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一
假如我是你,我一定學你的“義”。雖然你被稱為“世之梟雄”還稱了帝,但你始終不忘——桃園三結義的'兄弟。因為關張二人死在了東吳手中,所以你發(fā)出傾國之兵,只想為兄弟報仇而征戰(zhàn)。你緊守結義時的“不求同年同日死,但求同年同日死”的承諾。
假如我是你,我一定學你的“牢記百姓”。當年你渡江時,眾多百姓無人可依,邊作戰(zhàn)邊帶著百姓,一定會影響行軍速度,當你的將士們勸你放下那些百姓時,你并沒有置他們于不顧,而是帶著百姓們一起渡江一起患難,因此你在三國時期的百姓的心中一直有著一席之地。
假如我是你,我也一定學你的“德厚仁慈”。當眾人勸你接下荊州主位之時,你不愿天下人說你對皇兄劉表不義,三讓荊州而不受。在曹操攻下荊州之后,你才在孔明的幫助下重奪荊州。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你治國之首永遠是人和。
你的“義”,你的“牢記百姓”,你的“德厚仁慈”,也許就是你身邊藏龍臥虎的原因吧!無論是“五虎戰(zhàn)將”的鼎力相助,還是臥龍鳳雛的傾囊相助,都源于他們對你的肝膽之心的認可。
但你也有糊涂之時。假如我是你,我絕對不會扎營在林中山澗,以致于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最后敗在白帝城中。假如我是你,我也絕對不會臨終托孤,綁住孔明手腳,將天下交于阿斗之手,最終滅國。假如我是你,我絕對不會因為意氣用事,不顧身體狀況,不重整元氣再發(fā)江東為關張報仇。假如我是你,我更不會在成為一代梟雄后,因自身問題斷氣身亡,終于63歲。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二
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勾心斗角,爭奪權力的戰(zhàn)爭;風花雪月的愛情和情意深長的友情成就了千古佳話,這就是——《三國演義》。
初讀《三國》時,我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讀來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性格各異的三國英雄,各個武藝高強,智勇雙全,但尚不知他們的真正魅力所在。
隨著年齡增長,再讀《三國演義》,心頭涌現(xiàn)出一種滄桑的厚重感。翻動書頁,看到的是氣量狹小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到的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又剛嫁給他,他豪氣滿懷地站在江上,身邊的小喬嬌柔地撫琴,纖細的手指在一根根琴弦上緩緩滑動,只見他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同灰飛煙滅一般。
緩緩地合上書,我的心劃過一道碧痕:生命是短暫的,縱然一生為國,充滿豪情蓋天之氣,百萬軍中勇奪將人之頭,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結果也常使英雄淚滿襟啊!生命是短暫的,三國英雄最后都不幸逝世,但消逝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失的是歷史文明流傳下來的精神力量,它昭示著生命的價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三
五字品《三國演義》忠織席販履卻不忘報效國家。黃巾叛亂,獨自望榜嘆息,結識了羽、飛是他一生馳騁的翅膀。
仕途不順,沒有泯滅他振國興邦的志向,縱使是第9路諸侯也要鏟除亂臣賊子;沒有容身之處又如何,他依然為了興復漢室奔波勞累;兵少將寡,他依然不與奸邪為伍,他毅然決然的守住徐州。三顧茅廬,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內之事,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大漢皇叔劉玄德。
孝單福,一個虛假的名字,卻不能掩蓋住他的才能,初為劉備軍師,便立下赫赫戰(zhàn)功,破曹軍八卦陣,不慎路出馬腳。幾天后他收到了家書,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將殺了她。那是封假的家書,可是身為人子,他不能見自己的母親遭人禍害。
自古忠孝不兩全,卻以百善孝為先。他辭別了劉備,走上了一條詮釋善孝之路,這一去卻害死了他的母親,他用悲與疼纏裹著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著對母親的孝。徐庶,一個在書中描寫很短,但他是我經(jīng)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身居臥龍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燒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廬的小手筆;舌戰(zhàn)群儒,只是談笑而已;火燒赤壁方顯他的才智。
借荊州,氣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縱,讓對手心悅誠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馬,是那個時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計,更從心里上戰(zhàn)勝了敵手;五丈原,是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華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絕諸葛亮!
義結義誓言千古仿,錚錚鐵骨無來者,桃園三杯酒注定了他要與兩位兄弟同生共死。隨劉備流浪毫無怨言,許都的錦衣玉食卻無法掩飾思念兄弟的惆悵。漢壽侯爵又如何;聞兄河北不還是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嗎!他傻不?不!那是他對人們敘說什么叫兄弟之義。
華容道上立下生死軍令狀,誓斬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馬是曹操所贈,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賜,他憶起當初被曹操圍困,曹操沒有殺他,而是禮賢下士,自己還斬了他六員大將……他心軟了,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還是放走了曹操。
這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嗎?可他做到了,因為他是義神關帝爺。奸白色的臉譜中,透出陰森之氣,一副奸詐模樣,也許那并不是他的本色。
寧為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條,也是他內心的讀白。刺董卓,擬矯詔足見其奸雄本色,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他稱雄的手段。
五字,不足以訴盡對《三國演義》的感慨,它的內涵與魅力概述了政治與軍事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經(jīng)典巨著。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四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感慨自己能堅持讀完,但更讓我感慨的三國那種滄海橫流,英雄輩出的不凡。
打開《三國演義》就是一篇大氣磅礴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可以說只有這首詞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國,也只有三國才能配用這首詞。
這首詞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為可以說這首詞形象的體現(xiàn)了三國時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場面。
首先是“滾滾長江”,長江作為中國的象征之一,它的意義可以說是非比尋常,誰擁有長江誰就擁有天下!為了爭奪它,“英雄”就一個個登上歷史的舞臺,而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則是英雄的大爆發(fā)。他們有的只是在歷史的舞臺上匆匆走過,有的則是濃墨重彩!不管他們的結局怎樣,在我看來,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后郁郁而死的袁紹、身死名裂的呂布、被曹操所殺的馬騰、還是最后稱王當想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因為他們都曾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過,而英雄是決不能按成敗來論的!當諸多英雄都想爭奪天下時,戰(zhàn)爭作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當然不可避免,有戰(zhàn)爭就有“是非成敗”“官渡之戰(zhàn)”曹操勝,袁紹敗,“赤壁之戰(zhàn)”、孫劉勝,曹操敗,“夷陵之戰(zhàn)”孫權勝,劉備敗、大大小小的戰(zhàn)陣一次次上演,將“三國”這幕歷史大劇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斷以其獨有的慘烈一次次成就著英雄!天下,英雄,戰(zhàn)爭這三件東西就是三國的標志!
但時間從不會過多的留念任何時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在不斷東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盡”,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們的舞臺一個個倒塌:白門樓呂布喪命,周瑜英年早逝,關云長白走麥城,曹操遺恨隕落,白帝城劉備托孤、諸葛亮秋風五丈原、“是非成敗”“轉頭空”,“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tǒng)一了中原廣大地區(qū)。當躊躇滿志的曹操揮鞭南征,飲馬長江,想要一腳踏平東吳時,“赤壁之戰(zhàn)”的一把火卻讓他丟盔棄甲,周郎則一戰(zhàn)成名。當劉備氣勢洶洶殺向東吳時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將會因為一個似乎弱不禁風的書生陸遜所付之東水。“夷陵之戰(zhàn)”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
當英雄隕落、成敗轉換,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蜀漢的滅亡帶給人們無盡的惋惜和心痛,想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當世人物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就這樣迅速敗亡,怎能不讓人遺憾?“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帶個人們無盡的疑惑,當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國為何會成為司馬炎的江山?“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東吳的易手讓人們跺足而嘆,當年孫權、周瑜、陸遜等幾次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為什么這次就不能呢?誰都在想這些問題,誰都想找到答案,但誰都不能回到三國。“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那就把這一切都歸與天命吧!而天數(shù)茫茫,豈是一部薄薄的《三國演義》所能道盡?于是,這段被天所安排的歷史,進入漁樵閑話!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五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在我不計其數(shù)的閱歷中,有一本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在我的印象中頗深。《火燒連營》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從而得到了人生的啟示。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于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于劉備一時心急,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就草率的作出了決定。所以在與東吳的戰(zhàn)爭中,劉備一方由于扎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采用火攻,導致蜀國的軍隊被火燒連營,將近全軍覆沒。
我不禁為劉備深感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掙到的氣而喪命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tǒng)一天下。但由于劉皇叔的沖動,讓怒氣沖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的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的兄弟的性命都搭了上去。這對劉皇叔是多大的恥辱!劉皇叔因自己的私人恩怨沒有顧全大局。但凡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它都將成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自己的結拜兄弟在戰(zhàn)場上犧牲,固然會悲痛欲絕,但是劉備應當更加有志有謀的統(tǒng)治蜀國,不辜負自己的兄弟對自己的期望才對。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影響現(xiàn)在,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讀了《火燒連營》,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因小失大的過錯嗎?
曾與否,我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我對它愛不釋手,正當我還美滋滋的想著這本本子的用途時,一個消息如霹靂般劈中了我:本子被弄壞了。正值氣頭上的我,找到了“兇手”后也不管她是誰,就朝她一頓罵。她低聲辯解:“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我……我就輕輕的碰了一下……”她緊張得語無倫次,我卻火冒三丈,一時被怒氣沖昏了頭腦,居然提出了絕交這么過分的要求。她在心中也明知我不講理,便一咬牙說:“.…..絕交就絕交。”打那以后,我們再也沒說過一句話。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十分懊悔,后悔當初自己太沖動,竟因一本本子這樣的小事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雖然過去遇到了許多波折,但是正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頻頻出錯。很多人忘記了,我們有改變未來的能力,卻沒有改變過去的能力。我們不應該沉浸在過去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展望未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所以不要再因小失大、沖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會失去更多。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六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并且,根據(jù)它改編的游戲也有很多。例如:《三國志》、《三國策》、《三國群英傳》。
對于曹操,敬佩他的人們在某一方面對他的評價很高,比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等等。他做過許多詩,比如說:有名的《觀滄海》、《龜雖壽》等等。
說曹操是軍事家,一是有一定依據(jù)的,他不止有略,并且有很高的勇氣。我舉一個例子吧:
有一次,曹操派兵去收麥子,呂布率兵來攻城,曹操大驚,后又鎮(zhèn)定下來。城門前有一片樹林,呂布就認為曹操把兵埋伏在樹林里,等著他呢,就退兵了。當天晚上,曹操的兵收完麥子回來了,曹操說:“明日呂布定會來燒樹林,我們可以將兵馬埋伏在城門外,包圍呂布。”結果第二天,呂布果然來燒樹林,曹操的兵馬便在城外包圍呂布,且打敗了他。
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奸賊。那么,我就要說,曹操如果是個奸賊,那怎么能說他是“治世之能臣”呢?所以說,曹操還是忠于漢室的,曹操當初要冒著生命危險殺董卓,救活漢室;也是他,搬大兵救援漢獻帝,大敗李傕、郭汜、李樂三賊,匡扶漢室,并且他沒有篡漢之心,只是稱王罷了,他的“魏武帝”的名諱是他的兒子曹丕追封的。
我們說曹操是政治家,是因為他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出兵,使各地響應,他本人也是稱自己為漢朝丞相,結果使許多當時的有名的人物響應,比如:司馬懿、司馬昭、張遼、徐晃、李典、樂進、典偉、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等等。
曹操他惜才,比如說官渡之戰(zhàn)過后,沮授成為了階下囚,按照常規(guī),應該殺了的,但曹操卻勸降,并且要以淚水打動沮授,雖然說后來沒有成功,但是這還是能體現(xiàn)出曹操惜才。
曹操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官渡之戰(zhàn)時,袁紹的手下寫了一篇侮辱曹操以及曹操祖上的檄文,袁紹在官渡被打敗后,那個人就被曹操抓了,曹操怒氣沖沖地說:“你侮辱我,我不介意,但是,你憑什么要侮辱我的祖宗!”我本以為曹操要殺了那個人,但是曹操卻讓那個人當著大家獲的面,讀那篇檄文,曹操的手下都勸曹操:“丞相,這不可呀!”可曹操卻偏讓那個人讀,這便是曹操的獨特之處了。
對于曹操,易中天教授還對他有一個評價,那就是:勝利歸功于他人,失敗歸責于自己。這樣的人,不值得尊重嗎?不值得贊賞嗎?所以,我們應對曹操這個人另眼相看。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七
袁紹起兵7萬,想去擊垮曹操,曹操想用7萬精兵反抗。
我在電腦上看《三國演義》――官渡之戰(zhàn),曹操竟想用7萬人馬抵袁紹7萬人馬,后來他們用投石車把袁軍的門給攻破了。
我想:這曹操還真有點本事。曹操暗地里有個叫劉曄的在暗中指點曹操,曹操才沒立刻敗掉。
半夜,袁紹派韓猛去運糧食。曹操派徐晃去劫糧食。
曹操用智慧戰(zhàn)勝袁紹,用7萬人馬戰(zhàn)勝袁紹的7萬人馬,古代和現(xiàn)代真不一樣,古代是人對人用冷兵器拼搏,再加上智慧戰(zhàn)勝敵方。而現(xiàn)在都是高科技,就看誰的國家強大,科技又發(fā)達,誰就能戰(zhàn)勝敵方。
我真佩服曹操的才智和英勇,以一抵十戰(zhàn)勝了敵方。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八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國中從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到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包括官渡之戰(zhàn)、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都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故事。
書中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和發(fā)明家。
孔明原本居住于山中一座小茅屋內,但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感動,于是隨他四處征戰(zhàn)。
他的著名典故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這些都突現(xiàn)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智過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本書里我學到了計謀,當然更近生活實際的來講就是學習人物精神,比如不要像呂布那樣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周瑜那樣心胸狹窄、驕傲自大。
多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的寧百姓棄我,也不愿我棄百姓的精神。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九
東漢末年,分三國。什么是三國?是那戰(zhàn)火連天不休,是那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是那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人們稱它為亂世。可趙云長坂坡七進七出;劉備匡扶漢室,深明大義;曹操不啰嗦,一心想奪荊州。亂世梟雄輩出,也是盛世。
在這英雄輩出的時候,有兩個人我最喜歡,也是敬佩。一個攻于心計,用陰謀——曹操;一個神機妙算,用計謀——諸葛亮。
我們先說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如同神仙一般在這亂世風沙中一塵不染。有時,我在想,諸葛孔明這樣的人不會是上天派下來輔佐劉備的吧。但當我看完全書后,我明白了,歷史只能決定出身,自己的路自己選!
曹操,一代梟雄,一心想奪荊州。長坂坡那一戰(zhàn),他本可以取勝,可他愛才,放了趙云。有人說,曹操是個壞蛋,可作為一個君主,他必須按照不同的情形,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姓面前,他必須體現(xiàn)他的威嚴;在大臣面前,他必須鐵面無私,不顧人情。而且,假若東漢末年的不是曹操,說不定這天下又要大亂。
再悠久的歷史也會被一點一點消失,再傳奇的人物也會被一點一點遺忘。但他們真的值得我們銘記。
銘記歷史,銘記英雄!
三國演義七擒孟獲讀后感篇十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zhàn)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jié)”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淀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里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回腸的凝重。忠義永存,英雄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