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說課稿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氣溫和氣溫的分布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和效果預測來闡述。
首先是說說我對教材的分析:
本節教材講述了氣溫的概念與測定,氣溫的時間變化、氣溫的空間分布三個內容。氣溫的測定要求學生會估算日或年平均氣溫,氣溫的變化則需要通過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來分析氣溫日變化或年變化的規律以及氣溫日,年較差,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則需要通過觀察世界等溫線分布圖來理解。總而言之,本節教材,是屬于世界地理總論部分,是世界區域地理、中國地理部分對氣候特征描述的基礎,本節是本章上節課內容《多變的天氣》的自然延伸,也是學習第四節《世界的氣候》的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接下來我為大家說說學生的情況:
從七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好奇,好動,好表現,所以只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生就能在地理上學有所獲。但同時對初一孩子來說,地理是門新課程,學生知識儲備少,讀圖,析圖,抽象能力恰恰較差。所以。學困點是初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少,理解能力較差。
我校初一新生在開學前已經接受了導講評教學模式的訓練,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較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已經初步形成,對于探究本課的重難點具備了良好的條件。
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并會計算日、月、年均溫和日、年較差的方法。
②讀氣溫曲線圖,能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并能繪制氣溫曲線圖。
③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①搜集、整理氣溫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的實例,體會氣溫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②運用圖文資料和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通過對比,讀圖分析,活動探究等方法,使學生掌握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閱讀并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氣溫分布規律。
在教學中具體采用的教學法如下:
教法:這節課采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式,同時結合觀察,談話,講授,討論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學法: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和認知水平,我將指導學生利用學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1、新課導入
讓學生例舉氣溫與我們生活,生產的關系(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小組為單位,組內討論,盡情發揮,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
2、自主學習
基礎梳理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完成學案或叢書的知識結構,一邊完成的同時,一邊在書上勾畫出來,有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學生閱讀課文,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在書上標注;引導學生獨立自學,梳理基礎,培養自學,看書的好習慣,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組內在組長的帶領下訂正答案,然后抽學生起來回答;學生自我訂正答案,修改錯誤的地方,積極發言;發揮小組的優勢組內同學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合作探究
解讀教材之一、氣溫的變化
首先是氣溫的測定。教師提問:一天中的平均氣溫是如何測得的?日月年均溫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自學教材53頁至54頁相關內容,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其次,請同學們讀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從兩副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直接的或間接的信息?(學生回答后教師應及時補充)學生觀察圖3、11,圖3、12,先思考后,組內小聲交流討論,然后起來作答。(要求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氣溫日、年較差應讀出來)
培養學生從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然后要求學生參照教材54頁活動設計,繪制某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可讓一兩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圖。(要求學生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
學生分組,根據教材提供的數據進行繪圖,繪好后展示給其它同學看。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動手動腦,在自由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過渡:
氣溫在時間上有變化,我們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那么,氣溫在水平分布上也不相同,我們采用什么方式在地圖上表示呢?
積極思考:
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合作探究
解讀教材之二、氣溫的分布
教師出示等高線圖和等溫線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加深對等溫線的認識(通過看圖,至少應知道,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根據等溫線的疏密,分析氣溫差異的大小;根據等溫線的閉合情況,判斷高低溫中心)
學生讀圖,比較,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將此區域的等高線圖與等溫線圖相對照得到讀等溫線這種等值線圖的方法:通過類比實現知識的遷移,也降低了學習等溫線的難度。
二、氣溫的分布
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出示以下三組地點:(1)北半球不同溫度帶的三個地點;(2)同一緯度的沿海和內陸兩個點;(3)同一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兩個點,學生選擇每組氣溫最適宜的一點安家。
學生積極在組內交流討論,在選擇安家的理由上找證據,回答問題。
我將抽象的三個氣溫分布規律設計成三個有趣、具體的探究活動,在積極探究過程中,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改變了以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
教師點撥:針對第二組點即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難以找到證據,在全體學生有疑惑的時候,老師點撥就很必要了:出示教材第57頁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讓學生觀察北半球同緯度大陸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氣溫高,7月哪里氣溫高?
學生讀圖分析,討論回答。
運用等溫線的判讀方法可判斷一月陸地氣溫低于海洋,七月則相反;歸納規律二:同緯度海洋、陸地氣溫不同。
課堂小結
鞏固拓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學生回顧,回答
增強師生互動,教師借此進行課堂小結
達標檢測
歸納提升
剩下的時間,我想是學生能靜下心來將重難點落實到筆頭上,我的效果檢測內容是讓學生當堂完成填充圖冊P23—24,。
學生完成檢測內容
自測、自批、自改,互幫,爭取當堂掌握,不留作業
板書設計:
氣溫的變化:氣溫日變化氣溫年變化[氣溫曲線圖]
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
氣溫的分布: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受緯度影響[等溫線圖]
同緯度海陸氣溫不同——受海陸位置影響
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受地勢地形影響
效果預測:
本教學設計采用“創設情景,引入新課——自主學習,梳理基礎—合作探究,解讀教材——鞏固拓展——歸納提升”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通過繪圖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氣溫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歸納總結,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地理課堂的主人。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說課,不當之處敬請評委老師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