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書筆記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一
家,是一個能讓我們的心軟下來的詞語。在通信不那么發達的年代,家書,是一個能在游子的心底滌起圈圈漣漪,送來絲絲溫暖的詞語。杜甫曾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的年代,家人的消息更抵得萬金的價值。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傅聰年輕時便嶄露出在在鋼琴上的天賦,被送到波蘭進修。去國離鄉的游子忙著吸收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文化。徒留家中的父母,卻依舊要為孩子操心。這操不盡的心,是一個個夜里的翻來覆去,是一張張紙上的字字句句。
傅雷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藝術家。他身上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有著藝術家的理想,還有一個父親的嚴苛。家書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提醒越來越優秀的兒子不要驕傲,不要忘記給幫助過自己的人去信,不要工作太累要學會放松,不要沉著于感情中不能自拔,不要太過理想,不要在思想上脫離群眾還有那么多的不要,連著讀幾十頁下來會有不耐煩的。
為他的說教,為他的嚴厲。可是第二天還是想讀,雖然不耐煩,你知道他說的是對的,你感受到的是溫暖的。最難得的還是和兒子針對藝術的討論,討論兒子的進步,討論他的不足,為他的語言著急,為他翻譯所需的音樂文獻,幫助其提升自己。除了道理,能切切實實的去為遠在天邊的兒子著實做些什么。
這些家書的溫度,卻是因了父子不能團聚的痛楚。傅聰自少年出國,中間只回來過一個月,到最后回來是為含恨離去的父母平凡。我心里是對他有些責備的。父母收到他信時的喜悅,收不到他信時候的焦灼,都只是極力克制下思念的外現。父母只是想多知道一些他生活的細節,陪著他神游下國外的生活,卻是那么奢侈。他只顧往前走,忘記了多回回頭。
這幾百封的家書,是一個知識分子父親的愛。朗讀者里的作家麥加也用小心翼翼的一封信關切著遠去他國求學的兒子。我們的父親未必都這么善言,卻依然在表達著對我們的愛。《背影》里朱自清的父親,就用笨拙的身影,和一捧橘子來闡釋了對兒子的惦念。
在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家新成了奢侈,微信卻也是一種表達。我們有時候會不耐煩,有時候會屏蔽爸爸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爸爸的一條語音也是愛的表達。學會在別人的感情里感受溫暖,更重要的是要在別人的失去里珍惜幸福。
不忙的時候,不妨回爸爸一條微信,讓他們可以聽到自己思念的回音。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二
傅雷寫給兒子的不僅僅僅是家書,而是一個個人生哲理。他對傅聰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懂得了愛,以實際行動回報了父母,這使我十分的感動。
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叫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用心的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書中時時給人深刻的教誨,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不僅僅如此,從書中我還感到家長的用心良苦和他們給予我們的崇高的愛,正如傅雷在書中對兒子說:“孩子,我從里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必你從我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對人生多增了幾分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
當孩子對父母的依靠性太大或者父母對孩子溺愛時都會產生一種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樣用心與孩子溝通,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才能成為一名理智父母。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必須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者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的點點滴滴的把自己明白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這是傅雷在給兒子家書中的一段話。在《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字里行間,流露出傅雷對傅聰強烈的父愛。這種愛使人震撼,使我對傅雷愛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對兒子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用音樂譯注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脹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精力,在對祖國社會人類盡自己的職責。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抓緊時間”,“最是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和性情”。我覺得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父愛如山,雄偉壯觀,母愛如水,柔情萬里。我們應當理解父母并加強自身素質,逐步與父母建立友好關系,讓他們理解你,做一個稱職的孩子。
所以《傅雷家書》拉近了父母與我們的距離,讓我們互相理解,互相體諒,親情溢于言表,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和啟迪。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三
《傅雷家書》是作者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面飽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流露出更多的是一位父親望子成龍的期盼和一位學者執著的教導。
《傅雷家書》如一盞明燈,指引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于得意之時,于人生失意之時,于迷茫失措之時,無論何時,讀讀此書,都能獲得釋然。
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這些家書開始于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欺負,雙雙自盡。
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全書包含著人生哲學的自然準則,給讀者一種交心交友的深切體會。
傅雷望子成龍心切,把其畢生積累的對人生、對古今中外藝術、人生的感悟,點滴不漏地傳給了兒子。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而讀者也能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擁有堅定的信念,完成自己的理想。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四
在《傅雷家書》這本書中,傅雷經過寫家書來回憶往事,表達自我對兒子的思念,關心兒子的生活與成長。傅雷還在信中常用很多篇幅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和藝術修養等。所以樓適夷說“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傅雷是位偉大的父親,他對兒子傅聰進行苦心孤詣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位世界級的鋼琴大師,更留下了一本嘔心瀝血的家教范本——《傅雷家書》。
“人格教育”貫穿著全書始末,傅雷反復強調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告誡兒子待人要謙遜有禮,做事要嚴謹,遇事不逃避,戒驕戒躁,時刻心懷祖國與人民。在他看來,“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終才是做鋼琴家。”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藝術修養,使得這些文字生動優美,讀起來感人至深。我們也能從中學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道德與藝術修養。
人們都說,一本好書能夠影響讀者的一生,使其獲得豐富的人生啟迪,而《傅雷家書》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五
冬意漸濃,春節將至,微風伴著寒急掠過臉頰,執一信,漫步林蔭大道,輕輕貼上一枚郵栗,以信為馬,帶著愛與深情投入綠色的郵箱。
家書在這個被各種信息充斥著、包裹著的時代里,對我們來說似乎特別遙遠。縱使遠隔萬里,也能通過網絡交談。然而在上個世紀家書幾乎是家中與遠隔千里的親人交流的唯一方式,輾輾轉轉短則三兩天,長則十天半月,在那個塵封的歲月,思念和親情在歲月里沉淀。
翻開《傅雷家書》,字字句句,包含著的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真摯、最無私的愛。即使作為旁觀者的角度,用“冷讀”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過千里萬里,父子之間的濃濃關心。
“言傳不如身教”,傅雷大概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做任何一件事,都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大到翻譯文字,小到領帶的使用,都保持著這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同樣對傅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作為父母,傅雷夫婦不僅僅教導兒子關羽藝術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做人之理。正如傅雷先生所言之,書信作用有四乃: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思想;訓練傅聰的思想和文筆;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六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
《傅雷家書》,創作于9~9經歷了傅聰去波蘭留學。此后與父親傅雷常常書信來往,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余的幾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為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于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贊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里,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并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
傅聰長大后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斗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后,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于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于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著下一代。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七
傅雷對兒子的失敗,并沒有責罵,也沒有訓斥,而是祝賀兒子又有了一點失敗的經驗,再教兒子如何面對失敗,戰勝失敗。這種循循善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一般家長能做出來的。是的,在生活中栽了跟頭并不是壞事,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爬起來,這樣,便有了一次失敗的經驗,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每個人的成功都伴隨著痛苦,戰勝痛苦,就能成功。
傅雷對兒子說話,一會兒像一位語重心長的長輩,教育孩子如何做這做那,這個放心不下,那個放心不下;一會兒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困難時給孩子打氣、談心、給予安慰,解決煩惱。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講方法,大道理誰都懂,孩子需要的僅是一點安慰,因為這安慰可以使他們的意志更加堅強,行為更加獨立。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的父母,作為社會中普普通通的人民,他們沒有傅雷的文化修養高,不會像傅雷會用書信的形式和我交流;他們也不像傅雷一樣將自己對兒女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們的感情是含蓄,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表達著他們對我們的愛:辛苦賺錢供我讀書、噓寒問暖、做一桌好吃的飯菜,偶爾給我講講大道理等等。父母之愛是深入生命的,伴隨著我們一生的,難以割舍。
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可見他對祖國的忠誠、對人生的認真、對自己的要求之嚴格。
他要求在外國學習的兒子不忘祖國,要他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可惜這樣一個愛國之子在__中卻被劃成“右派”,讓人氣憤又無奈!剛正不阿的他選擇了自殺,可歌可泣。
傅雷以自身經歷,教導兒子如何在藝術上有更高的成就,如何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這些道理對作為讀者的我受益匪淺。能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是一種幸運。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八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他們對我們生活、人生、品格的叮嚀。
隔千山、離萬水,一句叮嚀近人心。
“努力加餐”“我希望你身體健康!”“記得按時吃藥”這是傅雷在信中給兒子的叮嚀,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倍感溫馨。
這一刻傅雷不是那個家教嚴厲的父親,而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親。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他對我們生活的擔心。
人生長,道路遠,父輩叮嚀導前行。
“孩子,安心用功吧!”“學生要理智的認識錯誤”“不要一時成功就驕傲”傅雷在學習上對兒子的教導無疑是成功,即使傅聰再優秀、再聰明,傅雷也總要叮嚀幾句,生怕兒子出了錯。
傅雷教子嚴厲卻也教子有方。他有錯便說,有誤便講,通過一句句叮嚀,教導出了一個優秀的音樂詩人。
當然,這也是傅聰聽勸,而在生活中有多少傅聰呢?我們大多是左耳進右耳出吧!所以讓我們認真聽聽父輩的叮嚀他們再嚴厲也是為了我們好!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父輩對我們人生的指導!
交朋友嗎,養習慣,句句叮嚀定品性。
“不要給別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出合行禮,不要太嚴肅”“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傅聰謙虛有禮為人謹慎,無疑是傅雷一句句叮嚀取得的成果。傅雷在注重兒子的學業的同時,也注意對兒子品性的叮嚀。
這使我想到了楊絳與錢鐘書的女兒,即使兩位先生在文革時期無比煎熬,但也沒有放棄對女兒品格的叮嚀,因此教育出了一個優秀、正直、有才華更具責任感的女兒。
而現在當我們的父輩時時告誡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時,我們總是不以為意,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為所想為。
聽聽父輩的叮嚀,聽聽那對我們人格的教育。
聽聽父輩的叮嚀吧!不要再自以為聰明了,不要再左耳進右耳出了。認認真真的聽聽他們的叮嚀并努力改正吧!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篇九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我們看作者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作者勸戒孩子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首先,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冷靜客觀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為簽,從而越來越堅強。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郁而超然。這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于攀登藝術的止境,同時他借兒子成功之機給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
讀了之后,真為他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作者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作者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作者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他們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使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作者自己吧。作者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兒子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作者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作者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作者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