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一
無意間看到《心細如發》的文章。文中,比爾·蓋次的心思細膩真讓我大開眼界。
比爾·蓋次邀請一位朋友去參加他的宴會,一向豪爽的朋友這次盡管答應了他的邀請,但態度跟以往大不一樣,顯得異常勉強。心細的比爾決定讓他的手下去探個究竟。原來,朋友是個心疼妻子的人,他的妻子蘇珊因心血管疾病臥床不起,需要人照顧。比爾為朋友排除一切困難答應他的邀請而感動,決定為朋友做些事情。
宴會那天,朋友們都來了,將要開宴之際,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女子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推輪椅的人就是比爾。比爾興奮地為大家介紹:“這位是我今天的特邀佳賓,她叫蘇珊。”朋友正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呢,這可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他熱淚盈眶,感嘆:“比爾真心細如發啊!”從此,他們成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比爾成為世界首富,跟他有注意生活細節的良好習慣是分不開的。
做個心思細膩的人,關注生活的每個細節,也應該成為我的良好習慣。
下午,季梓涵媽媽跟我說:“最近,孩子的課外閱讀情況良好,能把看課外書看作一件喜歡的事情來做。預習復習情況還不太好。不過,有一回,在‘富蘭克林成功表’上,夏老師寫了‘表揚’兩個字,那天晚上,她作業做得特別認真。......”
咳!這孩子,生活在老師的表揚里啦!
記得那天她媽媽在“富蘭克林成功表”上寫著:“媽媽不在家,能自覺做好功課,看課外書。”那么自覺,我當然情不自禁“表揚”一下啦!沒想到,這并非刻意的舉動,給了孩子莫大的欣慰,莫大的鼓舞!
看來,孩子是很在意老師的一舉一動的,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才是:
“無限放大孩子的優點,無限縮小孩子的缺點。”孩子有了優點,及時表揚。讓孩子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給他以學習的動力!
孩子存在某些不足,或學習遇到某些困難,老師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覺到,并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無私的幫助,成為孩子堅強有力的后盾,使孩子不再迷茫,不再徘徊!
自然,事情做起來總比說起來復雜。有攀登高峰的勇氣不一定有攀沿絕壁的行動,有滋潤萬物的柔情不一定有普降甘霖的能力!但是,我想: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心思細膩,只要堅持不懈,相信總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一天。林清玄說:“連石都可以撞出火來,還有什么可畏懼的?”
做什么事情都要認真細心,才能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問題,才能把事情做到更好。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二
半個世紀以前,在這個地區,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都住在一個單元里。婚姻基本上不會改變。從小到大,他可能一直住在一個大院子里。人們擔心的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性和選擇太小。
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這是一個混亂昌盛的時代。
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我們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變得更強大。當我們知道如何選擇,那些煩惱就會消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有識之士不糊涂”。
什么是“勇者無畏”?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當你足夠勇敢、足夠開放的時候,你就有了前進的力量,自然你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正的紳士已經獲得了內在的仁慈、知識和勇氣,從而減少了憂慮、困惑和恐懼。
孔子說我不能做這三件事。子貢說:“孔子是自學成才的。”你不是在說你自己。
你看,孔子告訴我們,生活的標準不是去責備外面的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責備”內心。
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越嚴格,他就會對別人越好。今天,我們總是說,一個人應該是善良的,善良不是口袋,但他能夠容忍和同情別人的許多錯誤,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因此,只有真正的紳士才能做到“不抱怨上帝,沒有特別的人”,既不抱怨上帝沒有給我機會,也不抱怨世界上沒有人認識我。
心中沒有“煩惱”、“困惑”、“恐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批評,從而提高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掌握幸福的能力。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是自己的,而今天的學者是人。”(《論語》)古代人們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代人學習是為了炫耀和取悅他人。
真正尊重學習的人,是為了建設人類的靈魂而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從社會中學習,從小學到老年,無非是學習一種掌握幸福的能力。
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有教養、忠誠的公民,然后安定下來,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樣一種自我角色的確立和提升。
什么是“為人民學習”?
它是把所學到的知識作為工具,作為技能,為自己謀福利而尋求事業。
孔子曾直截了當地對他的學生子夏說:“女人是君子,是儒學,但她們不是小儒學。”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總是想著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三
讀了《安徒生童話》,我不禁贊嘆:“好書!”
童話是幻想,它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民間傳說。它立足于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得基礎上又充滿對人類美好人性得向往。這些作品以異乎尋常得藝術魅力震撼了世界文壇,揭開了世界文學史上童話創作得新篇章。
給我印象最深得是《海得女兒》,它是《安徒生童話》寶庫中得珠璣,是最膾炙人口得名篇之一。文章中得勢不可擋得精彩片段,令人難以忘懷,使人回味無窮。
《安徒生童話》也是一本很有意義得書。書中得上帝就是“愛”和“正義”得化身。事實上,這種“希望”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得。
安徒生在他得作品中所表現出得特有得氣質,天真可愛得激情和富于深思得哲學脾性,真讓人嘆為觀止。書中得天堂是那么“美”,是每個人都向往得地方。《安徒生童話》猶如一朵鮮花綻放在每個人得心里,它是那么美,那么艷。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四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世界,而每一個不平凡的人背后都是平凡的經歷。不平凡的人是因為平凡的堅持而變成了偉大,而偉大的人都源自平凡。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對《平凡的世界》也有著自己的解讀。路遙筆下描繪的是我不熟悉而且也無法想象的和經歷的動蕩年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勤勞質樸的莊稼人經歷了文革的沖擊,食物短缺、經濟不景氣等等我無法想象的困難。這些平凡的經歷堆砌成一個個深入人心的故事,一個個不甘平凡而努力奮斗創造人生價值的年輕人。他們只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使頭破血流也仍不放棄。
他們經歷了感情的破滅,親友的生離死別,這些經歷磨礪了他們這群人的心智,在紛亂的世界中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孟子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和路遙所傳遞的思想是一樣的,我們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都應該有一顆不甘平凡的心,我特別喜歡我的偶像喬布斯的一句話“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是喬布斯自傳的標題,也是整個文章的核心內容。所有不平凡的人都是從平凡的事開始獨善其身,以至于最后才能兼濟天下。
反觀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正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數據、共享、開放、合作共贏是時代的主題,我們有著更大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空間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相比于書中的世界,我們真的幸運了太多。不論我們身處何處,都有機會讓自己的人生閃閃發光。
慶幸自己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所有人眾志成城充滿斗志,都懷揣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不僅是時代的夢,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詩人陸游留給世人的千古詩篇,也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具備的愛國情懷。
我們所工作的崗位很平凡,但卻肩負著全省乃至國家的運輸重任,所以我們理應為之自豪。我們要有“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的氣概,去面對我們剛剛開始的職業生涯,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這世界的點點滴滴。
人生在世就應該如夏花般絢麗多彩,永遠向遠方奔跑!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五
予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夏日的午后,陽光像一只頑皮而可愛的小貓咪,在窗臺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腳印。燥熱的天氣連吹來的一小陣風都是熱的。
太陽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變成了一個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變成火的王國。鳴蟬也躲在樹葉后,躁動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發出一陣陣哀鳴,聽得人心煩意亂。唉,這該死的天氣!打開身旁的小風扇,期盼得到一片清涼。然而她卻像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如火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關掉風扇,漫不經心的翻開語文書的首頁,映入我眼簾的是開學時心血來潮寫的諾言:努力學習!現在想起來,我實現這個諾言了嗎?苦笑。翻開第二頁,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為《清風荷影》。心頓時平靜下來,燥熱感也不見了。看著這幅彩頁:淡白的荷花體現出她的樸素與美麗,淺綠的荷葉映襯這潔白的花朵,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翻開課本《愛蓮說》,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荷塘中,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水潤的荷葉,走在荷塘邊,便會被滿池田田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莖和風姿綽約的荷花所吸引。不經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望著滿池的荷花,不經感慨萬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漣而不妖;像一位聲名遠播的名人,香遠益清;又像一位潔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凈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潔,讓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與那些嬌艷的花兒比起來,顯得更加樸素與美麗,你用你的高潔征服了所有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卻能“進墨而不黑”,世上還有什么花能做到這一點呢?現今世上,有許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最終變得一無是處,還為國家,為集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他們應該像荷花學習!荷花還有一種君子情懷,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氣節。現今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做一些違背人性道德的骯臟齷齪的事,讓人們對之恨之入骨,而他們卻能理所當然的,他們應該深刻反省!荷花,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隨波逐流;不因為環境順利,而張揚炫耀;他通達公正,沒用歪的斜的:她越遠越香,有一種稟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純潔!合上語文書再次看到首頁上的那句話。對!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質;我也應該向他學習!荷花,是你讓我得到清涼,學會努力!你所散發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我愛你,荷花!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六
《狼圖騰》中作者開門見山地將遷移于草原的馬背上民族當作心中的狼群,而將固守田地男耕女織的中原人比作羔羊,此番比較,強弱一目了然。對此觀點我不敢茍同,追撫往昔,最早的人類無一不是誕生于河流沖刷形成的下游平原,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兩河文明,古埃及的尼羅河下游文明。搜索文明起源地就沒有萌發于一望無際的中非大草原或者蒙古大草原。而古中國人在黃河下游開創了黃河流域文明演變出的農耕文明一直主宰著中國的不斷發展。
談書中認為由于游牧文化不斷地對中原形成威脅入侵過程中完成了游牧民族對漢文化的輸血再造,從而才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溯千年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偏安西北之隅秦國一舉滅六國完成天下一統的偉業,靠的是無堅不摧的軍隊,很多戰士都是異于中原人的高大威猛,這些就是部分內遷牧民的后代,他們信奉的是月亮與狼,所以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建國伊始便決心切底消滅以儒家為代表的農耕文化,于是他“焚書坑儒“,然而在建立國家制度的時候他又無一不沿用自農耕社會產生的天文地理科技,既消滅農耕文化但是又在國家運行之中時刻體現出儒家文化的特點,這一復雜矛盾的治國方針不免二十一年就被推翻。這可以說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首次交鋒。各有勝負。再者就是自漢代以來就有中原王朝公主下嫁游牧民族首領,帶給游牧民族不僅僅是先進的生產技術,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與游牧民族的血緣聯系,而這是農耕文化最重視的關系。
姜戎在書中將農耕文化的缺點集中縮影為萬里長城,而草原民族此時由它的雄鷹——成吉思汗率領百萬鐵騎正是其達到鼎盛的光輝歲月,他們的騎兵跨過土耳其半島遠征歐羅巴大陸也未嘗敗績,可以當面對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大宋王朝他們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盡管最后趙家天下淪陷,但兩宋王朝所達到的文化頂峰是大元強大武力遠不能征服的。當一切以推翻某個王朝的戰爭結束之后,來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又開始沿襲儒家治國的那一套理論,他們推翻中原民族又被漢文化深深的影響,誠然游牧民族可以建立起讓世界為之折服的武裝力量,然而華夏民族卻不動聲色用本就屬于自己的思想牢牢統治著封建中國的一切。
當然并不能因此就武斷不同文化的優劣性。
因為當初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民族外遷到草原,之后經歷的三次人口遷移,平原人民和草原民族早就相互融合,相互學習。在各自民族的血液里必然有流淌著其他民族先進的思想文化,正是在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影響下,人類文明才得以延續。所以不論對于游牧文化還是農耕文明,我們都應懷著敬畏之心去品讀,品讀千年前的傳奇。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七
《復活》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奸了馬絲洛娃以后拋棄了她。后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馬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馬絲洛娃洗脫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么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現馬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馬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說整個故事時間發展并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馬絲洛娃撕脫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里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著天淵之別。小說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并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有錢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說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里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馬絲洛娃洗脫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蘊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脫罪名的期間終于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并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盡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護的。“我們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可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于這句話,對于信奉上帝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關系,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就連動物也能夠理解和去執行,為什么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因為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說人有罪惡,那么說我們都應該從善。時間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系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上了。
復活,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后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于善與惡的區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八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本人今天終于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于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了不少,已經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于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于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沖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為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于經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在對于相反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認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沖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沖突就來自于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沖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交互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爭以及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現這本身并非從其主體出發,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后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政權,其領袖毛澤東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擺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或許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于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么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么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宏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九
暑假里,我讀了《百萬英鎊》,它是由美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寫的。文中,作者用巧妙的手法揭示并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和黑暗的統治。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亞當是個一個貧窮而誠實的人,他偶然收到一對兄弟的信,信里面借給了他一百萬英鎊。原來這對兄弟打了一個賭,賭如果一個貧窮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萬英鎊,他會有怎樣的結果?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他不能把錢拿到銀行或者任何地方去使用,如若使用,他就會被當場逮捕。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于是他們兄弟倆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了亨利,并出國呆了三十天。沒想到,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位暴發戶,竟拼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并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就這樣,他不但美好的度過了三十天,還打賭成功,開始了快樂的生活。
有這么一個小片段,亨利拿到了一百萬英鎊的鈔票,去服裝店買衣服。當剛來到這個服裝店的時候,服裝店員見他衣衫襤褸便對他置之不理,帶他到被顧客拒絕了的衣服里,給他找來了一套最別扭的。但他拿出了一百萬鈔票時,店員態度簡直是360度大轉變,笑容布滿了整張臉。接著開始阿諛奉承。這足以表示金錢在一些勢力小人面前是有魔力的。
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不是什么都能換來的。霍桑寫過一片童話,叫《點金術》,故事中,國王非常看重金錢,他學會了點金術,直到他把女兒變成了金塑像,他才明白親情與友情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他終于洗凈了點金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我們向蓮花一樣,做個清廉的人。要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高中讀書筆記篇段落篇十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創建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無價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黃金時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
不一樣的時代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這冊雜文集就具有這樣的魔力。它用淳樸,清新的語言描寫出了魯迅童年是種種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魯迅寫出了他對《山海經》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徹夜難眠。而長媽則是為了完成魯迅日夜渴求的愿望,讓魯迅得到知識的果糧,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種樸實而真摯的愛著實令我大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