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一
這學期,仍舊帶九年級的語文。與去年相比,明顯熟練了許多,但未必是好事。
首先,感覺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有所變化,說好聽點是學會了化繁就減,合理整合,不好聽點是功利性極強,太緊扣考點了。九上第一單元是歌頌大自然的詩歌,本應多給學生誦讀時間,訓練一下朗誦能力的,但實際處理過程中,我大大簡化了現代詩的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第一課按部就班地指導了詩歌的鑒賞方法,訓練了獨誦、小組及全班的合誦外,后面的三課只拎出意象讓大家自讀后揣摩情感,然后默寫生字詞,不到一節課就結束了,走馬觀花,學得很是膚淺。
其次,調整了課文學習順序。因為學生的資料書還沒買來,手頭沒有習題,和同組的老師商量,干脆先學《詞五首》,一是這幾首詞是重要考點,學了可以讓學生先背;二來和第一單元的詩歌銜接;三呢詩歌的練習題相對簡潔明晰,即使暫時沒配套的資料也影響不大。這一課的學習常常會把詩歌分成婉約和豪放兩類,今年也不例外,我仍然打算把《望江南》和《武陵春》放在一起對比閱讀,用一個主問題“這兩首詞中的‘愁’有什么不一樣?”來貫穿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比較愁的對象、愁的程度、愁的表現方式的不同來深入理解鑒賞,感覺思路還算清晰,還沒上呢,不知道明天實踐的效果怎么樣。
再者,名著閱讀一開學就把閱讀任務布置下去了,但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并不對他們的整本閱讀抱太大希望。于是,我先選了《水滸》中的重要人物及相關故事讓課代表每天給大家抄一兩個積累,又是典型的急功近利。
九年級,升學的任務擺在那里,時間緊迫,我有些不自覺地上課就直奔主題,簡單粗暴,感覺還是該慢的時候得慢下來,細細咀嚼、靜靜思考的語文課才會有語文味。所以,還是不要太急了。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二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激發學生興趣。文言文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我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在學生的腦海里,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
第二、在自學的環節中,我讓學生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和時代背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自學環節爭取做到靜、專、思。
第三、加強文言文學習的語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自己的大聲朗讀,老師再加以指導,這些環節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點評不是很到位。
第四、課堂展示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重要。我校高效課堂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后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第五、本文的重點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環境美、生活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讓學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圖片,學生們都踴躍發言,形成了思維碰撞,說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時,我認為這是較難的。為了進一步的啟發引導,我也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學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啟發引導她們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學生就很順利的回答出來。
第六、在拓展遷移的環節,學生們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最后一個組的展示參與面不是很廣。
第七、由于課堂時間后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反饋測評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總之,本節課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高效課堂的能力!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三
在開始新的教學內容前,我花了兩節課進行開學第一課。
我希望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而喜歡上科學,所以安排了兩個小實驗,在塑料瓶口吹乒乓球,你能把它吹進去嗎?將皮球反向套在,你可以吹大氣球嗎?結果都與我們認為的相反。
科學小故事分享會。假期做的科學小實驗、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或者看書看電視學會的新的科學知識,都可以跟老師同學分享,在這個活動中,我發現三年級孩子特別會發現,而且敢說敢做,對科學也是抱著極大的熱情。
學科學,怎樣學。請孩子們來梳理,從教學常規的課前準備,課中要求,再到課后拓展積累。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再到科學記錄。針對上學期課堂紀律不好的班級,我是將學生梳理的科學公約,請他們抄寫在科學活動手冊第一頁,每堂科學課的課前一分鐘,全班大聲朗讀,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去科學課堂。
學什么。由于孩子們拿到科學書都是喜歡先翻看,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花十分鐘時間讓孩子整體瀏覽本學期科學書,你對什么內容感興趣聽?或者有什么疑惑?都請學生來簡單交流下。最后通過學生講述、課件視頻補充讓學生了解了科學書封面蓑羽鶴的故事以及科學活動手冊封面東方大葦鶯和杜鵑幼鳥的故事。
換科代表,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公開,所以我在班上組織了兩名科代表的選舉,主要由學生來組織投票、唱票。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四
今天早上的早讀,我繼續給學生們讀詩,兩首顧城的詩,一首金波的兒童詩。學生們背的挺快,我希望學生們能通過背誦詩歌來拓展語文知識面。這里的學生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很多生字詞在抄寫、聽寫之后依然會寫錯,我在早讀課又反復的給他們朗讀本單元的生字詞。
今天的語文課,我告訴學生,上課發言積極的,可以獲得小禮品。在獎勵的刺激下,班里舉手的孩子們多了很多,明顯比前幾天表現好了,這堂課的效果比之前也好多了,我挺高興的,但我知道獎勵不是長久的方法,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從內心里喜歡語文,做到自主學習。
昨天晚上,我找了一份看拼音寫詞語的練習,本想著今天打印出來讓學生帶回家寫,結果校長室門關著,這里沒有專門的打印室,很多資料也沒辦法及時的打印,以后要早做準備。
9-14
周一的語文課,學生們顯得格外精神。上周五,我給學生布置了背誦的作業,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流利完整的背誦出來,我抽背了幾個學生,發現他們還是有進步的。這節課上,我對前面學過的課文進行了復習,特別是在朗讀詞語的時候,男孩子們讀的可響亮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復習課上,大部分同學還是挺投入的,對于上星期學過的課文,學生們還是有所體會的。今天下午,我還要對學生們做進一步的復習指導。班里的幾個男孩子背誦任務完成的也不是很好,還是要加緊督促。
9-15
今天有兩節語文課,我漸漸地發現,學生們越來越吵鬧了,或許是我對他們來說,新鮮感越來越弱,加上我又是比較溫柔的老師,不太會兇學生,這些小鬼頭們就覺得我“好欺負”吧,今天的午自習挺吵鬧的,由于要寫作文,一些學生并不是很會寫,所以還是存在拖拉現象。今天是復習課,明天就要進行第一次單元考了,真希望學生們能好好復習,認真考試。
抄寫作業布置了很多回,聽寫也聽了三次,可是今天給學生們報聽寫時,發現還是很多學生不會寫,只有兩個100分的,真是捉急。我發現我對于班里的孩子們還是太松了,并沒有好好抓基礎,對于一些學生,就是應該緊緊地盯著。
明天早上有兩節課,一節課用來考試,另一節課就上第5課《古詩三首》,至于午自習,我決定先校對練習,再給他們練字。班里的學生們從未學過書法,我還是要從最基礎的筆畫教起,慢慢來練,爭取六年級時能寫得更加端正工整。
9-18
今天早上真是充實而愉悅的一天,早自習給班里的孩子們看了兩個成語故事,這類動畫小視頻很能吸引五年級的孩子們,教學效果也很好。早上第一節課,2班的老師來班里聽課,班里的學生們真的是表現的更好了,比以前認真多了。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堂課下來,我講得太多了,學生們說的太少,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滿堂灌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很難得到體現,老師自己也會比較累。這里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五年級的學生也相對內斂了,很多時候會不好意思發言了,怎樣引導他們,是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五
隨著新課改在我校的進一步推行,我們高二年級語文組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全員參與,語文教學一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異彩紛呈。但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簡要表述。
導學案是新課改的學習路線圖,學生主動參與是新課改的關鍵,教師的課堂引導是師生力求和諧的保障。我們高二年級語文組在現實的教學中全體力求做到教學環節的明確和規范:課前有預習,課堂有討論,上課有評價,課后有反思,下節課有改進。這是我們所認同的基本模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因素。上好一堂課,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如備教材、備學生、指導預習、組織學習、布置作業等,但并非“教師中心”;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在掌握學習主動權、積極預習、主動發言、按時完成作業等,但并非“學生中心”,只有將主導和主體保持和諧一致,方能取得教學的最佳效果。
在教學中,要注重實現四個轉變。其一,實現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知識能力全面提高”的轉變。其二,實現由教師一講到底的“一言堂”向學生參與的“群言堂”的轉變。 其三,實現由“氣氛沉悶、思維呆板”的悶課式教育向“氣氛活躍、充滿情趣”的活課式教育的轉變。其四,實現由”強制硬塞、只講教法不講學法”向“學法教法同步并進”的轉變。
實踐證明,只有“四個轉變”得以實現,才能有效地促進新課改目標任務的完成,才能有效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也才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以更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不管是在備課上,還是在上課中,都要精心合理的安排好每一節課。首先要分配好時間,充分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保證課時高效率、高質量。其次要在課堂中營造和諧融洽的教與學的氛圍,注重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再次要把握好基調。語文課本中選編的課文大多精致優美、膾炙人口,從各個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領悟和感覺,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和人情美于一身。作為教學者,要抓準貫穿于每篇課文中的基本情調,營造和諧優美的課堂情境,控制教學過程中的感情傳導,使學生接受正確的感情體驗,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用真情打動學生稚嫩而單純的心靈。在此基礎上,學生會逐漸找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找到自我、認清自我、校正自我、發展自我,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情境中,自由快樂地遨游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提高。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
我相信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作為新時期人民教師的我們只要巧抓主導主體的和諧共處,注重基礎,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程序,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做到處處有愛心、時時有細心、事事有耐心,那么心到功自成,教師的“苦心”經營,必將贏得學生的“歸心”似箭。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六
開學第一課分為了幾個板塊:新學期寄語、科學課要求、職位分配及競選、獎懲細則、新學期新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鐘揚。主要的部分是講了課堂要求,這學期小組分組有變化。從六人一組改為四人一組。如果人太多,部分學生參與度大大降低,某些學生的任務量會過重。人太少,例如兩到三個學生,思路不會特別開闊,想法碰撞少,所以我覺得四人一組比較合適。
1.1種子里孕育了新生命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通過引領學生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認識到種子是多種多樣的。通過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認識到盡管種子的外部千差萬別,但內部基本結構基本相同。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學生們提前在生活中去收集種子并帶到學校,上課之前請他們分享了自己帶的種子,學生興趣濃厚。我為每個小組提供了種子,但ppt上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示了種子的名稱:蠶豆、稻谷、小麥、綠豆、向日葵種子。課后我反思了一下學生并不是很能區分稻谷和小麥,顏色相近,大小相似。所以我后面在ppt上加入了兩這五個種子的圖片,學生會更直觀。
學生觀察種子的時候沒有強調要放在白紙上用放大鏡觀察,有的學生直接就拿起來觀察。后面上課的時候強調了一下要好一些。還是要讓他們能夠注重像科學家一樣的去觀察以及操作規范的重要性。
解剖蠶豆種子的時候要注意給學生詳細講解如何剝去種子的種皮,和如何將種子沿著裂縫分成兩半,大部分學生完成的較好,只是比較費時。尤其是剝去干蠶豆種子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
前面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所花時間過多,導致后面的時間非常緊湊,所以前面觀察的一些環節我也省略了一些。例如讓學生選擇一種種子,寫下它的名稱、顏色、形狀、大小、光滑程度等。后面只是選擇學生來發言回答。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七
星期五我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愿人長久》。《但愿人長久》敘述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課文用詞豐富傳神,意境深遠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文中的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示,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深遠意境。對于本文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
課始出示一幅幻燈片:圓圓的月亮高高高地掛的天空中,你聯想到什么?在遙遠的古代,山重水隔,人們望著那一輪或圓,或缺的月亮,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會背誦哪些寫月亮的古詩詞?由此介紹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進入文章學習。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最后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導入,說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合家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導入課題后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里仿佛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此時的蘇軾看著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陣感慨后轉念又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如同月兒的陰晴圓缺,心里又寬慰了許多,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寬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誦文中的五行詩結束了文章的教學。
課堂中學生想像比較豐富,課后我設計了個小練筆,讓學生繼續他的想像之旅,在想像中和蘇軾兄弟相會:蘇軾的這首詞很快傳到弟弟手里,當弟弟蘇轍捧著這首飽含著一片真摯情感的詞時,他的心情如何,是驚喜?是悲嘆?請發揮想像把它寫下來。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一回蘇轍,進入角色之中,我想這也是課堂中的情感和語言的延續吧!
第一周教學反思大班篇八
不知不覺開學近一周了,剛才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成長博客,又是雜草叢生了,該除除草了。
上個周軍訓,自己不當班主任,自然無事,整天上網,無意發現了一些好的視頻——鳳凰衛視血色黃昏李鴻章辦洋務,趁閑暇時,看了三集,今天下午又看了第四集,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看歷史題材的電視、電影了,真的很喜歡視頻中主持人的風格,對于歷史的解讀比較有味道,引人入勝,歷史的沉淀特別有益于身心健康,讀史明智,讀史能照亮一個人前行的道路,深信無疑。
一周來,堅持選擇性的使用課件,集合了一些課件的精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學,發現了一定難度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有益,但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情況,這在后面的實踐中能看到的。
我對于歷史教材的把握有了一定的進步,能結合課件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講課時學生的注意力較集中,而初一的學生要好于初二的學生。能大膽地對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近期,想把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看一遍,里面的主人公李大本事對于我有些啟發,教歷史其實也是需要多種方法的,李大本事的故事能讓人思考怎樣從困境中找到出口,并學會戰勝眼前的困難。
心情略有些浮躁,不能靜心去認真讀書,可能與環境的改變有關吧,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做一個有思想有激情有責任感的歷史老師仍然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做一個名師是我本年度的打算,以后也要堅持下去。
堅持前行,勇敢地面對挑戰,多學習、堅持就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