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塘荷韻 讀后感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清塘荷韻 讀后感篇一
季先生的話語,又一次敲響在耳邊了。“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
“我無法明白,荷花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一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構成眼前這個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一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必須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這幾天長沙的天氣忽地變冷。今日,我一面清理著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著,我得寫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這次國慶,從雙峰到長沙的高速公路,有個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國藩故居,這兩個地名,緊挨在一齊。
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心中無一絲一毫的雜念。耳邊僅有“嗚嗚嗚”的摩托車聲,再也聽不到蓮瓣掉入水中的聲音了,再也無法感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的意境了,再也無法領略荷葉驚人擴張荷花含苞怒放的樂趣了,再也無法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此刻是什么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沒去看過那里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見,我的大中華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著一大捧我心愛的荷花。
季先生,你見著了我的荷花嗎?
清塘荷韻 讀后感篇二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贊嘆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癡迷于美中,戴著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著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后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后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著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后兩年過后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游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于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著,《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范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贊美,寫作中采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只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于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艷耀目”,“凌駕于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后,我要說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心情郁悶。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滿塘荷花,并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這里便不消細說。
清塘荷韻 讀后感篇三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閑暇之余,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后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后,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于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于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為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但是后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為一名熱愛生活,向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著有一天,奇跡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么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于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布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跡!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著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著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仿佛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里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布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為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