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一
《天凈沙 秋思》教學反思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們語文組集體教研活動時間,本周我非常榮幸地接到了講一節公開課的通知。我準備嘗試我沒有講過的公開課的課型——詩歌,于是,征得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同意,《古代詩歌四首》被初步確定。
但是,四首詩一節課下來,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說剛剛開始上七年級的學生,自然不會讀詩的方法,無法融會貫通。于是,我們又商定,壓縮內容,擇其要來講,于是乎大致確定為《天凈沙秋思》。力求讓學生能夠在此課上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會貫通,感受到朗讀和體會是讀詩的要著。
“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而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很顯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斷腸”之痛可以隨處看到。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二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那么要上好一堂好課,老師就要在不斷地反思中吸取教訓,收獲經驗。我參評的課題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十五課《古詩四首》,我認為這一堂課的閃光點照亮了每一個學生渴求知識的心靈。
1、詩歌是一種抽象的文體,而我面對的卻是初一新生,讓他們去理解詩人那復雜、抽象、難懂的情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必須要尋找一個簡單的切入點。我在設計教案時,首先想到的是怎樣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于是我先選擇其中兩首類似的詩歌:王灣《次北固山下》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兩首詩都是思鄉的典范之作。由于學生在校住宿,很容易想家,因此,導入環節上先欣賞孟郊的《游子吟》,哀傷的音樂配上溫馨的畫面,自然把學生帶入一個思念母親,想念家的氛圍中。
2、三維目標的設定。我將學習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也是一種分層目標的制定。由簡入難,第一步抓關鍵詞,在朗讀中品味詩歌語言的豐富性;第二步抓住季節景物的特點,由于第三單元的文章與季節有關系,所以在讀中還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第三步讓學生理解這些景物飽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熱愛大自然和熱愛家鄉;第四步領悟本節課的難點——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每一步都考慮了學生的感知能力,步步為營。
這節課的主題是“鄉愁”,應采取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思鄉”情結中,所以在課件的制作上我要下一番功夫。背景音樂的選擇、畫面和朗誦視頻的挑剔,均要切合主題。以憂傷的二胡為主旋律,伴有行云流水般的古箏。
學習古詩,朗讀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甚至應是一個花大力氣的環節。理解文章內涵必須要建立在文本的閱讀上。但如何讀才能增強學生的領悟力和感知力?我主要是采取“生生讀——生生評,小組讀——師生共評”的模式。要求是個別學生讀完后先自己評價,再由其他同學評價,增強他們閱讀興趣,老師給予中肯的評判,接著展示小組合力,共同朗讀,再師生共評價。在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下,學生的熱情反而激發了老師的閱讀興趣,我飽含深情的朗讀迎來了學生們熱情的掌聲,最后選出優生小組,并給予適當獎勵。
詩歌講究意象,但是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意象”這個詞太深奧了。如何破解這個謎呢?我采取“求同存異”的辦法。相同點較易找到,關鍵在于尋找不同點,先抓住兩首詩中景物的特點,從色彩、感情基調去體會,逐漸發現兩者的最大不同是思鄉的程度不一樣,一個是熱愛大自然進而想到家;另一個是完全思念家鄉。一個淡淡一縷,一個濃濃憂傷。再加上仿寫例句,更增加了學生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喜愛,最終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鏈接”這個板塊中,本來說完“作者及寫作背景”之后接著切換“律詩和散曲”這一幅幻燈片,可是在授課過程中由于緊張落下第二條,我迅速平復自己不安的心情,決定把它放到學生第一次讀詩之后,揭示兩首詩在體裁上的不同,卻正好水到渠成,由我讓學生了解變成學生自己想要理解,真可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一堂課下來,學生們的積極性高漲,參與性強,基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學生們的聽的認真,記得也認真,教學目標就在快樂的環境下輕松解決了,課堂效率普遍提高。
再次回顧我的課堂也有不足之處,我認真總結,反復考慮:
第三、在切換幻燈片時,應強調學生記筆記的速度和方法,篩選重點,剔除繁雜;
第四、我為學生搜集的兩首課外詩歌,若能在課堂上讀一讀會更好,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理解,增強他們對這兩首詩的情感把握。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三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2)、(13)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為初一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大量時間討論頸聯內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讀中體會鄉愁。誠然,頸聯作為備受稱贊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為初一新生,要他們理解過于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了解到初一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凈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
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的意象后,逐個分析體會鄉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于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講到感情,最后歸結為鄉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課后,在陸老師、沈老師、葉老師的指點下,我總結了五個方面:
1、容上,“意象”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也可不講,否則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了鄉愁,然后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出來的鄉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做法,應通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集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而且較亂。
總得來說,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四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學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鑒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于,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為引入,特別引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有一個思維的遞變過程的,再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提出概念,學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這點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個截面的剖析。
進行意象分析只能舉一反三,所以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詩歌意象來進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們具有什么樣的文化意蘊,怎樣成為詩歌意象的。學生在這兩組的意象分析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們預料的,這是教學的生成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須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五
為配合市縣教育教學工作,應學校要求,我們年輕人爭取每人錄課一節,上傳至“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平臺。面對這次機會與挑戰,許多人因為諸多原因選擇了放棄。而我也猶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上?放棄了是多么可惜,但堅持,是否又能如己所愿駕馭好整節課?說實話,對于我,錄課,是平生第一次,我真的沒底!所以心里一直糾結著。
如果不是學校大會小會三令五聲地提,妹妹隔三差五地催促,我此時可能也與其他許多人一樣,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放棄了。所以我很慶幸有學校的堅持和親人的適時提醒,深深地感謝他們,當然,同時也得感謝市縣局給我們提供這次難得的機會!
既然決定上了,就不可以再退縮!所以只得積極地籌備教案、課件,練習等,說起來容易的事,可真正做了,才知道每次總會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之所以選擇元曲,是因為它簡短,相對來說好記憶,學生接觸的也少,學起來感覺新鮮。可其實準備起來,一點都不省事。自己覺得可以的教案,拿到老教師那一審核,總會有諸多不妥之處,這也就是所謂的“姜還是老的辣”吧,他們走過的橋比我們看過的路都多,我們是不得不折服的,所以每次我就很自覺地再去琢磨了。即使這次的設計也未必十分好,但他們總是不好太打擊我們的,只要環節齊全,目標達成,時間靠譜就好了,他們是不好再多說什么的,所以教案就這么誕生了!
本來我是想在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時候就讓學生做同步練習中1、2兩小題并及時對答案的,在讀后想請個別學生來展示一下,試唱這首小令的,但通過我的調查,他們無一敢臨場發揮的,總不能我來唱獨角戲,所以也取消了。合作探究意境(即畫面展示時),本想讓學生自由發揮,用說、寫、畫等方式來呈現都可以,但考慮寫與畫相對時間較長,所以也未提及。還有結尾處想加一個《常回家看看》的歌曲的(要四五分鐘),可他們說估計時間來不了,最終實踐證明,他們說得是對的!所以練習我放到最后給他們寫了,而歌曲等就直接裁掉了。對于完美的設想來說,有時間保障才是更重要的!
對于課件,文字相對集中的是在分析梳理,合作探究(文意、意象、情感)板塊,這是本課的主體部分,有的題目我把所有能想到的答案都呈現給了學生,為的是讓他們對文意有更好的理解,為體會情感打基礎。根據課堂反應來說,多呈現些并未對他們的思緒造成干擾。相反有利于他們對本曲的學習了,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事。
練習的選擇,分為填空和選擇,共七小題,1—4為填空,5—7為選擇。我覺得題目的設置是由淺入深的,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適中的,所以大多應該在五六分鐘能完成。不足是,未能在課堂上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完成,如果前面的環節時間能再更緊湊點,當堂講解那就更好了。
對于課堂教學的把握,我本人覺得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無論是個人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邏輯性,時間的分配,重難點的點撥呈現程度,還是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我想通過這次深刻的反思,之后會有很大長進的。
這節課,無論好壞,絕大多數學生還是積極配合的,這一點我很欣慰,即使有個別學生不時地明顯地不在狀態。但我是不能抹煞其他孩子的辛勤付出的,這在課堂的各個環節都能體會得到。有的學生即使每次都舉手,哪怕我一次也沒提他起來回答問題,但他們還是能以大局為重,即使他們課后告訴我,好累!但他們課堂上卻多數時候仍是精神抖擻的,我覺得他們是多么值得表揚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這次實踐學習,我受益匪淺。我想,在今后的工作與教學中,我會以此為鑒,更加努力!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六
《天凈沙秋思》是多么的精練,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個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前四句沒提到過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沒有一個字不在抒發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天凈沙秋思》,課后我經過反思,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這節課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渲染這種濃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圖文結合的講解方法來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人流浪他鄉,心中孤寂悲傷的思鄉之情。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穿插在這種悲涼的曲調當中,將樂景與哀景融為一體,更反襯出他的思鄉愁緒。但是,我想這曲小令除了讓學生理解詩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更應該讓學生學會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二,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課應力求達到知識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在此同時,聽過好幾節語文課,有些教師只在于過多進行內容分析,而忽視了作者的情感抒發,“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因此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第三,我感到一堂課除了夯實教學重點,緊緊抓住教學情感外,更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學設計。這是個逐漸成熟的教學功夫,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敏感性,當看到課本的每一篇文章時,要很快地找到切入點。這節課我就以“秋思”為切入點。另外,在聽課時,我還發現了九年級的一位老師在講文言文時,從文題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點,而由文題的兩個字來統領全文,使整個教學設計緊湊而有序。
第四,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我采用“學生自己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第五,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要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系。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于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制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最后,在這節課上,我在今后教學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于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學生不敢舉手大膽發表言論,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大膽主動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內容上。還有沒有課外拓展知識,還需多拓展課外知識,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回歸現實生活,用心感悟課文知識。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七
1、導入簡潔明了,開門見山。
2、變換方式朗讀,引導學生沉浸在詩歌意境中,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記憶這首散曲作品。
3、對于列錦手法的探究,由引出概念到經典例子印證,再到作用分析,逐層深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4、學以致用,分析課文,學生學會識別賞析列錦手法。
5、學生能一課一得,學會識別列錦手法,并用以賞析詩歌。
1、自己教學語言的精煉、優美、完整性需繼續提高。
2、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得到了反復印證與強化,但范例及引導仍略顯單薄,可以再適當充實幾例。
3、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分享受到一定限制,互動性不夠強。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八
1、本節課我的教學重點是詩歌的朗讀和背誦,并從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運用了多媒體音頻和視頻來營造濃厚的學詩氛圍,同學們都能在我的引導下掌握了詩歌的朗讀技巧。
2、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對詩歌的整體感悟和詩歌意境的品味。在難點的解決中,我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去談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在我的引導和解說下,學生都能感受了詩歌那蒼涼凄清的藝術境界。
3、本節課的能力培養和拓展是寫作手法的學習和運用。
學生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后,課堂進行片段作文訓練,拓展學生的寫作能力。
4、在對作品字、詞、句的品析上,我做得不是很好。還應給寄予更多的學生以更充裕的時間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樣學生對作品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時,我的板書字體也不是很美觀,還得繼續加大力度不斷的進行苦練。
1、“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得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
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完成了我的教學重點。在這點上我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都能感受到了詩歌的朗讀氛圍,并能很好的把整首曲子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和背誦。
2、“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我的教育目標。在對作品字、詞、句的品析上,我就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核心。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貫穿教學大綱的一條紅線。
在課堂中,我主要是通過對意境的感受和作業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來暢談自己的感悟和心得體會。
意境的感受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此學生感覺比較吃力,花的時間多也一些。但是在我談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學生對詩歌的意境有更深的了解,都能從中感受作者內心深處的無限傷痛之情。完成了我的難點突破計劃。這點也是比較成功的。
能力的實踐上學生也能掌握得比較好。都能很快的用剛學到“借景抒情”的方法來感受課外讀物的分析和品味。
1、以學生為本,弘揚學生主題精神為主。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備課中只要是從“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去制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也就是說在備課的時候要明確自己本節課要引導學生掌握那些知識和技能;要指導學生采用怎樣的學習方法和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會有怎樣的體驗。
3、還要做到尊重差異、承認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備課。
作品內容的理解,主要是通過對詩歌的朗讀、背誦和品析來完成。
在理解和背誦的基礎上,才會對作品有所感悟,這樣才能更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流露。
在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之后,對作品的整體感悟也會得到鞏固和升華,這樣就能更好的感受整首詩歌的意境。在感受了到詩歌的意境之后,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已經在慢慢的從實踐中轉化成為技能。
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片段作文的拓展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篇九
小山上,一束束柔軟的殘光從那邊斜射過來,遠遠望去,仿佛一只翠玉盤掛在天邊,也許,再過一些時候,它也會不見了。
風無情地向我襲來,仿佛一根根的鞭子抽打著我。衣袖兒隨風舞動,落葉在空中盤旋,仿佛一只只枯葉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孤身一人在異國他鄉流浪,如今,只有瘦骨如柴的老馬陪伴著我。我有氣無力地牽著它踉踉蹌蹌地向前方走去。
綠樹村邊合,而如今,只剩下光禿禿枝椏,仿佛是飽經風霜老人的臉。一株枯藤爬得很高,大概是在眺望些什么吧!此刻,在外忙碌了一天的烏鴉也飛回了巢,飛回了它朝思暮想的家。我與老馬由得停下了腳步,仰起頭癡癡地著烏鴉歸巢。
一座狹窄的木橋出現在了眼前,小橋看上去晃晃悠悠的,踩上去還會發出吱吱的響聲,仿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遠處座落著幾乎人家,在夕陽中靜默著,屋頂上還冒出了裊裊的白煙,時而傳出嬉戲打鬧聲。也許,在家中,母親早已煮好了晚飯等著我回去而如今,有的只是空空的想念。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天色漸漸暗下來,應該為自己找個歸宿了。
望著彎彎曲曲的古道,無窮無盡的通向遠方,望不到盡頭,何時才能回到我的家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