簡直如瀑布墜于高崖,讓人心掀巨浪!隨之襲來的,便是魯迅的感恩,及我的感動——我仿佛看到的不是長媽媽,分明卻是我那欲笑卻嗔、口非心是的母親!
我很喜歡阿長,她又矮又胖的體型讓人感到十分的親切,從魯迅對她的情感變化中,阿長的形象也在我心中一點一點放大。她雖然迷信流俗,但一直十分善良,善解人意。她的很多嘮叨,其實都是對孩子的耐心管教。這也許有點煩人,但從中都能看出她對魯迅的疼愛和照顧。這些,慢慢得,讓她有了一種“母親”的形象。而魯迅,當時因為年紀小,并沒有懂得阿長對他的愛,只是莫名覺得她有一種特殊的神力——別人做不到的事,她都能做到。等人到中年,經歷諸多,才對阿長的“神力”有了更為真切、深刻的體味,從而寫下了這篇文章,表達對阿長深深的思念和感謝。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八
這天,我看了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我的心深深的觸動了。
文章是講述魯迅先生與“阿長”的故事。“阿長”就是“長媽媽”。“長媽媽”是魯迅先生家一哥做工的。文章先是說“‘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認為這是魯迅先生在評價“長媽媽”的地位。讀到下方時,我又有了新發現,“阿長”這個名字別的女工也用過的,我能夠體會到“長媽媽”在魯迅先生家的地位有多么低下,因為連名字都能夠用別人的,而且是為了省事。
又往下讀時,我發現魯迅先生十分憎恨”阿長“,因為阿長經常會告狀,我卻認為”阿長“雖然會告狀,但她是出自于真心想帶好魯迅先生的,阿長不僅僅會“切切察察”還明白許多風俗。但魯迅先生卻不領情。
“阿長”的性格不僅僅善良、熱心,還會關心人,我明白她對魯迅先生的心是好的,但是那時魯迅先生還小,并不愿聽。可她卻不知厭煩的傳授她所明白事情。還為魯迅先生買了一本《山海經》,別人不愿做,她卻會去做,她小時候沒讀過書,從“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中,她連字都記不住,能夠想像到買這本書有多么艱難,于是魯迅先生又對她產生新的敬意。
所以,魯迅先生為何三十年后還要專門寫一篇關于“阿長”的一篇文章
我能夠想像,其實魯迅先生是很同情“阿長”的。因為,她為這個家做出了許多的貢獻,最后,卻連名字都沒落下,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有后悔和內疚的。
最后,我想說我也很同情長媽媽。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九
阿長,一個并不華麗卻溫暖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擁有什么,哦,還有那顆純樸,善良的心。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她不僅不識字,還有些迷信愚昧,連真實的姓名都不為人知,然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長”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卻變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擁有偉大的神力了!
讀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阿長長什么樣子后,我有些失望,在我印象里,阿長這個名字,應該是一個溫柔,纖瘦的形象,可是,卻偏偏是一個又矮又胖,嘮嘮叨叨的老媽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才讓我感受到這篇文章是真實的。
長媽媽有些習慣很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形睡姿,種種封建古怪禮節……文章并沒有介紹阿長怎么怎么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活在生活中的阿長,慢慢地,我對她有了好感,她相信許愿,相信夢想,帶著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長媽媽買《山海經》那段了,一般來說,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書,誰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她是怎么向別人打聽這本書的?
總之,這個“阿長”雖然有很多缺點,像個小孩子,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有一顆到死都善良的心,那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十
阿長,一個并不華麗卻溫暖的名字,她只有這個名字,我不知道她還擁有什么,哦,還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 —題記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她不識文字,又有些迷信愚昧,連真實的姓名都不為人知。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長”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卻變得有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擁有偉大的神力”了!
讀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阿長什么樣后,我很失望,在我的印象中,阿長這個名字,應該是一個很溫柔的、纖瘦的形象,可是,卻偏偏是一個胖而矮,嘮嘮叨叨的老媽媽。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才讓我感到這篇文章是真實的。
長媽媽有些習慣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形睡姿,種種古怪禮節……全文并沒有介紹阿長怎么怎么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真真實實活在現實的阿長。慢慢地,她開始讓我又恨又愛。她相信許愿,相信夢想,帶著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她買《山海經》那段了,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么買這本書———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她是怎樣向別人打聽這本書的?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有很多缺點,像個小孩子,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有一顆到死都善良的心。
我們應該學阿長的善良和熱心,更應該學習魯迅先生,要有一雙善干發現的眼睛。
《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800字篇十一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后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之后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終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并且敘述得很詳細。
在阿長與《山海經》里,魯迅曾懷著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愿在你在懷里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至愛顯露了魯迅心靈最為柔和的一面。
人總有缺點,就算不能犯錯的保姆也不例外:常常喜歡切切察向人們低聲訴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移動或者頂著對手或自我鼻子。又不許魯迅小時走動,拔一株草搬一塊石頭就說魯迅頑皮要就告訴魯迅的母親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雙手雙腳,在床中間擺在個“大”子,使得小魯迅沒有余地翻身。
但她也有很多的優點,春節到了那種興奮由然而生,放鞭炮,貼對聯,給小魯迅講春節的故事,也會在晚上坐在搖椅上聽那椅子發出的吱吱聲,講著那《山海經》的故事。
并且總是那么幽默:哥兒,你牢牢記住!她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記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搞得小魯迅捧腹大笑。
魯迅以文為藥,置于舊社會人民的精神傷害。
通知字里行間,我感受到了舊社會的殘酷、冷漠、無形、黑暗。但我又從魯迅和阿長感受到了那時候每個中國人都在尋找著通往中國黎明的路,每個中國人都渴望看到在中國天空上五顏六色的彩虹,每個中國人都在期待著看到旗桿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