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一
以重點詞句“總相宜”為突破口,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展開教學。引導質疑,先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再圍繞作者為什么會發出“總相宜”的贊嘆為基點展開討論學習,最后回歸提升對“總相宜”的感悟,進而理解全詩。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么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
學生分析:
打從一年級開始,班里的學生就很喜歡朗讀背誦簡短的古詩文,在朗讀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詩描繪的畫面。可是在吟讀上,學生很難進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較膚淺,所謂的感情朗讀只是浮于表面。
1、能正確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會寫“亦、妝”兩字。
2、理解古詩,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進入意境朗誦古詩。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的心情。
西湖景色的課件圖、寫有句式小掛板、音樂磁帶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聯系生活引入
師:我們壺鎮區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周邊的大水庫起了很大的作用,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水庫是什么樣子?
生:大、美
2、談話揭示課題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去游覽另一個水的世界
(出示掛圖介紹:這是我們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師:西湖美嗎?面對西湖的美麗景色,我們的小朋友往往無法用語言拿來表達,可古代有一位詩人卻只用了寥寥數語就把西湖的美麗表達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大作(出示課題)
3、組織讀課題(個別讀、集體讀)
二、讀通古詩,理解詩句
1、組織讀古詩
自由讀——個別讀(隨機糾正)
讀詩中指導書寫“亦、妝”。(亦:師示范寫,組織書空寫,再再在田字格邊寫一個。妝:組詞,說說后半個為什么是個“女”字并指導書寫)
個別評價語:
吐字清晰,發音正確。有誰還愿意讀讀。
讀得很流利!
讀得很有節奏!誰再來讀讀!
2、引導朗讀感悟
聽得出,大家剛才都在讀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對于詩中,你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
預設內容:
生:“總相宜”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幫助她理解?
生:總是那么美好,恰到好處。
師:詩人看見了什么美景,發出了這樣的贊嘆,讓我們一起來再讀讀他的詩吧!
生:詩人看見了晴天的美麗景色。
師:還看見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師:什么天氣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師: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麗的?請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好嗎?
評議:很美 我還想聽,請你再來一次
還感覺不到美 再來一次
師:再讀讀這個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閃動)水波怎么會閃動?(由于陽光的照耀)從哪個詞看出來?(水光瀲滟)請你來讀讀這個詞
誰來說說平時在哪里看到過“水光瀲滟”的樣子?請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讀出來。(請幾名學生個別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二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1課,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對比:以兩詩文字的對比為主,輔之音樂、書法、繪畫等手段,利用通感將“美”體驗深刻。本教材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二課時,以《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感悟為主。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設計著力于重疊,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文字和音樂的重疊,意境和書法的重疊。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這意象和意景的重疊為主要。蘇軾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其次著力點在對比,本詩在教學中力圖和《望天門山》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凸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美。風格上兩詩有著明顯的不同,《望》為唐詩,直抒胸臆,《飲》為宋詩,含蓄清麗。一直一含,讓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在山水畫面的對比中感受,在音樂節奏的對比中感受,在書法線條的對比中感受。匯聚所有的感受最終成了對詩文的感受,而這感受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妝濃抹”和西湖的“瀲滟”“空蒙”,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從文字中讀出畫面,實現詩情畫意的融合。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詩畫相融。能端正抄寫詩歌,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本課件著力于以樂抒情,以畫達意?!锻扉T山》輔以民樂合奏《奔騰》風格雄渾粗獷以引導高亢之聲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輔以柔婉清麗的古箏《平湖秋月》以浸潤柔美之音吟誦。“瀲滟”一詞比較生僻,若直接用課件傳遞實景,過實必有過死之弊端。課件只呈現波光粼粼,介乎虛實之間,引而不發,留給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于課堂上?!锻扉T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后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于黑板前。
一、承接中引發期待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涌,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愿意為大家再現一番。
指名讀。
全班讀。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著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讀中略有所感
1、自由讀。特別注意“瀲滟”“空蒙”兩詞的發音。
2、指名反饋讀。指導斷題。
3、齊讀
師:感覺這山、水和天門山一帶一樣嗎?
設計意圖
〔“怎樣的山,怎樣的水?”這一問題貫穿課堂始終。隨著學習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展開屬于自己的山水畫卷。此處一問不要求做具體回答?!?/p>
4、再讀
這又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呢?我們繼續感受詩句。自個兒含在嘴里輕輕地多念幾次,想象著那山,那水。
設計意圖
〔“含在嘴里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三、細品中清晰畫面
1、看具象畫
打開書,看著插圖,再將詩句讀幾次,讀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釋。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設計意圖
〔詩句傳遞的畫面是萬千的,插圖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圖和注釋的輔助下讀詩,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由具象畫面引領學生走近詩句意景,有助于打開學生的想象之窗?!?/p>
2、聽音樂(平湖秋月)
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聽。
這兒的山。
這兒的水。
感覺。
生讀,師范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設計意圖
〔音樂是流動的畫,《平湖秋月》之優雅柔婉非常接近詩句意境。詩句在音樂中的再現,無疑引領學生感受到了帶著情感的畫面?!?/p>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三
1、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那些地方?你們知道“人間天堂”指的是哪里嗎?“人間天堂”是說什么意思呢?
2、你們想欣賞一下西湖的風光嗎?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ǔ鍪菊n件)
1、師:西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確很美,在宋代詩人蘇軾的筆下更是美得獨特。板書“蘇軾”)
2、師:蘇軾曾在杭州做官,他寫了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3、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作者蘇軾?
4、再讀、解題:
5、過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古詩,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學生自由讀詩。強調注意課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讀音及寫法。
2、師:講解生字
3、師:詩之美,美在語言優美,美在音律動聽,這首詩在哪里停頓是合適的?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用小斜杠畫一畫。
4、學生匯報,師課件演示。
5、齊讀。
1、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能將古詩讀得流利而富于節奏,可是要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們還必須理解詩句的意思,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一齊學習理解詩句,看看蘇軾如何用這短短28個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學習前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課件出示。
①先齊讀。
②提出疑問。(你有什么讀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講解單個字的解釋?!盀囦伲核ㄊ幯⒉ü忾W閃的樣子
可結合注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水光瀲滟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彰桑盒稳萆綆n迷蒙的樣子。想象:下雨天云霧迷茫的樣子你見過嗎?這個時候去看山是什么樣的?
④結合單個字的解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3、這兩句詩分別描寫了什么氣候下的景色?用一個字來形容詩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齊讀,讀出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和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美。
5、當詩人看見這豐富而美好的畫面,會是什么心情呢?帶著愉悅的心情讀。
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歡晴西湖還是雨西湖?為什么?帶著你的感受讀,讀出你的喜愛。(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
那么,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那雨天的西湖?從哪里可以看出詩人都喜歡。(晴方好、雨亦奇)
過渡:對,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學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①總結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先解釋單個字,再根據單個字的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②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師:西施美不美?詩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詩人怎樣評價西施的美?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還美嗎?為什么?(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生的美)
詩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出她不論什么時候都美的特質?怎樣讀出這種美?(重讀:總)
③詩人為什么要將西湖比作西子?她們有什么相通之處?
(引導理解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p>
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還是一個總字,看起來是在寫西施的美,實際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
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總是那么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么得驚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
師:同學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去到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于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著蘇軾再次暢游西湖吧!
師配樂朗讀,生閉目想象:(如時間不允許,則教師配樂讀古詩)
這一天,陽光明媚,蘇軾與幾位好友相約暢游西湖,他們泛舟湖上,飲酒賞景,西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蕩漾,閃爍耀眼,向人們展示著它美麗的風貌。詩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當詩人正沉醉于這山水美景,忽見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原來下雨了,你再看這雨天的西湖吧,云霧迷茫,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詩人不禁詠出這樣的詩句,讀——師生齊讀。
就讓這美景留在我們的腦海里吧,再讀一讀!
7、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
1、過渡:我們的祖國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描寫西湖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下面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首。
2、課后作業:朗誦全詩,鼓勵背誦。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四
1、師: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到杭州,人們自然就想到——西湖。你們去過西湖嗎?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來說嗎?(或看完課件回答)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板:飲湖上初晴后雨
3、師:誰寫的?板:蘇軾
師:課前同學們特意去搜集過資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師小結: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畫家,與父親蘇荀,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當過官。這首詩就是他在杭州當官時寫的。
4、師:(齊讀詩題)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說
師點撥:起初晴天,后來下雨了?!x題
講蘇軾在湖上飲酒…………讀題
5、師這首詩的 題眼該是哪個字(晴 雨)
1、師: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趕緊打開書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杂勺x
2、師:反饋:在朗讀時,哪個詞特別難讀……指名讀
指名讀詩句
1、師:哪句是寫晴天的西湖,哪句寫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樣知道的`?
2、學習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誰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指名說,師引導:
(1)“瀲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板:釋
(2)解釋這句詩,哪個字應該調換一下順序?(晴)生重新解釋詩句板:調
(3)還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板:補……生解釋詩意
(4)解釋時還要板:猜 換
師:你能用這種方法來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嗎?生說師引導
師:(1)詩人喜歡晴天的西湖嗎?你從哪個字看出?(好)
(2)引讀 師: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瀲滟”
(3)師(指著圖):這就是水光瀲滟的 湖面,你能用別的詞來描述嗎?(生自由說)
(4)師是啊,晴天的陽光照到湖面上,銀光閃閃,是那么美麗,其實晴天的西湖還有許多美景呢!……生閉眼師描述一段優美的文字……(聽完后)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師:是啊,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詩人說……引讀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6)師:一個“好”字寫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真是一字千金??!
師:雨天的西湖,詩人喜歡嗎?從哪兒看出?(奇)
這雨只讓西湖的山云霧迷濛嗎?請想像一下這雨還讓哪些景物更加生動了?
師:難怪詩人說……引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學習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師: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詩人認為一個“好、奇”,遠遠不能寫出西湖美,不能表達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此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引讀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師:這兩句詩是至今為止贊美西湖中最妙的兩句。誰來說說它的意思(生解釋)
師:你覺得這兩句妙在哪里?……讀
1、師:學到這,你們是否為西湖的美景所打動,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帶著詩人的這種喜愛之情讀讀這首詩嗎?配樂朗讀。
2、師:同學們,我覺得美的詩,光讀還不夠。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生試背……指名背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五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的資料。
一、激情導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無數游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后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了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p>
二、初讀感知:
1 、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檢查讀書效果。
3 、師范讀古詩。
4 、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樣的?
(“水光瀲滟”)(板書:水光瀲滟)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游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滟”。
(4)你讀懂“瀲滟”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滟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假設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你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艷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蕩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書:好)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粗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么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后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云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么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么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里,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4、蘇軾筆下的西湖真美??!古人有許多描寫西湖的詩作,卻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想想,蘇軾為何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動人呢?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么時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游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杰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搜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獲的。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優質課篇六
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 認識“亦、妝”兩個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 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 談話切入,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請同學說說自己的體會,沒去過的同學也關系,今天我們隨著攝影師的鏡頭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燈片)
二、 組織合作,自主探究,小組匯報,相互補充,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1. 理解詩題意思,介紹作者;
2. 自由讀詩句,讀準字音;
3. 出示詩句中的詞語,開火車讀詞語;
4. 將詞語帶入詩句,自由讀詩;
5. 小組分工合作,出示學習方法:讀——提出疑問——借助注釋解疑——再讀;
6. 小組匯報詩意,指名補充;
7. 師說詩意,生說對應的詩句;
三、 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1. 師指導有感情朗讀,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
2. 師介紹西湖與美女西施的相通之處,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 配樂有感情朗讀;
4. 師范讀,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1. 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2. 鼓勵學生在課外搜集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讀給大家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本課是一首寫景的古詩,在授課時,老師在課前搜集了大量有關西湖的圖片,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創設了教學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對于課題的解釋深入淺出,本首詩有一些字音較難,所以我設計了比賽的方式賽讀詞語,體現了扎實有效的教學風格,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對于詩意的理解在學生互相幫助、補充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適時點撥。在師范讀生想象畫面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通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小組合作學習還處于培養階段,小組合作學習的匯報這一環節應更加扎實,學生的合作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從本首詩還可以進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業,由課內指向課外。如果教師把古詩板書在黑板上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