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那年的讀后感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那年的讀后感篇一
敬一丹父母的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前30年敬一丹父母為兒女做榜樣,后30年兒女給敬一丹父母爭光。
書中讓人感動的還有敬一丹媽媽非常時期,不能回家,家里的親人紛紛送來溫暖,敬一丹寫給媽媽的信里,敬一丹都會和媽媽談到親人們對這個家的幫助,也是為了讓媽媽放心,體現了敬一丹那時是多么懂事的孩子以及親人最真摯的愛。
還有一個畫面就是敬一丹13歲給年幼的弟弟們縫補衣裳,一不小心右手食指被縫紉機的針頭扎通,媽媽過來的時候沒有一把把她抱過來心疼她,而是叫來兩個弟弟 “你們倆,記住,你二姐給你們補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歲,她替媽媽爸爸照顧你們,你們長大要是不對你二姐好,你們就喪良心了!”他們時刻都在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還有就是敬一丹講到的小弟大孝,小弟要給爸媽買洗衣機、空調,換大電視,這三件事,當初都受到父母的反對,甚至是極力反對嚴詞拒絕,聲稱你若自作主張去買來,不要怪我當場給你扔出去。這位大孝的小弟,和顏悅色地用一些巧妙方法,一次次辦成了父母本來反對的事。而且這事由他母親寫出來,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真不容易。
在這本書里,把敬家培養人才的秘訣獻給天下父母;把戰勝困難、健康成長的經驗和哲理告訴青年。一個人的正確道路需要有明白人“點撥”。
讀完這本書我就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是不是也要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面的表達出來呢,而不是平時在微信里一句兩句的叮囑。
讀完這本書我就開始和我遠在國外的女兒,和包頭上學的侄女以及甘肅上學的老侄兒開始書信交流,這樣既能把我對他們的關心表達出來,又能鼓勵他們學習,要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加油。
那年的讀后感篇二
敬一丹在這本新書里,把敬家培養人才的秘訣獻給天下父母;把戰勝困難、健康成長的經驗和哲理告訴青年。一個人的正確道路需要有明白人“點撥”。
“在同樣的時間、空間里,在同樣的角色關系中……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來自不同的心和腦。”
人要有“偶像”。男性偶像是《春苗》里的方醫生:“舉止文雅,目光柔和,表情含蓄,聲音悅耳,眉眼清秀。”這“淑男”,讓我聯想起了《關雎》中的“淑女”。
文章的字里行間,不加思索,錯認為平平淡淡。仔細玩味則發覺意味深長。
1968年11月25日那天,真的天灰、下清雪?小學生“變”中學生就在那一天?抄她家也在那一天?是藝術加工。
讀者可從中學到寫作方法,把不同時間的事集中到一天。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小學停課,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變”成中學生,而不是“升”。
文章,創造了多個富有哲理的警句,如:“記憶是功能;記錄是自覺。”“不忘是為了不再。”詞語清新、簡捷,多處有排比句。條理分明,節奏和諧,感情洋溢,氣勢強烈,描寫細膩,形象生動。有男性的豪爽,女性的縝密。
這書,是夜里的明燈,是登高的階梯。當受到挫折,看看那信;當榮華富貴,看看那年。《那年那信》的讀者將與日俱增。今天感動中國,明天感動世界。
那年的讀后感篇三
我買了一本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寒假回家的時候帶給爸爸媽媽,問他們關于書信的故事。
爸爸告訴我,他每次月底快沒錢的時候才會給家里人寫信。那時候家里日子很苦,但是他過得還挺好。我爺爺每個月工資一百多,就會給他五十,后來變成六十、七十、八十,逐漸上漲。“雖然你爺爺他脾氣不好,我們都不喜歡他,但他對我真的很好,但是他很早就走了,沒的福氣。”
他說,有一年開學,奶奶給了他一百五十作一個月的生活費,結果他買了一套運動衣花了四五十,一雙運動鞋又花二三十,一個月不到錢就用完了,然后他就給三伯寫信,三伯條件也不好,還是給他寄了二十。“我不會直接在信里說沒錢了,但是一般只要我寫信,他們就知道我的意思。”
中專快要畢業的時候,學校組織山東青島等地游玩的活動,費用要兩三百,挺貴的,很多人都沒去,但是我爸想去,就跟大伯寫信說,很多人都去了,大伯那時候在做生意,就給他寄錢了。
他還告訴我,以前家里窮,大姑很小就輟學去掙工分,每次吃飯的時候,大姑會把飯分成一大一小兩份,大的給小姑,小的給自己,小姑還吃不飽的話,她就又分一點給她,所以后來大姑長得矮,小姑長得高。
聽完這些,我覺得我爸真的很渣哎。因為是家里最小的就被寵著,但是也太不懂事了吧。
現在聽這些時就是有種好氣又好笑的感覺,畢竟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日子。
為了回應我對他的嫌棄,爸爸還告訴我他也有打工兼職,假期給人搬磚、澆泥,他還跟我講因為他人小,力氣也小,經常偷懶,最后掙了兩三百工資,都交給了奶奶,在開學的時候,奶奶又都還給了他。
這種家里人無條件寵著真的很幸福,但我發現我爸原來從小就很會“投機”,而且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很坦然。
我還是覺得不太符合我受到的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