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一
大劉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電影后又回來看了一遍小說。
電影中整體世界觀背景和原著相比幾乎沒有太大改動,人物和故事情節則基本可以說是再創造了,可以嘗試這么理解:電影展現的是在逃逸時代ⅰ中發生的事件——有一次過近日點時,地木距離過近引發災難,所以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在看電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沒看任何預告片)畢竟載體不同,表現方式必然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驚喜的。
相比之下電影的視角更溫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機下的不同表現和選擇。
其實這點說到底和大劉是一致的。大劉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構建確實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體》、《帶上她的眼睛》還是《贍養人類》,故事包裹的內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處境。只是電影表現的稍微有點過度,以至于科幻有點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電影和小說的情感基調不同也是顯而易見了。
總的來說,光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節奏不拖拉,內容充實,沒有尿點,演技過關,略顯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節走向(比如誰要領便當)。總體觀影體驗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現好一些,能帶動以后這個領域的投資。畢竟上一個有姓名的國產科幻片可能還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
期待大劉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二
《流浪地球》這本小說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這本科幻小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類經過50億年的進化,絕大多數人在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陽的演化規律這種的不是特別復雜的自然規律,又關系到50億年后人類(正是故事中的人類)命運,那時候的人類應該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堅信才對其正確性才對,畢竟這是一個人類(故事中的人類)已發現了50億年的規律啊,如果有錯的話,應該早就被發現了吧,所以怎么可能僅僅憑借一時發現太陽的某些參數和400年前一樣,就將其推翻?存在了50億年的理論,居然是錯的,人類有多么弱智啊!我想問一下,科學家呢?他們都死光了嗎?既然最后他們所堅持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他們當時就找不到可靠的證據來反駁那荒謬的、突然產生的想法嗎?
接下來,弱智的人類推論這是小部分人的騙局,然后就把領導地球逃出太陽系的五千人處死。剛處死完,太陽發生氦閃,真的變成了紅巨星,吞沒它周圍的行星。我想問一下,好如果是騙局,那些設置這個騙局的人們的動機是什么?如果太陽不會膨脹毀滅地球,他們費那么大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推向一個不確定的、很可能走向滅亡的世界,他們自己不也得滅亡嗎?這個騙局對他自己有什么好處呢?什么好處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處死的人不能為自己辯護嗎?就這樣輕易的被處死了。處死他們的那些人,一點邏輯思維都沒有嗎?
假設人類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話,50億年,人類繁殖了2億代,竟會進化得如此弱智,這符合自然規律嗎?我懷疑猩猩進化2億代也不會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覺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電影我還沒看,不知道電影中如何彌補這種弱智。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三
故事在太陽氦爆炸的預言中拉開序幕,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機中灰飛煙滅,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轉,同時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修建巨大發動機帶動地球脫離太陽系,遠離曾經帶給人類光明與溫暖的.太陽。在這個過程中,地球面臨著重重危機,陸地淹沒,海洋冰封,火山爆發,氣溫驟變,幸存下來的人們迫不得已進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與死面前,愛情、藝術、鮮花、權勢、金錢……都變得無足輕重,人類變得冷漠麻木,在機械的秩序運轉中努力爭取活著的機會。
當地球脫離太陽系獲得短暫的安寧后,少數自以為聰明的公民開始質疑太陽爆炸這一理論,率領歷經絕望變得心力交瘁的眾人攻擊聯合政府,指責他們危言聳聽,破壞人類的生活與文明。聯合政府僅剩的五千人為了保護地球發動機不受損壞,選擇了接收眾人的懲罰,被抽取了隔離服中的恒溫核材料后默默凍死在廣袤無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們的身軀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訴說著他們的堅守與正義。而令人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太陽氦爆炸發生了!這個美麗的星球50億年的壯麗生涯畫上了一個并不完美的句號!太陽死了!
"幸運的是,還有人活著!"
小說的一開始讀起來并不引人入勝,因為個人的天文知識缺乏讀來甚至有些費力,但里面的感情線索亦是非常明顯:對地球母親的熱愛,對太陽光明的追求,對生存生命的渴望,對責任理想的執著……我想: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這顆叫做地球的行星,將是那些為此努力的前人們永恒的紀念碑,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在紀念碑上刻下生動而輝煌的一筆,貢獻我們僅有的一點力量!
讓流浪不再繼續!
讓生靈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四
原著和電影的人性對比
電影過后來看的小說,改編確實是有不一樣的,不變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強大的物理知識助力,差太多的是電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對比。
或許是因為吳京,電影仍以愛國為主基調,充滿了英雄主義和團結友愛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潔為代表的執行者,以吳京為代表的操縱者,還有韓朵朵等一類普通人。電影讓我不悅的兩個地方,一是韓朵朵想全球人民廣播,此處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疊加推原石,這種受力方式讓我很懷疑,在前面位置的不會被“推死”,還能推動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設就要合理得多。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只有滿足了物質生活才會有精神生活的豐富。當地球都在流浪,僅僅滿足了生理需求的人們又如何生出更偉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們又住洞里了。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個被發動機推動的地球出軌的時代,人們的出軌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同樣無足輕重的還有營救順序,作為個體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當與人馬座相遇時,哪三科金色的太陽又將毀滅第幾號文明?在三體文明中,需求層次理論是否又試用呢?繼續在劉慈欣的小說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五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星河”,浩瀚的宇宙中埋藏了許多神秘。有黑夜中抬頭望去的繁星閃爍,有五彩斑斕太空流浪的星球家園。發生在茫茫宇宙的科幻大戲,被定格在《流浪地球》電影之中。
原作出自劉慈欣大師之手——這位科幻界的大師級人物,與電影導演郭帆強強聯手,憑借深入的聯想與想象,結合實際與未來,對我們生存的家園——地球,展開了深刻的剖析。
未來某一天,太陽急劇膨脹,人類要想辦法逃離太陽系。“持續兩千五百年的漫長宇宙之旅,史稱流浪地球計劃。”人類安裝上萬個行星發動器,把地球推離太陽系。伴隨猛烈的爆炸與震撼的音效,我們更能感受到災難面前人類的無助,同時也有堅強。
眼看就要撞上木星,機智的人們想到點燃木星上的易燃物質使其爆炸,把地球推向另一側。主人公劉培強思忖過后堅定地駕駛空間站點燃木星,讓地球脫離危險,可自己卻英勇犧牲。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一個個平凡人擋在其他人面前;也許當耀眼的光輝過去,生命的閃爍才歷歷可見。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人真誠地幫助他人,為社會生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又有多少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堅持夢想,成為國家的棟梁?
鏡頭落在土地的貧瘠、空氣的混濁、植物凋零、人類藏匿的場景時,是人類無休止地浪費資源,肆意破壞環境,摧毀了原本脆弱的生態,也摧毀了自己生存的家園。當今,庚子鼠年的大疫就又提醒了人類,威脅生命的不僅是病毒,還是人們對生態破壞的放縱。果不其然——“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這部電影提醒了我,不要等到災難降臨,再感到無助與悔恨。我們要減少工業廢水的排放,堅持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禁食野生動物,普及節能措施。只有立即著手保護生態,才不會讓地球的傷口流出人類的血。相信在筑成綠水青山的道路上,人類能與自然握手言和,看夜空的流星,品清幽的稻香;相信《流浪地球》的波瀾起伏,喚醒了大家的勇氣與擔當,讓更多的人們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奮斗的宇宙中蕩漾。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六
"在這個世界上,希望和鉆石一樣珍貴."如果你選擇希望,你就有理由堅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陽進入老年,地球上的人們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輝和災難來臨時人們之間的真摯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氣去做,因為他們選擇了希望。如果它們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適地等待滅絕,結果會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過程很困難,但未來是美好的。后者,即使過程簡單,也注定要滅亡。這是希望的力量。
鉆石很珍貴,因為它能反射成千上萬種顏色的光。希望,給它一束人類的光輝,它一定會給你一個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鉆石一樣珍貴。
小說中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叛軍想把堅持在地球上游蕩的5000名士兵凍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沒有一個人屈服并乞求憐憫。他們說:“讓人類永遠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們選擇了全人類的希望,而不是他們自己的。死刑執行一小時后,氦閃爆發,太陽開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的選擇拯救了人類。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選擇希望的例子,比如“豬很強壯”。如果它沒有選擇希望,如果它在廢墟中堅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呢?還有最美麗的老師張麗麗,她為——個孩子的未來選擇了更高的希望。她繼續努力,把三個學生從疾病中解救出來,給了他們生命和健康。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最真誠的情感,但它能帶領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
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選擇希望嗎?
我想是的。當生活、學習和工作不令人滿意時,我們應該選擇希望并堅持下去。每當我穿過峽谷,沿著崎嶇的小路行走時,一片綠蔭出現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如果你選擇希望,希望也會選擇你,給你帶來光明的未來。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希望比鉆石更珍貴!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七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劉慈欣,他有“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稱號,他寫的最有名的書是“三體”,《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說,這些小說都介紹了“地球末日”發生的故事。
劉慈欣這本《流浪地球》還被拍成了電影,春節的時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是部讓我目不轉睛看完的電影,但是電影與書比較起來,還是書里講的故事比較完整。
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在他四歲的時候去參加了“拯救地球計劃“,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幫助地球離開太陽系,而這時候他的媽媽缺生病死了,劉啟跟著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計劃”是要用2500年時間幫地球逃出太陽系。17年過去了,雖然“拯救地球計劃”還沒有成功,地球還沒毀滅,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煩,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讓地球自生自滅呢?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地球上的人類“選擇了“希望”,劉啟他們決定竭盡全力來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與人類,他們想到一個辦法,用地球上的氧氣去點燃木星上99%的氫氣,因為這兩種氣體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會形成轟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氣浪把地球彈離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與千千萬萬人一起犧牲了,地球繼續著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劉培強叔叔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書里的韓朵朵一樣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選擇了希望,雖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實現它。
今天我們更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夠變為現實。
《流浪地球》讀后感450字篇八
希望,比鉆石還珍貴
地球上荒無人煙,寸草不生。天上刮著大風,下著大雪,天寒地凍,人們寸步難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涼的世界里,沒有一個讓你遮風擋雨的地方………
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場景。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獲獎科幻小說,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太陽內部能量耗盡,即將巨大化并會吞噬整個地球。由于太陽已沒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類只能移居地下城。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聯合國召開會議,會議中決定制造一萬臺超級發動機,以驅使地球脫離軌道離開太陽系。但是,遠離過程中,地球即將撞擊木星,逃脫只有最后一線希望。許多無所畏懼的人們在完成任務中壯烈犧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他們不相信地球還有存活的希望。他們只想和木星作文同歸于盡。可是,中國救援隊不這么認為。他們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過噴火,點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們成功的幾率很小,但是他們還是不放棄希望。就如電影中所說:“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們的努力下,地球遠離了木星,人類得以存活下來。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困難和絕望,放棄希望。比如,一名運動員離終點還差幾步,他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或許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體力問題放棄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們不管學習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廢,要抓住機會,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只有這樣,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來吧!讓我們行動起來,抓住每一個機會,珍惜每一線希望。因為,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鉆石還要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