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篇一
如課本50頁“圖3-8”所示,有關分子運動活動探究的解釋性描述中,只能提及:氨分子運動進入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變為紅色。而不能盲目擴展成如此的設問:什么粒子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因為眾所周知,使酚酞溶液變紅的粒子是氫氧根離子(oh-),而決不會是氨分子(nh3)。然而,就當前學生有限的知識而言,是極容易形成“氨分子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錯誤推論。所以,這里是一個教學難點,難就難在目前無法讓學生簡易認清問題所在!因此,在教學引導上只能采取不深化的回避策略。
將來,當學到“第十單元酸和堿”的相關內容時,再提出這一問題,那時就不失為一道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好題目。
1.在細長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中,先注入一半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再小心的注入一半清水,靜置,觀察兩種液體相互擴散的現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
2.在大燒杯內,罩著盛有濃氨水的小燒杯和若干細鐵絲上沾有酚酞試劑的棉花團,觀察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分子間有間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3.用試管裝著滴有數滴且不連續的酚酞液滴的濾紙條,試管口塞上棉花,棉花上滴有濃氨水,觀察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運動著;分子間有間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另外,還可討論當實驗中出現無現象時,分析操作可能出現的問題。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篇二
這節課,我認為董老師充分體現了“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節課的導入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學生能聞到清新劑的香味,卻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把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來了。
第二,對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一知識點的提出,運用了非常具體的數字和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那么學生在這些非常具體的數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對分子是不斷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的處理上,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通過實驗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試液中,酚酞試液變紅,而不將氨水、酚酞混合,分別放在兩個小燒杯中,用大燒杯罩住后,大燒杯里面的酚酞仍變紅,大燒杯外的不變紅。通過這一現象,學生必須就會想到是氨分子運動到了酚酞試液中,酚酞才會變紅,這樣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一特征總結出來了。同樣地處理分子間有間隔時,董老師首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同樣多的石塊和沙子混合會怎樣,然后再讓學生去探究25l水和25l酒精混合后,體積會小于50l。將宏觀和微觀恰當地聯系了起來,從而讓學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間有間隔”這一事實。
董老師對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的,對水的蒸發和水分解學生已經很清楚,這是兩個不同的變化過程,利用具體的小問題的形式,一環扣一環引導學生去思考總結在這兩個不同的變化過程中,水分子及構成水分子的氫原子、氧原子有無變化。并且充分運用了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肉眼看不見的粒子用動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
最后的知識網絡總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點起了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本節課董老師若將最后知識網絡的提出讓學生總結及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上的平面彩圖加以充分運用,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批評與指正。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課從確定課題到講雖然用了兩周的時間,準備比較充分,但是在教學后還是發現了許多的問題。
1.上課時比較緊張,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上課的經驗依然缺乏。
2.整節課的設計比較守舊,沒有創新,是一堂常規課
3.實驗方面不夠開放,給學生提供的儀器和藥品太少,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沒有達到理想的實驗探究目的。
4.從實驗現象到得出結論太直接,沒有引導和思考的環節。
5.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待加強,學生動手時有點怕,今后教學中要從第一章開始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篇四
1、本節課的引入開始采用的是噴香水,讓學生聞到香味,從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氣中的擴散。在第一次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在物理上已經學過分子運動,很快就提出聞到香味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沒有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進:用兩個實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與熱水的對比”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思考,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鋪墊。
2、由于品紅有毒,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改為高錳酸鉀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的擴散,增強了對比性,學生更加清楚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3、當講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時,開始講課只是敘述給學生聽,雖然學生都為之驚嘆,但是沒有親身體會。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講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之后,先給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心里默數,然后問他們在一分鐘的時間里數了多少個數字,再告訴他們“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這樣,學生對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4、“活動與探究”部分,開始時采用課本上的組織形式,先做實驗1(即先將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讓學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為紅色之后,再做實驗2(大燒杯罩兩個分別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由于產生了思維定勢,學生一致回答酚酞變紅是因為氨水的成分進入了酚酞溶液(因為學生在物理課中已經學過分子的有關性質),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的結論。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對此,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將實驗的順序作了調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實驗2,并介紹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讓學生看到同樣罩在大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濃氨水,漸漸地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而氨水的顏色卻沒有變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非常活躍,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氣中靜置久了就會與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反應,變成紅色”、“酚酞試劑在水中會與水分子反應,變成紅色”、“玻璃燒杯中的某種物質使酚酞變紅色”、“氨水中的氨分子進入了酚酞溶液,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有的同學真的以為我在玩魔術!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們討論該如何驗證種種猜測。結果,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實驗方案:
(1)單獨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實驗臺上,驗證空氣是否可以使之變紅色;
(2)用大燒杯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驗證大燒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
(3)用大燒杯分別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和一個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驗證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
(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中滴幾滴氨水,驗證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該方法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由于在驗證大燒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時必須用實驗2的大燒杯,這里不足之處在于:
(1)大燒杯內充滿了氨分子,難以說明實驗前燒杯內壁沒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
(2)拿開大燒杯后,使濃氨水露置空氣中,污染環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順序(見教學個案展示),同樣也能達到活躍思維的效果,而且能讓一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一些啟示,便于以后的進一步探究。
5、分子間隔演示實驗中,開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從二者混合之后與混合之前的體積比較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學生只是接受了這一個知識點,但是沒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認識。為了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課堂上先用等體積的沙子(鹽),和等體積的綠豆(紅豆)混合,發現混合物的體積小于原體積的兩倍,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綠豆(紅豆)空隙中的沙子(鹽)。這時再來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由宏觀的現象聯想到微觀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間也存在著間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性質。
6、“水的電解”變化過程,采用了彩色磁吸分別代表氧原子和氫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變化的微觀過程,學生很快就可以總結出化學反應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