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活著》讀后感2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一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yè)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yīng),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jīng)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x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jīng)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chǎn)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jié)束了。
福貴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jīng)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yǎng)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二
在讀完兩遍原著小說,觀看了一遍電影之后,我想在這里簡單談一下,我對這部藝術(shù)作品的想法。
“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是原作者余華寫在活著小說中的話。乍一看,這句話有點問題,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活著是為了提升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為了奉獻等等。但細細品來,結(jié)合富貴的遭遇,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是多么深刻。我在這里寫一點我的拙見,我認為,當一個人經(jīng)歷過很多生離死別,看過了這世態(tài)炎涼,他的心或者說他的靈魂,會到達一種超然的境界。到這個時候,活著就變成了一個過程,甚至像是一個任務(wù),到這個時候,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下面我想簡單將電影與小說做一對比。
電影是視覺藝術(shù),小說是文字語言藝術(shù),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優(yōu)秀的小說,電影將失去靈魂,沒有導(dǎo)演出色運鏡,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演員選擇,小說將無法出色的具象化。這一點上《活著》完全達到了。尤其是鞏俐的表演,讓我想起了《紅高粱》里的九兒,那種美麗堅強的女性的形象,被詮釋的出神入化,完全讓觀者沒有任何出戲的感覺。
電影因為篇幅的限制,無法將小說中的情節(jié)事無巨細的表現(xiàn)出來,所以無法避免的要對篇幅有所刪改,但不能改的沒有邏輯。在這一點上《活著》完美的做到了。例如:導(dǎo)演完全把握住了富貴的父親,在知道兒子將家底輸光后的情緒遞進(從憤怒到釋然)的過程,并將其適當推進,給觀眾造成的沖擊是不亞于小說的。
先暫時寫到這兒,最后我想談一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活?
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一輩子的,我相信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回答。我想在這里談一點淺薄的想法,三十歲之前為自己活,三十歲后為別人活。三十歲前你的父母還很健康,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給自己拼搏一個未來,不讓他們失望,三十歲后,你可能已經(jīng)事業(yè)穩(wěn)定,也已經(jīng)為人夫(妻),為人父(母)同時為人子女,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要肩負起責任,要讓身邊的人因為你而感到幸福,但不要過分為自己的兒孫打江山,老話說的好: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后輩兒孫不如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想想富貴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這就是所謂為別人活。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三
這是我第一次讀余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jié)尾又是那么殘忍。我向來都不喜歡閱讀悲劇小說,也從不愿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曾耳聞過《活著》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著》在家中書柜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
終于,有一天,我翻開了它,專心地閱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角色——男主人公福貴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他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該經(jīng)歷的和不該經(jīng)歷的。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拿錢給母親看病卻被抓走去當大兵,導(dǎo)致母親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死了。福貴在戰(zhàn)場上食不果腹,每天在鬼門關(guān)徘徊,最后終于逃了出來。然而,災(zāi)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于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后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他而去。
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绔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唯有自己努力地生活下去。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為他心生同情。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為之惋惜,為之憐憫,為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也還是眷顧他的——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里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有他還活著……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后,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余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為了一幅寧靜的畫。
福貴的背駝了,他背負著一家人活著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著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這是斗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nóng)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有著無數(shù)像福貴這般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余華所說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四
最后是害怕再次看到它,“活著”,經(jīng)典的痛苦,但不保持一絲希望,我覺得余華先生根本就沒有打算寫一個好的方向!
主人公就是富貴,亦是這樣一個社會悲慘生活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后又陰差陽錯被征兵,未見母親進行最后我們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支持陪伴,也是中國勞苦人民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利益而死,卻也已經(jīng)不是通過自己能夠心甘情愿的;女兒風霞,難產(chǎn)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作為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企業(yè)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工作落得孤家一人!
在整本書中只有少數(shù)的希望,余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著力刻畫了許多悲慘的生活,但我們不適合希望生活富足的書。縱觀情況下,這一點,我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一個縮影,數(shù)百萬農(nóng)民的,它是一種影子?這是大自然的怪胎。什么壓倒他們的骨干?文革,饑荒,農(nóng)民很難活著!勞勞幾十頁,但自建國以來歷史寫作是集中在中國,我們已經(jīng)看到,它也不僅僅是悲劇,有困難的人還活著啊!
我不禁聯(lián)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發(fā)展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通過依靠我們自己的力氣掙錢,養(yǎng)家糊口,解決人民溫飽這個問題。但是對于他們學習從來都沒有放下活著的希望,為什么?不只是因為我,更是企業(yè)因為這樣活著本不易!
佛陀講輪回,人生就是穿越苦難的海洋,我們每個人都在苦難的海洋中掙扎,希望能到達彼岸。 那道道江水,豈不是紛紛受苦? 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活著是有壓力的,但正是這種壓力讓我們感覺活著,我們的心臟還在跳動,而不是死在棺材里。
后來我想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這么多的苦難也明白,人是注定要生老病死,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活在當下,不要糾結(jié),畢竟,新的一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仍是反過來!
活著本就是一場學生不易的修行,何談發(fā)展容易?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五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余華在《活著》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chǎn),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里。福貴為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y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后終于回來,家里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干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發(fā)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里人,福貴家終于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chǎn)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后,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后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為命。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著》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著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為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說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里,躺在地底下,不能說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著,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盡管沒有那么湛藍。我們還肩負著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為什么?大部分都是因為壓力,因為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為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為好像沒有快樂,因為痛苦。因為不想承受痛苦,才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jié)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后活下去。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六
勇氣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編者的話
在生離死別面前,離去的人不用擔心世間事,而生者卻只能被迫來承受這一切——在這冰冷的人世間繼續(xù)努力活著,帶著失去悲痛和對明天的希望。
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總是給底層人民帶來沉重的災(zāi)難,迫使他們?nèi)ッ媾R巨大的生存壓力。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底層百姓,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幾萬萬人的縮影,命運之神似乎從未眷顧他,可以說世間的苦難都讓他經(jīng)歷了,他的傳奇人生令人嘆服。
福貴最初是一個典型的二世祖,每日進出賭場,揮霍家里的積蓄,家中那賢惠漂亮的好妻子家珍怎么勸都沒用,福貴依舊吃喝嫖賭,最終不僅輸光了家產(chǎn),還氣死了爹,妻子連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為命。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所幸家珍在產(chǎn)下兒子有慶后,又回到了他身邊。讀后感·但上天還是不愿放過他,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xiāng)他才知道母親已經(jīng)去世,妻子家珍辛辛苦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后來也因為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這本就十分坎坷了,但在此之后福貴又經(jīng)歷文革、大躍進、自然災(zāi)害,女兒鳳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鳳霞的兒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后只剩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在夕陽的余暉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駕著牛漸行漸遠,沙啞悲涼的歌聲從遠方依稀傳來,橘紅的落日在土地的盡頭緩緩落下……
“少時錦衣玉食不知愁,待到中年嘗世間酸苦,老年無人與我度余生。”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慨的不止是主人公經(jīng)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為他經(jīng)歷了這么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范圍,在一次次打擊之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帶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對未來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如此脆弱,人生飽經(jīng)滄桑,但永遠也不要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即使到最后,無親無故,只剩自己一人孤苦伶仃蕭索悲涼,也要咬緊牙關(guān),帶著打不倒的意志,活下去。
因為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七
眾所周知,《活著》是一本記錄中國人所經(jīng)歷的苦難,歌頌中國人頑強不屈精神的小說,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本經(jīng)典書籍。
余華創(chuàng)作《活著》的靈感來自美國民歌“老黑奴”,這首歌曲記錄了老黑奴所經(jīng)歷的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頑強樂觀的對待這個世界,余華因為這首歌而寫下了《活著》,即使歌曲里所屬的時代、國家和文化和《活著》里的完全不同,但這樣也無法抵擋,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共通之處。
大家不會想到,在這名為《活著》的小說中,人們卻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在余華冷靜而稍帶殘酷的筆調(diào)下,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并在這一個故事中,帶我們探尋了人類的終極問題:我們,究竟為什么活著?
主人公福貴,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生活極其墮落囂張,長年混跡于賭場。之后的一場變故,讓他的生活發(fā)生了大反轉(zhuǎn),因為被賭場下套,他們家的家產(chǎn)全被賭場騙取,福貴的親爹也被他活活氣死。這場變故如一瓢冷水將福貴澆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后的生活并沒有按照常理出牌。沒過多久,福貴的母親病了,福貴拿著家里僅有的兩個銀元去城里請醫(yī)生,卻被軍隊抓去當壯丁,這一去就是兩年,最后死里逃生回到家鄉(xiāng),此時母親已經(jīng)去世,女兒也因生病變成啞巴。他們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所能經(jīng)歷的所有苦難。讀后感·兒子因為獻血而亡,女兒難產(chǎn)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連外孫也因為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后只有福貴和家里的一頭老黃牛相依為命。
讀過《活著》的人,都無不感慨福貴這一生,實在是太慘了,但是福貴卻在這一次次苦難中頑強地活了下來,他在每一次可以選擇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選擇了活下來。
人為什么活著呢?人就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面對無常的命運時,我們接納它、感受它、理解它。我們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壓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來,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壯舉,我們本就應(yīng)該因為生命本身而活著,在我們的生命里成為自己的英雄。
《活著》讀后感200字篇八
應(yīng)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jīng)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期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里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僅輸光了家產(chǎn),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chǎn)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后帶著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xiāng)他才知道母親已經(jīng)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之后也正因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貴經(jīng)歷文革、大躍進、自然災(zāi)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鳳霞產(chǎn)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余暉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駕著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jīng)歷的種種悲慘,更正因他經(jīng)歷了這么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范圍。
應(yīng)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正因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正因他們背負的,不僅僅僅是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