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導入 使至塞上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一
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當中加深對詩的理解,熟讀成誦。
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記憶名句,體會其中內涵。
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學過的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教師范讀
自由讀
男女pk讀
全班pk 教師讀
1.請大家先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語言描繪一下詩歌的主要內容
由題目可看出:王維作為使節出使邊塞。
2.你感受的或是詩人的情感是如何的?從那些詩句看出來的?請讀出情感,并簡要分析
悲傷 憂傷 昂揚 積極樂觀
a.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單車:說明隨從少 儀節規格不高 微顯失意情緒 憂愁苦悶
過居延:目的地之遠 特殊的地域
欲問邊:出使目的
b.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葉干枯,跟離大地,隨風飄卷 故稱“征蓬”詩人自喻寫出飄零之感,去國離鄉與出塞的詩人此行相照應(正襯)
歸雁—出塞的時間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巢,適得其所,而此刻詩人卻遠離故土被排擠出朝廷(反襯)出作者對仕途的擔憂以及離開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憂傷之情
c.“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古名句)
1、詩人選取了哪幾種景物?這句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邊塞風光 奇特壯麗
寫景境界闊大 氣象雄渾
“大”畫面開闊,邊疆沙漠,浩瀚無邊
“孤”寫出了景物單調
“長”寫黃河橫貫其間 氣勢恢宏
“圓”落日給人以傷感的印象,而“圓”卻 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受。
總體展開想象詩人用了四種景物構圖
豪邁豁達之情
“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見了這景,若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意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明確: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4.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愛國人士?
請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邊塞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發揮想象,加強寫作訓練)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遠離故國 觸物傷懷。可看到大漠邊塞風光,奇特、宏狀,在如此廣闊的天地間,將士們馳騁疆場破敵守邊,其悲壯的英雄氣與日月同輝,與長河共遠,它召了詩人,使地逐漸擺脫了孤寂憂傷之情,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請同學們帶著此情此意來背誦一遍。
2背誦并默寫
使至塞上
王維
憂傷之情
樂觀豁達
愛國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學生對“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邊塞沒有感受,在講解中需要結合西北風光照片講解,使學生盡快理解邊塞詩人的情懷。
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活動2【講授】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活動3【講授】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活動4【活動】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活動5【練習】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活動6【作業】作業
必做題: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使至塞上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活動2【講授】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活動3【講授】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活動4【活動】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活動5【練習】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活動6【作業】作業
必做題: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三
第一篇:
我先讓學生收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通過寫作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詩人出塞時的心情,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筆,緊接著我采用了學生間相互問答方式來解決詩中重難點生字詞的意思,完成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賞析環節我主要是針對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針對頸聯進一步進行賞析。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幅畫面,感悟“大”“孤”“直”“長”和“圓”字的妙處,最后明晰這句話的美在何處。效果還好。
范例2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面面俱到是我們上課的通病,生怕哪里沒講到,考試的時候學生不知道。但講得太多,知識點太多,重點不突出,到頭來學生更可能一無所得。所以很認同方芳的反思,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通過語言體會意境,應重點賞析“帶月荷鋤歸”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并作為切入點來挖掘兩首詩歌的內涵。
范例3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為“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了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了邊關緊張的戰斗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范例4
1、整體感知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讓學生掌握詩歌朗讀背誦的技巧,另一方面,通過背誦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2、研讀與賞析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品析來掌握詩歌賞析的方法,學會從遣詞、用句、修辭等方面來揣摩、理解作者煉字達意的技巧。
范例5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一塊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應工作室本節授課要有效幫助學生新舊知識銜接之要求,因此課堂導入設計時安排學生回憶學過詩句,并要求板書,旨在發現錯別字加以引導、糾正。 2、詩歌重在誦讀,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背。因此運用課堂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范例6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王維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寫廣袤的塞上風光的絕句。詩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條直上的孤煙,遼遠的河灘盡頭一輪滾圓的落日。簡直把廣袤的塞上風光寫絕了。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絕倫的塞上風光畫。
學生了解的王維的詩作很多,有《相思》、《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館》等。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王維是居“李杜”之后,為學生接觸較多t的唐代詩人。他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我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為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了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說,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為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里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理解記憶也得到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采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還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
這首詩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并且容量豐富:詩人選取日、月、江、天,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這樣瑰麗大氣的意象,顯得大氣磅礴,風格雄健有力;而描寫又逼真如畫,意境高遠,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故此詩成為李白描繪祖國壯麗河山著名的詩篇之一。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四
1、深人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熟讀、背誦這首詩。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1課時。
(一)整體感知,仔細品味。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杜鵑鳥,又稱布谷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2、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直”和“圓”構造出的畫面,有一種無限開闊的空間,一種蒼涼宏大的視野。
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三)小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五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正確解釋全詩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教學重點】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情境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工大唐屬國。唐玄宗任命王維以檢查御史身份奉使涼州(今甘肅武威),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導語:結合上述背景,王維的心情并不激昂豪邁,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無奈的。現在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這首詩。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釋全文大意,并畫出詩中表示地名和官職的詞。
2教師ppt出示屬國、居延、蕭關、燕然的位置。
3.請學生自由朗讀,試著讀出情感。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余學生思考: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請結合具體文本回答。
(時間:春天—歸雁入胡天;地點:車上—單車欲問邊;目的地:屬國—屬國過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追問:這些景物的作用一樣么?
(不一樣。征蓬、歸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用于描寫雄奇壯美的邊塞風光。)
3.分小組討論:全詩中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悲苦無奈的情感?
尾聯:此聯單純敘述“蕭關逢侯騎”,本類似“他鄉遇故知”,卻沒有應有的溫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絲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襯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單漫長。)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分組討論:本詩的藝術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將本詩擴寫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六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一課時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五、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七
三.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11分)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唐代】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4.“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25. 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案:
24.“蓬草”在古詩代文中一般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25.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使至塞上教案導入篇八
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后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朗讀——鑒賞——感悟
由書法作品《使至塞上》導入。教師配樂朗讀。
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歌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創作的山水田園詩對后世影響深遠。宋朝蘇軾曾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大屏展示)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可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番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燈西節度使幕兼為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遷。
(二)讀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朗讀:
1、教師范讀2.學生試讀3.學生個讀5.學生齊讀
(三)釋義
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里“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征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四)品一品: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孤寂、憤懣)
3、詩人在頸聯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詩人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悟一悟: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曖,微帶蒼茫。
明確: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大屏展示)
構圖美 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傳達了詩人幽微難言的內心感情。
在周記本上把本詩改編成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在周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