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讀后感100字 水調歌頭讀后感4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調歌頭讀后感100字 水調歌頭讀后感400字篇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爸爸告訴我,這首詞描寫的是詩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想念起家人,盼望和家人一起團聚的心情。但是,我還不是特別明白這首詞的意義。中午我們回姥姥家吃飯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姨,給在上海上大學的哥哥打了電話,問候他節日快樂,告訴他,我們大家都很想念他。在奶奶家,我又和叔叔、嬸嬸談起這首詞時,才發現他們都知道,嬸嬸甚至還能把它背下來呢!我這才知道這首詞原來那么有名!通過八月十五的團圓飯,我明白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想表達的愿望,就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和親人團聚。
我也有一個愿望:能一個也不少的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因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是那么的親切和溫暖。
祝愿大家中秋快樂、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水調歌頭讀后感100字 水調歌頭讀后感400字篇二
我翻開課本,重讀了《水調歌頭》一文。這篇課文雖然極為簡短,但給我的印象卻極深。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透過這幾句詩,我似乎看到了蘇軾臉上的憂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種官官相護、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然而面對這種事情,蘇軾并沒有怨天尤人,卻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詩句,使后人感慨萬千。蘇軾這種“不以已悲”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不僅具有“不以已悲”的態度,而且還具有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發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同樣不會長久完美。這句詩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身對待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管處在什么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不因處于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
多少文人騷客因逆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唐朝的李賀因受打擊,抑郁而終。反觀蘇軾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樂觀態度。可惜李賀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況且,李賀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沉郁不振,這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
回眸人生,有些人開始渴望天邊會有不逝的彩虹,人間會不有散的宴席,追尋著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現實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夾著唏噓的嘆息。其實,逆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它是順境的一種反面外觀。它對順境,不僅是襯托,更是其意義的說明和解釋。人生的真諦,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華,也非蘊寓“平步青云”的愜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為這些,給人太多的表象,從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練。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蘇軾所謂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含義。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的結果。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不以已悲”的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
水調歌頭讀后感100字 水調歌頭讀后感400字篇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沒有蘇軾把酒問青天的豪爽,我也沒有蘇軾對月宮的豐富想象,但每當我走在大學校園里,抬頭望到天上的明月時,明月就像有意似的,總讓我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
我的故鄉在南方,有一條寬闊而且美麗的河流過故鄉。故鄉的人都管她叫母親河。故鄉的人在河的岸邊修建了許多供人們休憩乘涼的小廣場。
記得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的學校就在河邊。在高考復習的那段時間里,我經常在天氣好的夜晚,在晚修結束后,一個人來到小廣場,靜靜的望著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她能讓我心情平靜,她能把我身上的壓力陡然卸去,她能還我一個愉快的心情。她不會生氣,她更不會發怒,她只會帶著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視著你!這時你仿佛覺得這月亮似乎是為了你而變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獨自走在這位于異鄉的大學校園里,我抬起頭,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蘇軾,我想到了故鄉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