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下識字教學反思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一
《識字6》是蘇教版第二冊上的一篇識字韻文,本課所學的詞語介紹了祖國大地不同地區頗具特色的風情。課文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第一組詞語表現的是塞北風光;第二組詞語表現江南春色;第三組詞語介紹海島夏景。第四組詞語表現的是高原景色。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展現了祖國大地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充滿著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憑借圖畫,誦讀“詞串”,不僅可以認識本課生字,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簡簡單單的幾個詞語,看上去容易教,只是這四十分鐘你該如何充實的上呢?需要緊湊,更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那么就有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就從優美的畫面入手,給孩子以美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識字說話感悟的目的。
上課伊始,我開門見山:“孩子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都到過哪些地方呢?”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我去過蘇州樂園。”,有的說:“我去過杭州西湖。”,有的說:“暑假里,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美麗的青島”……聽了學生的描述,我相機出示了地圖,激發興趣:這就是我們美麗的祖國,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到祖國各地去游玩,你們高興嗎?學生個個一臉神往,歡呼雀躍地說:“高興極了!”
本課是詞串韻文,由于生字比較少,朗讀起來比較輕松。但是為了讀出層次,在朗讀時我共安排了兩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明確的要求。第一次朗讀詞串,我提出了兩個要求:1.把詞語讀正確2.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四個地方?因為要求明確,所以同桌互讀時,學生便學會了怎樣正確評價同學的朗讀。
第二次朗讀,我安排在理解詞語時,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1.在朗讀時多看看課文旁邊的相關圖畫
2.在朗讀時多想象,把一個詞讀成一幅畫,把一串詞讀成一處景。在這次朗讀時,我提出了邊讀邊想象的要求,讓學生朗讀詞串時帶著感情。兩次朗讀兩次不同的要求,讀出了層次,讀出了感情,也讀出了對祖國的愛。
識字說話往往是并存的,在學習每一串詞語中,我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帶著孩子們去旅游,在我的描述中出現了美麗的江南水鄉:白色和粉紅的杏花,沐浴在綿綿春雨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小亭倒立水中央,小舟泛舟湖上,留下了歡聲笑語……孩子們不由地說:“水鄉好美麗!”“那你能用上書上的這些詞語介紹一下江南水鄉嗎?”“當然能!”孩子們自信的回答,接著小組交流,再請小組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這樣讀說欣賞相結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說話、想象、表達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上,孩子是真正的主角,是他們發揮自我的天地,作為教師要讓他們快樂地學習,接受新鮮的事物,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成功了!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二
《識字6》是蘇教版第二冊上的一篇識字韻文,本課所學的詞語介紹了祖國大地不同地區頗具特色的風情。課文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第一組詞語表現的是塞北風光;第二組詞語表現江南春色;第三組詞語介紹海島夏景。第四組詞語表現的是高原景色。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展現了祖國大地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充滿著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憑借圖畫,誦讀“詞串”,不僅可以認識本課生字,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簡簡單單的幾個詞語,看上去容易教,只是這四十分鐘你該如何充實的上呢?需要緊湊,更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那么就有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就從優美的畫面入手,給孩子以美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識字說話感悟的目的。
上課伊始,我開門見山:“孩子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都到過哪些地方呢?”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我去過蘇州樂園。”,有的說:“我去過杭州西湖。”,有的說:“暑假里,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美麗的青島”……聽了學生的描述,我相機出示了地圖,激發興趣:這就是我們美麗的祖國,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到祖國各地去游玩,你們高興嗎?學生個個一臉神往,歡呼雀躍地說:“高興極了!”
本課是詞串韻文,由于生字比較少,朗讀起來比較輕松。但是為了讀出層次,在朗讀時我共安排了兩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明確的要求。第一次朗讀詞串,我提出了兩個要求:1.把詞語讀正確2.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四個地方?因為要求明確,所以同桌互讀時,學生便學會了怎樣正確評價同學的朗讀。
第二次朗讀,我安排在理解詞語時,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1.在朗讀時多看看課文旁邊的相關圖畫
2.在朗讀時多想象,把一個詞讀成一幅畫,把一串詞讀成一處景。在這次朗讀時,我提出了邊讀邊想象的要求,讓學生朗讀詞串時帶著感情。兩次朗讀兩次不同的要求,讀出了層次,讀出了感情,也讀出了對祖國的愛。
識字說話往往是并存的,在學習每一串詞語中,我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帶著孩子們去旅游,在我的描述中出現了美麗的江南水鄉:白色和粉紅的杏花,沐浴在綿綿春雨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小亭倒立水中央,小舟泛舟湖上,留下了歡聲笑語……孩子們不由地說:“水鄉好美麗!”“那你能用上書上的這些詞語介紹一下江南水鄉嗎?”“當然能!”孩子們自信的回答,接著小組交流,再請小組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這樣讀說欣賞相結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說話、想象、表達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上,孩子是真正的主角,是他們發揮自我的天地,作為教師要讓他們快樂地學習,接受新鮮的事物,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成功了!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三
為了讓低學段的孩子更好的掌握生字,我們有許多的識字方法,如:猜字謎、加一加、減一減等等。根據生字的字形、字意特點,將識字方法分類,使得課堂活潑有趣,并且孩子學的也扎實。其中有一種識字方法——生活識字法,是一個看似毫無章法,卻又十分實用的識字方法。
《標準》強調:“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的出現就來源于生活,而今的識字教學更要來源與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體現。
下圖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展示臺》部分,通過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勾起孩子對于識字的興趣,在課堂上看得出,這些食品包裝上的字孩子們都認識,并且學的十分感興趣。因此我想,有時候埋頭研究字源自理,思考怎么告訴孩子一些對于他們來說比較復雜的知識,倒不如一句:“這個字我們每天都能看見,早就和它是熟悉的好朋友啦!”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的機會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在更廣闊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識字教學生活化的思考。
為了拓展學生識字的舞臺,我們不一定要一味地讓學生去回顧自己生活中所認識的字,我們還可以通過生活情境再創造,讓孩子置身于教師設置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在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執教識字課文《菜園里》,上課時把課文中提到的九種蔬菜帶進課堂并配合出示相應的字卡,設置情境:教室就是一個豐收的菜園。教師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蔬菜,再讀一讀旁邊的小卡片,接下來把帶有蔬菜名字的卡片打亂順序,讓孩子找出蔬菜對應的生字卡片,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于生字的印象。我認為這樣設置生活情境的教學十分有效,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都是識字的機會。
漢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需要我們以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的視角,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四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對識字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所以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識字量大,幾乎每一課都編排了十幾個生字。識字編排很有特點,往往是一篇小韻文中包含十幾個生字。就拿《日月明》一課來說吧,13個生字和一篇提示會意字構字特點的小韻文,既要使學生把韻文讀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認字,可以說并非易事。為了設計好這節課,我一面反復閱讀教材,領會其特點,設計了以“明、鮮”兩字引路,學生主動學習其它會意字的大思路;一面又翻看了《漢字的演變》一書和《古代漢語詞典》。通過學習、查閱,我把握住了會意字的特點,將較難理解的“眾”、“森”等字制作成了課件。一切準備就緒,望著大塊的學生主動學習設計,我真是不知道課堂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第二天,我帶著滿腦子的疑慮走進了課堂。當我以課件出示“日”“月”的圖畫,而后出現“明”時,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他們有的說“明”是由“日”和“月”組成的;有的說“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緊接著我出示了“鮮”字,問他們“看到它,你又發現了什么?”時,學生們有的說:“魚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鮮’應表示更好吃了。”有的還說:“魚肉、羊肉都很有營養,‘鮮’就代表好吃,還很有營養。”他們的主動與活躍漸漸驅散了我心中的疑慮,帶給我驚喜。學生主動學習其它會意字時,主動學習意識強烈,敢想,敢說,尤其問題意識濃厚,如有的學生說:“男人力氣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里干活。”平時最調皮的宮翔宇問:“老師,滅火要用水,為什么上邊不是‘水’字呀?”他這一問,我還真是沒想到,我誠懇地夸獎他:“你可真善于觀察、思考,這個問題老師還真沒查到呢?”還沒等我說完,李小西則高高地舉起了手,在我的示意下,他站起來說:“我知道!‘一’表示一個大蓋子,蓋到火上,火就能滅。”他們精妙的想像,精彩的回答,大膽地發問著實又給了我一個驚喜。一節課在極為融洽、民主,學生熱情高漲的氛圍中愉快地進行著,使教者與學者都身心愉悅。
激動之余,不由得提起筆將興奮記下:首先,作為一名面對新課程挑戰的教師要學會去向書本學習,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尋找解決的辦法后,再回到課堂。一個四肢不勤,頭腦懶惰的教師是永遠走不進新課程的。同時使我深深感覺到自身的知識儲備太少,還這么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自己要多讀書,多積累。因為課改下的課堂很難預料會出現什么樣的突發情況,一旦需要,才不至于臨時抱佛腳,也只有“厚積”才會“薄發”。
其次,使我更加認識到:老師立足于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指導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后再丟開老師這根“拐杖”,自己獨立前行。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作為教師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問,去說,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興趣。
第三,作為今天的教師應該擺脫掉“弟子不能賢于師”的說法,以及好為人師的指導。在教學中要保持一種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索的心態,嘗試著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
第四,教師也要學會傾聽,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發言。只有這樣才能對他們做出正確的評價,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稚嫩的心。這節課上宮翔宇說:“老師,‘眾’上邊的一個人是領頭的,下邊的兩個人是跟在他后頭的。”因為著急快點進行教學,我就沒有聽清,錯誤地指導道:“你說的是‘種地’的‘種’,不是這個‘群眾’的‘眾’,應該這樣寫。”隨即板書了一個“種地”的種。孩子悻悻地坐下了,一臉的不高興。課下,是其他同學告訴我,我才知道的。于是我向宮翔宇真誠地道了歉,才得以沒有傷害到孩子,否則我的一句錯誤評價將對這個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呀!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五
識字6這篇韻文主要介紹了祖國大地不同地區頗具特色的風情。課文主要分為四組。分別介紹了塞北的風光,江南的春色,高原的景色和海島的夏景。這些詞串組成的韻文,內涵豐富,字里行間充滿著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和孩子聊聊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孩子們的興趣都很濃,接著我通過直觀的畫面和語言為孩子們創設了旅游情境,帶他們進行了一次特別之旅。在游玩中領略祖國各地的風光,拓展了了他們的知識面,也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經過其他老師的`評課和自己的深刻反思后發現了許多問題,先將本堂課的不足之處羅列出來,以便吸取教訓和及時改進。
第一,識字教學經驗尚淺,對于本課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刻和全面,未能充分解讀韻文識字的內涵。
第二,教學設計有不妥之處,例如開始時的識字環節應該放在學習韻文之后,或者放在下一課時也可以。
第三,創設情境是為了更好的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和體會韻文的意境美,然而我在教學中忽略了這一點,未能引導學生回到韻文體會詞串中飽含的美和意義。
第四,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充分體現,孩子的個性未能充分展示出來。例如旅游路線是我按照書上詞串依次安排出來的,這是我的想法,其實完全可以由學生來定先去哪兒再去哪兒。另外,還有許多教學細節也是需要我去注意和琢磨的。
對于學生,有時我們要學會放手。教會他們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到他們的學習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精準的解讀“三維”目標,切實的貫徹“三維”目標,真正的實現“三維”目標,充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需要我們老師長期的不懈努力和潛心鉆研。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快快整理,慢慢揣摩,漸漸長進!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六
識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相比傳統教學,統編教材在識字方面,無論是內容編排,還是教學策略,都有所調整。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表,提出了識字要講究先后序列的問題,不是盲目地認為越多越快、越難越好。昨晚7:30-9:00,中國教師報“課改中國行新解新教材”第十三場在線直播,特級教師史春妍帶來《統編教材識字板塊編寫特色及教學建議》!史老師從當前識字教學的誤區及問題診斷、統編教材各年段識字板塊的編排特點及教學目標、“雙線”并進科學識字策略展開講解。
根據漢字的特點、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二十多年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研究和經驗,史老師提出了“雙線”并進的識字高效路徑。講座中,她重點解讀“雙線”并進策略如何教會科學識字。
眾所周知,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我們一年級全體老師都把識字當成頭等大事來抓。到底什么樣的識字教學效果最好?確實在這個摸索階段我們也走進了一些識字教學的誤區。聽了史老師的課,我也反思了自己初次任教一年級時的識字教學。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把教學方式改變為先出示有生字的詞語、詞組,帶領學生認讀,然后讓學生自己圈出生字,再練讀,最后我用“做動作猜字”來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例如:我做開門的動作,學生馬上猜出“開”;我做打傘的動作,學生猜傘;我做穿衣的動作,學生猜穿;我做縮身子的動作,學生馬上猜出是“冷”字。我做得有意思,學生猜得也開心。我想,這樣的識字方法可能還不錯吧。可結果也不是特別理想。中下生也沒有全部掌握本課的十個生字。哎,又一次識字教學的尷尬!應該來說,集中識字省時高效,但是我卻顯得步履維艱,多次遭遇識字教學的尷尬。看來,我還得多學習,多嘗試,多摸索。
在今后的識字教學中我將學習史老師的“雙線”識字。即:1.探究識字的邏輯線,將漢字的構字思維和兒童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引導兒童關注漢字構形構意的規律和聯想線索,科學、有趣的分析漢字,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2.探尋識字的情感線,引導兒童發現漢字形義之中的文化內涵,識記字形,了解字意。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七
新課標中指出,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但對于一個只有六七周歲的二年級孩子來說,每天面對巨大的識字任務,實在稱不上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作為新教材的試驗者就要想方設法地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努力提出一些花樣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也做了一些嘗試。
低 年級識字特點是多認少寫,那么我們就要充分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用游戲的方法使學生在玩中識字,使學生整個識字過程中都 處于興奮狀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使孩子們產生識字愿望,主動去識字呢?在不停變換方法的過程中我又嘗試了小組識字、等級獎勵的方法。課堂上在 學生找出生字、詞后,讓他們小組互助自學,獎勵前3組,對有進步的同學又給予特殊獎勵。這一方法一出爐,立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們為了不給小組扯后腿,在學課文以前竟能積極主動地在家里先把字讀會,在課堂上給同組的其他同學當老師,而且課堂上的氣氛活躍,孩子們為了爭前3名, 互助氣氛很濃,根本不用老師想辦法調控。于是我又對那些平時識字缺乏主動性,而現在也能當小老師的孩子大加褒獎,給他們一句真誠的贊許,一個夸張的擁抱, 一個有力的握手,一個欣賞的微笑,都能使他們異常的激動,使看到的小朋友羨慕不已。此時老師是真誠的,學生是激動的。這種真誠使師生之間的關系那么融洽, 學生不再拘束,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激勵中得以延續。
其實我們教學中國漢字,要站在文化的平臺上,將文化融入漢字,使孩子們能感受到中國漢字所蘊涵的美。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告訴孩子們漢字的演變、來歷,以及與漢字有關的小故事,使這些漢字在孩子們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動、鮮活起來,變成一幅幅圖畫、一個個故事。 而且,我在教學中還倡導學生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做到隨文識字,學以致用。我又鼓勵孩子們去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利用閱讀來鞏固所學生字。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八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有趣的學習方式,枯燥的教學方法往往使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平時,我通過自己的教學、聽其他的老師的課,以及參看別人優秀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找到了幾種學生樂于接受的識字方法。
低年級孩子由于年齡小,喜歡有趣、生動的學習氛圍,所以在教學生字時,我會編一些兒歌讓學生更好的記住這些字,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記住了“喝”和“渴”,也很好的區分了兩個形聲字。
這類方法在教學中會經常用到,如“柏”是由“木”和“白”組成,“蘿”去掉“草字頭”再加上“竹字頭”就變成“籮”,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說說怎么記住這個字,學生自然而然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記住這個字。
教材編寫就是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來記住這類字,如“木字旁“的字和樹木有關,“禾字旁”的字和莊稼有關,“竹字頭”的字和竹子有關,“草字頭”的字和草本植物有關。這樣的識字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語文教學不單單是在課堂上,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我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路牌、文明標語,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不僅自己認識這些字,還能帶動身邊的同學擴充識字量,學生也非常樂于參與這樣的活動,積極性也非常高。
一下識字教學反思篇九
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11單元中的“識字交流會”就是對前三冊識字方法的總括。這總結了識字的步驟和方法,解決了獨立識字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獨立識字應該“做什么”呢?以前我們提“四會”——會認、會寫、會講、會用。現在我們提的是“認、想、寫、用”,四方面的次序也根據實際識字過程重新排列。在本課的語文活動教學中,學生大部分能做到融會貫通,獨立識字。
學生學過多種識字方法,并且是按照它們的難易程度學的,與人們實際上認字的心理過程不大一致,而且比較繁雜,教材簡化為“猜一猜、問一問、查一查”。“猜一猜”包括看圖猜、看上下文猜、看聲旁猜(讀半邊);“問一問”包括問周圍的人(看拼音實質上也是“問”),請別人讀。“查一查”指文君閣。這三件事體現了認字的“過程”:“猜”最簡便,先做;“問”也方便,但是受條件限制;“查”最可靠,而且可以認那些自己完全生疏的字,但是慢。
在教學中,學生記住了“猜一猜、問一問、查一查”這三個要點和順序,并指導行為,較好地解決了《一個字》的閱讀中所遇到的生字障礙。
也許看到“組、拆”,大家會覺得奇怪,這不矛盾嗎?其實不然,它們并不矛盾。“組一組”即分析這個字是怎么組成的,是要弄清字的結構;“拆一拆”有二:一是分析這個字有能否表示字音的部分嗎,是要弄明白字形與字音的關系;二是分析這個字有能否表示字義的部分嗎,是要弄明白字形與字義的關系。綜合起來,“拆一拆”就是要弄明白字形是否表示字音和字義,怎么表示的。
在以前教學中,教師一步一步地教學生“組一組、拆一拆”,然而這里是在學生熟悉的基礎上的小結,只要問一問“我怎么記住這個字”就可以了。但是,在課堂上,我們還見到有些學生分析字形,只說了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這樣的分析對識字意義不大,識字效果仍有待提高。
在“想”的基礎上,就可以“寫”了。識字到這個階段,“認”“寫”合流應該已經不成問題。當然,寫字之前,我們要注意兩點,教材中也提到了,那就是引導學生把字寫“對”,把字寫“好”。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小組中分析一下漢字應該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寫錯,并請“小老師”提醒一下。這就是要把字寫“對”。讓學生注意觀察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教師的范寫,都是引導學生把字寫“好”。除些之外,寫字教學中,教師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學以致用,如果不“用”,“認、想、寫”將都沒有意義。這就是說,不應脫離閱讀和寫作單獨考查認字和寫字。組詞、搭配詞語和造句都是識字時自己練習“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對對子的辦法看自己會不會用,即找找與這個生字意思相對、相反、相近的字。
在運用這一環節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采用平時常用的方法,即用生字詞讓學生寫一兩句話,生字的運用不限順序和個數。練習中,學生常常能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編成一個小故事。當然,這對于學困生就將較難了,一般作為選擇性作業,讓學生自己根據興趣愛好去做,這樣的學習也更富有彈性。
總之,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以上四個方面識字方法相輔相成,教師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多在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多在實踐中記住,還在實踐中補充,這樣融會貫通,相信獨立識字效果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