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亮與六便士經典讀后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簡書模板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與六便士經典讀后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簡書篇一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后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么妖冶,多么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里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后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墻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涌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說“阿門”的情景。
他的頭腦里只惦記一件事,仿佛生來就是為這件事而來。他為了能做到渴望的這件事,可以拋棄一切,完全出自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有種“時不我待”的契機,如若不去做這事就會感到時時不安與惶恐,完全沒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說,他的整個身心全都被這件事給拽住了,就像他給自己挖了一個洞,有東西拉著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說他“六親不認”、“太自私了”,但他確實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厭倦自己的碌碌無為、按部就班,當別人問他是否會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現在。”
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活著只為追求真理,而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認可并喜歡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歡的事情,什么時候啟程都不晚,也許某時像有人指引一般,讓你靠近,明白自己來到這世上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德的人生只能作為理解他作品的一個入口,卻不具任何普遍意義上的借鑒價值。相對而言書中真正聰明的倒是二流畫家戴爾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開創性的繪畫才能,便專心畫畫糊口。他有自己的畫室,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力。他完全明白創作的痛苦,“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當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的破壞力,但這只是情節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雖然藝術才能極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畫些庸俗的題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賞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畫中蘊含的藝術之美,即使這種藝術之美還未能被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接受。出于對美本能的向往,他無私地資助思,幫助他。他雖然是個平庸的畫家,但是在為人上卻有偉大之處。他自己無法創造美,但是他那種欣賞美的才能以及對人的熱忱正直,讓他變得偉大而不平庸。這是普通人而能偉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歡他,因為我覺得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確實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達到的。
施特略夫曾說過的一段話:“為什么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毛姆讓施特略夫這樣一個毫無才能的畫家來講這句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張力。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氣去感受體會想象那些天才所經歷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蘭德和施特略夫這兩種人生,一個是偉大的不幸,另一個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的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卻在選擇的同時又都對遙遠的偉大趨之若鶩,不斷幻想非凡的蒞臨。但要知道,“偉大”實在是一條靈魂的不歸路. 如果狠不下心來傷人傷己,那還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為理解了美,意識到了天才的可貴,也不得不忍受無窮的屈辱與折磨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到最后,真正的理想與結果根本無關,就好象斯特里克蘭德必須畫畫,哪怕失明;而他畫畫這件事卻與畫根本無關。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正像毛姆說的那樣,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就像人們追尋的夢想,但追尋的過程也許孤苦,甚至最后會一無所得;‘六便士’象征著世俗、瑣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價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經典讀后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簡書篇二
伊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并不覺得有多大的意義,無非是兩物之間的比較。但看完這本書后,這兩物都有它的象征意義。
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他指的是斯特里克蘭,一個貫穿整本小說的人物。他在他四十七歲時放棄了他原本作為證券經紀人的安定生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繪畫,他的生活從小康直線過渡到捉襟見肘、風餐露宿。最后在他死后,以天才畫家出名。
故事寫得很真,大部分是作者親自見識的,但更多的是作者從與他有往來的人口中聽述的。就如同作者所說,斯特里克蘭算不上是一個偉大的人,甚至是一個自私,善于冷嘲熱諷,令人厭惡的怪家伙。
在他四十多歲的某天,他無故與妻子分離,理由是要去畫畫,之后他在巴黎定居,一度窮困潦倒,認識了善良憨實的畫家斯特羅伊夫,斯特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剛開始就發現他是個天才,尊重他,珍惜他。盡管斯特里克蘭嘲笑他畫資愚鈍,對他的關心毫無感激之情。斯特羅仍一次次不計前嫌地關心他。直到斯特里克蘭因生病奄奄一息,當時他們還吵了一架,善良的斯特羅將他接到家里照顧,甚至讓自己妻子委身照顧他,將家里積蓄給他養病買補品,結果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斯特羅的妻子愛上了斯特里克蘭,并提出要和他走。可憐的斯特羅不在乎這段荒.唐的事而依舊愛他的妻子,提出把他的房子給他們住,悲慘的故事總會以悲劇結尾,他妻子死于自殺,斯特羅失掉了精神支柱。
讀到這里,我們或許會恥于斯特羅的懦弱,他守護不住自己的愛人,而對于不在乎自己的人卑躬屈膝,又或許會對他的遭遇扼腕嘆息,誰說善定有善報,不過斯特羅的出現仍舊給了這本書一抹純凈之風以及不含雜質的善良。
本書將兩類人進行了戲劇性的對比:從一始終欣賞斯特里克蘭的斯特羅,認為他的畫絕無僅有,還有一種是得知斯特里克蘭出名后,畫作開始值錢時,千方百計地得來以及后悔當初沒多留幾份的人。
斯特里克蘭的某句話詮釋了亙古不變的真理: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有人認為放棄安定生活尋求漂泊是種愚蠢的決定,但是引用文中第五十章最后一段: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某種條件下,過一種讓自己最開心的生活,自己始終處于寧靜淡泊之中,難道就是生活成了亂麻嗎?而且,成為一名年收入一萬英鎊的著名外科醫生,再娶上一個漂亮的太太,難道就是成功的標志嗎?我想這取決于你對生活賦予什么意義,取決于你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取決于你對自己有什么要求。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只會看見滿街的便士,而看不見頭頂上最為皎潔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