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寬容》讀后感400字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一
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懂得退讓,懂得寬恕他人,面對任何事,可以少一份責罵,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即使是別人的侵犯和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書上很恰當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有甲乙兩人。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說:“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乙說道:“你上回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借你馬匹了。”這是憎惡。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欣然答應,不但決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乙這匹馬的習性。這才是寬容。
這是軟弱無力嗎?不是的,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責備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呵責,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是啊:如果能寬容,那么那個曾經受到寬容的人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是,這種無聲的教育,何嘗不試試呢?
這本書給我太多的感觸,合上這本書,寬容的種子撥撒在我心里,生根、發芽……作為一名教師,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用寬容來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寬容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如果大家都能以一種寬容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二
今天,我無意中翻開了《寬容永遠是一片晴天》這本書,讀完了之后,我受到了很多感觸。書里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是縣城一所高中的老師。他身邊有許多朋友,在他的朋友中,有個人性格極其暴躁,常常別人一句話,就會惹得他大發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他的朋友一個個和他疏遠,只有這位老師還依然同他保持著良好的友誼。有些人對這位老師很不理解。
但不管別人怎樣理解,他總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不喜歡的東西。但我們能成為朋友,那是因為我們身上都有我們個自喜歡的東西。何不多一點寬容!寬容我們所不喜歡的,珍惜我們喜歡的……”
就因為他的寬容,他身邊的朋友才會越來越多,讓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風順。
記得小時侯,我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摔到了,把她最喜歡的那個大花瓶摔碎了。當時我立刻哭了,連聲對她說對不起,心想可能她以后一定不會再和我玩了。可她只是默默地把碎片掃干凈,并沒有罵我,和我絕交。以后,她還是和我在一起玩。長大后,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里,從心里感激她。
她只是輕輕播撒一次寬容,得到的收獲卻是我的終生難忘!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后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
寬容,帶一身高潔與神圣,攜一袖清香與溫馨,翩然而至,拂去滿天的陰云,再多的難解的心結,再多的沉重的煩怨,都會渙然冰釋。
寬容是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可以做到的。早上,做早操的時侯,某某同學不小心把你的白布鞋踩上一個黑腳印,你沒有惡狠狠的瞪著她,只是拍拍鞋上的灰塵,繼續做操;下課,某某同學故意輕輕地打了你幾下,你沒有大發脾氣,和她對打,只是做自己的事或者和她一起玩耍;放學,某某同學開玩笑地說你面目丑惡,像妖怪。你沒有用同樣的語氣說她,只是一笑而過。
你或許身邊沒有多少貼心的朋友。那么,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心胸太狹小,容不下別人。但是,我要告訴你,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已善待。
其實,寬容永遠都是一片晴天。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三
之所以會讀房龍的《寬容》,是在一本散文選編《最美的散文(世界卷)》當中看到了這本書的序言,是作為一篇優秀散文選入其中的。序言中描寫了這樣一種場景:在一個寧靜無知的山谷里,有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斗爭的勇敢先驅們,離開無知山谷,探尋外面的世界,有的陳尸荒野,有的雖然發現了山外青山天外天,卻被無知而不寬容的人們用石塊活活砸死,以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在無知山谷中的無知人們,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最后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辟的道路,而此時先驅者的遺骸早已被一只饑餓的豺狗拖入自己的洞穴,化為腹中美食。
當然,作者的語言要比我所轉述的要生動得多,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也遠勝于我所轉述的程度。
而正是受了這篇序的影響,因緣際會遂而順藤摸瓜,我找到了《寬容》這本書,并認真地讀了一遍。房龍此書中所講的寬容,不是簡單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當然,民眾個體之間的寬容以待,也是寬容的一個方面,是構成寬容和諧社會的根基。國以人為本,人以和為貴。所以,先賢哲人諄諄告誡我們:“恕則平,平則寡怨”。
但是,房龍在《寬容》這本書中所探討的,更是一種開闊的、宏大的、富有歷史意義的大命題,是指一種政治、宗教、文化、社會意義上的寬容。當然,在歐洲的發展史上,這幾個方面往往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關于寬容的定義,作者援引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解釋:寬容,就是容許別人有行動和作出判斷的自由。能容忍和接受不同于自己或眾人公認的觀點。
作者從公元500多年“如同腦子中了魔一樣”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實行的“無知的暴政”,到風雨如晦的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喜人曙光,到法國大革命時那種喪失理性的“革命的不寬容”,到全書接近尾聲時對19、20世紀近百年不寬容的素描速寫,在全文的最后則表達了對人類社會最終達到寬容狀態的美好祈愿和堅定信念。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對真理的探求,對社會、人生的認知是相通的,對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執、陰騭、殘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四
《寬容》是一部宗教的歷史,一部寬容與不寬容的歷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與進步的歷史。在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睿智的語言講述了漫長的人類思想發展史,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依據,以社會和人是否寬容為標尺,用輕松的方式來揭示真理,主張寬容與和平,倡導思想解放。此書是關于寬容和自由思想的經典之作。
《寬容》一書出版于1925年,是房龍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蘭裔美國人,作家、歷史地理學家。著有《寬容》《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和《圣經的故事》等作品。當時作為通俗歷史學家的房龍在美國已是家喻戶曉。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筆,生動地描繪了在西方文化最顯著的脈絡——在基督教文化的發展中,人類是怎樣一直與“不寬容”做斗爭的。
在這本書里,大多是關于“不寬容”的描述。人類因為固執、無知和利益而無法克服自身的恐懼,沒辦法進入一個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這個書名恰好是對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切“不寬容”的絕佳反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寬容”最有力的呼喚。
這是一本時間跨度相當長的歷史類書籍。作者從蠻荒時代一直寫到了20世紀代,從尼羅河流域跨到了冰島,與其說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簡史,我覺得它更像是一部關于人性與發展的思想史。在文明的進程中,寬容與不寬容始終在斗爭,從未停止過。也許,恐怖是導致不寬容行為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任何一個時代,統治者出于一種害怕不安的心理,便會將這種心理轉化成行動,頒布各種不寬容的政策法規,來壓制他的臣民。其實政策也好,宗教也罷,我認為這都是一種手段。一種統治者希望達到自己目的所采取的行動。這種行動一旦開始,也就是“不寬容”的開始。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寬容”,但作者的筆墨幾乎都在描述“不寬容”,已寬容為題,以不寬容為主體,這大概也是本書的精彩之一吧。這個題目也極盡諷刺意味。很顯然,我們需要寬容,寬容才能讓文明發展,讓社會進步,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卻充滿了不寬容。
我們期待美好,期待寬容。為了那一天,我們可能要等一萬年,也可能要等十萬年。但是,只要人類戰勝自己的恐懼,這一天就不會遙遠。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五
一輪皎潔的明月掛在幽藍的夜空,明月身旁是幾顆可愛的閃爍著的小星星。夜空里,暗藍暗藍的雪山昂然挺立,幾抹漂白的云霧,纏繞在那雪山的頂峰;一隊寂寞而又神秘的身影,迎著陡峭的山峰,在慢慢的攀巖,還時不時回頭張望……
這一隊寂寞的身影,就是豺群,領頭的就是一只臉上有刀疤的母豺,他們遭到了人類的驅逐,被迫離開家園……
寒假里我閱讀了《刀疤豺母》這本書,故事講述了草原上一群豺在首領“刀疤豺母”的帶領下,與人類結下了種種恩怨,但最后雙方為了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終于化干戈為玉帛,互相依賴和平共處。在這個故事里我看到了刀疤豺母那晶瑩般大度的心,我懂得了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智慧,是大智慧……
看那只豺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盡管以前人類威脅它,攻擊它,可當人們需要它時,它又重新回到了草原,維持了草原的生態平衡,豺的大度令我動容,令我佩服。動物尚且能如此,我們人類呢,更應該懂得寬容的寶貴吧。這個故事令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一天,我們正在享受午餐,朱怡豪起來去門口倒飯菜,路過我身邊,一個踉蹌飯盆里的湯汁不小心沾到我衣服上了,這可是媽媽昨天才給我買的新衣服啊,我又心疼又懊惱,沒好氣地沖朱怡豪嚷道:“你走路沒長眼睛啊,這可是新衣服,你說,你說,這怎么辦?”
朱怡豪顯然是被我的氣勢嚇壞了,他漲紅了臉,不知所措。同學們都圍了過來,等著看熱鬧,大家都認為一場精彩又激烈的舌戰要上演了,看這情形,我更加得理不饒人,用手推起朱怡豪來。過了一會兒,朱怡豪抬起頭對我說:“徐瑞,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你的衣服臟了,你脫下來我幫你洗洗吧。”我愣住了,我發現我自己做了一件錯事,朱怡豪不是故意弄臟我的衣服,我卻蠻橫地對他加以指責,我該有的寬容和大度去哪了呢?我連忙對他說:“不用,不用了,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該這樣對你,我錯了。”大家都鼓起掌來,為朱怡豪的道歉和我的寬容。
寬容是一種智慧,它摒棄了煩惱苦難,抑制了抱怨紛爭;寬容是一種智慧,它忘卻了是非謠言,化解了仇恨積怨;寬容是一種智慧,它清除了心靈的繁蕪,于喧囂浮華中濾出了沉靜淡泊。寬容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有一顆真誠寬容的心,才能越走越好,就像草原上的豺和人類一樣......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六
兩個少年犯出于好奇,點燃了一片叢林,想要看看消防警察撲火時是怎么驚慌的。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年輕的消防警察在滅火中竟被大火燒死了。而警察的母親卻下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寬恕了這兩個少年犯。這是一個多么艱難而崇高的選擇啊!
母親的選擇之所以艱難,是因為母親年輕喪夫,好不容易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撫養大。孩子當上了警察,有了一份工作,母親多么欣慰!可剛上崗第一周,兒子就被兩個孩子的惡作劇奪取了生命。多么殘酷的打擊!大火奪去的不僅僅是母親的兒子,而是母親的全部世界!
母親的選擇之所以崇高,是因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不可饒恕的兩個少年犯,受害最深的母親完全有資格要求抓住并嚴懲他們。但是她并沒有這么做,而是以自己失子的剜心之痛設身處地為兩個少年犯的母親著想,她不希望看到另外兩個家庭再破碎,永遠處于痛失兒子的陰影中。因此當記者把鏡頭對向母親時,在場的人都認為母親會訴說心中的悲涼與憤怒,誰知,她卻說出了寬恕少年犯的話,還讓他們早點回家,免得家中的母親掛念。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閃耀著仁愛的光芒!可以想象,如果母親選擇嚴懲,那么兩個少年犯就會自殺,又會有兩個家庭陷入極度悲傷之中。
母親以她的博愛感化了兩個少年犯,他們認這位母親為心靈上的母親,母親也因此得到了全社會的贊頌和尊敬。這使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清朝的大學士張英家有三尺地沒有圍在圍墻內,隔壁的鄰居重建房子時想將三尺地占為己有。張英的家屬不樂意了,寫信給張英。誰知張英的回信這樣寫:“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被張英的大度和寬容感動了,也主動退進三尺。這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佳話。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同學因為一件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吵得不可開交。比如掃地自己掃得多一些啦,別人不小心踩到自己了,都要吵一吵。這些人與文中的這位母親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生活中需要寬容,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有大家都學會寬容,多一份寬容,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美好。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七
祖西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女孩,可是因為昨天發生的一件事,是我對她有了新的看法!
3月9日星期五
天氣陰
下午放學的路上,祖西約我去她家做客,說是去寫字.雖然她脾氣暴躁,但是也沒辦法,我知道她的底細.我只好不情愿的答應了!一到家,我便拿出作業直奔祖西家,生怕她一生氣,要是她發起脾氣來,還不知道天會不會掉進地獄!就在我寫作業的同時,不小心碰到了祖西的手.她的本子上便立刻出現了一條彎彎曲曲的“蚯蚓.不知道是因為害怕,還是因為著急.我的臉漲得通紅,心慌意亂.不知道該說什么好.憋了一會兒,才”吐出了一句話:“對不起!她似乎不滿意,猛地站起來,氣呼呼地吼道:”陪我本子!我嚇了一跳,沒辦法,只好對她說:“我的本子是放在家里的,今天恐怕不行,因為快要熟飯了!明天再說吧!”好吧!今天算你走運!我聽了這句話,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是我覺得她越來越“壞了!
3月10日星期六
天氣晴
今天,我正在看書.突然想起要還本子給祖西.可剛要出門.祖西就來了,一進我家門,就看見她背后藏著什么,還就大聲說:”吳思琪,你昨天的作業和書在我家,快去拿吧!我本想她會動什么功夫!可是沒想到她主動邀我去她家拿本子!想了想,這里面一定有什么詭計!得提防提防!果然,她從背后拿出書,笑里藏刀地說:“快還我那本子!要不你的書就可要遭殃了!我怕她對我的書動什么鬼主意!就馬上叫出本子.可隨知她本性不改,隨手一扔,就把我的書扔進我的水桶里了!她看見了,愣了愣,似乎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我不覺得,我走到她面前,說;”沒關系,書濕了可以曬嘛!雖然我覺得他脾氣暴躁.但我已經感覺他知道錯誤了!果然,他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以前對你一直暴躁,現在我才知道你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我欣慰的笑了,說:”我們再也不吵架了好嗎?她點了點頭!
從此以后,我們成了好朋友!而且關系越來越好了!
(首先要向大家聲明;我這篇作文不是來湊大家的分的,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們每個人要有一寬容的心!這是一篇我的日記,在決定是不是選擇發表在小荷時,我還是鬧了一場心里矛盾的!最后還是發表了!目的是讓大家明白:我們心里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大家一定要做到哦!)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八
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全球人民都在和一種叫“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做斗爭,做為小學生的我只能在家里默默地祈禱,希望這場無硝煙的戰爭快點過去才好,在這期間我翻開了《學會寬容》這本書,在書中我靜靜地領略、感受寬容的力量。“寬容是智慧、是力量、寬容是愛、是體諒、寬容也是福…….”書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腦海里面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這本書分成了五大塊,“寬容是智慧和力量”“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成長的綠蔭”“寬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訣”。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或幾個故事,這些故事都證明和體現出寬容給人生帶來的美好,我讀了這本書之后,最大的體會是明白了: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德,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懂得退讓,懂得寬恕他人,可以少一分責罵,那是沒必要的。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更加美麗的,理性面對別人的過錯,學會寬容。或許有的人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一次美術課,剛畫完大樹,突然我發現我的綠色彩筆不見了,于是我向同桌借,可是同桌卻拒絕了我。過了幾天語文考試時,我看見同桌抓耳撓腮十分著急,原來他的橡皮不見了,于是我主動遞上了我的橡皮,我完全忘記了上次借彩筆的事情。這就是寬容。
這就像我們偉大的祖國對待美國一樣。是軟弱無力嗎?不是的,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責備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位挑剔、呵斥,非但令人反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
是呀,當我們還在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時,想想這個比喻吧,“因為上帝太喜歡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變的事情是不必自尋煩惱的,倘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發揮自己長處,做生活的強者。
這本書給我太多的感觸,合上這本書,也正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派遣專家支持世界各國的時候,也正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顆寬容之心。寬容的種子播撒在我心里,生根、發芽………記住只有學會寬容,才有足夠的愛走好人生的道路。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九
今天,無意間在一份報紙上看到這篇“沒有什么比寬容的空間大”的文章,其實就是兩個故事,真是深有感悟,趕緊記錄在這里,讓大家也能感受一下.
第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么做呢?”
兒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是多么地失望。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可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說:“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霎時,母親的眼里閃動著淚花。
我們都為那位母親慶幸,因為她對兒子的信任和寬容,使她感受到了兒子的愛。我們也為男孩慶幸,他純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為母親給了他把話說完的機會。
還有一個故事:
以前有個鄉下人,他一和別人發生爭執就繞著自己的房屋和田地繞三圈,然后心平氣和地做他該做的事情去,這習慣延續到老。他很老的時候又和別人發生了爭執,依然是繞著自家的房子和田地走了三圈,只是這次是因為太老了,拄著拐杖顫顫巍巍搖搖晃晃地走完了三圈,一直走到了夕陽西下。他的孫子忍不住疑惑,就盤根問底地問。爺爺氣喘吁吁地說:“我繞三圈是想我是和別人爭執有用,還是做自己的事情有用。三圈走完,我忘記了別人剛才說過的話了,哪里還有工夫和人家吵呢。年輕時我常想,我的房子這么小、田地這么少,我和人家吵啥呀!現在年紀大了,我的房子這么大、田地這么多,還和人家吵啥呀!”
想想這個鄉下人的簡樸的真理,我們還有什么好吵的呢?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管你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總會碰到不如意、難順心的事情,但是,如果忘記自己有多了不得,記著自己的普通人的身份,放低自己,把心胸的容量放大,大如浩海,大如天空,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我想對待家庭、對待孩子對待身邊所有的事情也是這個理。希望自己真正遇到事情能夠有這樣的心態!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十
這本書的序言講了在一個落后偏遠的村落,人們聆聽老人們一代又一代相傳下來的訓言,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豐衣足食,自給自足,而那些曾經質疑古訓想離開這片土地的人,無一生還,他們的白骨堆積在山崖腳下。但是仍然有這么一個人,他固執的走了出去,歷經跋涉后傷痕累累的回到村落,激動的告訴村民“我找到了一條通往更美好的家園的大道,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這兒,也在其它地方。”但守舊的老人和從眾的人群憤怒的把他用石頭砸死了。不久,村里發生了旱災,人們走投無路之際,開始了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在旅程中,他們發現了新的牧場,也發現他們曾經都錯了,他們開始緬懷那位曾經被錯過的勇者。
這個故事也是整本書的引子,守舊老人寓意著權威,而那個敢于走出村落的人則寓意著時代的先鋒者。整本書從遙遠的古希臘綿延到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爆發,星斗轉移,歷史舞臺上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似乎都在印證這樣一個寓言。就像房龍自己說的那樣,“此事在過去發生過,在現在也正在發生,但愿將來不再發生。”
書的大部分內容是在講西方的宗教發展史,雖然自己是文科生,高中也系統的過歷史,但在這本書的面前,發現自己的知識儲量還是太少了,讀起來仍然感到費力枯燥,甚至不理解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直到讀到這一段,我才心頭一震,有了一些思路:
“我寫這本書,是想告訴我的孩子心靈自由的某些理想。他們的某些祖先,冒著危險,為這些理想戰斗過。我還想警告孩子們,不要有那種教條主義的專橫,自以為是的態度。這種態度在過去的兩千多年里,造成的已經夠多了。”
一方面,我很佩服那些先知們,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信仰,如此執著的追求,這令人敬佩。但另一方面,如果把自己的信仰執著的強加于他人,那么就會無意間形成一種不寬容。這時候,信仰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往往為我們帶來苦難。就像希特勒的狂熱,他在為自己信仰燃燒的同時,也燒傷了別人。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打磨自己的劍,不停的打磨會讓我們的劍出類拔萃,同時,不要把鋒芒畢露的劍作為威脅別人的工具,更不要傷害他人。
想通了這點,后面的很多內容也變得思路明朗。
《寬容》讀后感400字篇十一
假期里我翻開了《學會寬容》這本書,從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寬容,感受到了寬容的魅力。寬容是智慧、寬容是力量,寬容是愛、寬容是我們現代人身上缺少的一種品質,書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這本書一共分成了五部分,“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成長的綠蔭”、“寬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訣”……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或幾個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把道理變得更加淺顯,每個故事都證明和體現出了,寬容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是美好。
簡單的講,我讀這本書后最大的體會就是明白了寬容是一種最高貴的品德。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面對任何事,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就算是別人的侵犯還是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其實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書上很恰當的舉了一種比喻,這是我們生活中很確切的事實:比如有甲乙兩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說:“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乙說道:“你上回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借你馬匹了。”這是憎惡;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欣然答應,不但決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乙這匹馬的習性。這就是寬容。
這是軟弱無力嗎?不是的,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責備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呵責,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是啊,我想:如果能寬容,那么那個曾經受到寬容的人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是,這種無聲的教育,何嘗不試試呢?
這本書給我太多的感觸,細細品味,反思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寬容的種子撥撒在我心里,快樂的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