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學設計(精選5篇)
《乞巧》教學設計(精選5篇)
《乞巧》是唐朝詩人林杰的詩,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表達了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學設計,希望的大家喜歡。
《乞巧》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 “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首詩想象豐富、淺顯易懂,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體設計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凝練而含蓄的語言讓人不覺產生了言未盡意無窮的感覺,產生了無限的想象的空間。如何進行古詩詞的學習體會凝練的語言的發展想象的空間?朗讀是最好的策略。本節課將通過設疑讀、情景讀、想象讀、帶讀等豐富的朗讀方式讓孩子徜徉在古詩的美好意境之中。說到想象,力圖抓住牛郎織女相會和家家戶戶怎樣乞巧這兩處通過補充資料、借助圖畫等情景教學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們在誦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誦讀,體會著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會寫“乞、巧、霄、渡”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搜集描寫七夕的古詩;了解七夕各地的習俗。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 引出課題
1、師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2、師過渡引出課題。
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也正因如此,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初七這一天,就有了很多風俗活動,因為少女們希望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唐朝大詩人林杰就曾寫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課件逐行出示詩兩個霄宵注音)表達人們的這種美好的愿望。(再出乞巧)詩名就叫《乞巧》,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故事引入課題,既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也為他們初步了解這個故事、講好這個故事做了伏筆?!?/p>
二、初讀自悟 整體感知
1、看書資料袋和注釋了解什么是乞巧。
2、看字面的意思理解什么是乞巧。
【設計意圖:引導孩子學會看資料袋以及注釋來學習,既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又培養了孩子學會學習的好習慣?!?/p>
3、寫“乞”和“巧”。
4、七夕這一天人們是怎樣乞求智巧的呢?讀讀這首詩。
5、自己學學這首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困惑。
【設計意圖:這首詩比較淺顯,學生基本能自己根據字面的意思讀懂。讓孩子自讀自悟古詩,體現了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同時,質疑問難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學會思考的過程?!?/p>
三、品讀鑒賞 積累內化
1、區別“霄”和“宵”,寫“霄”。
2、理解碧霄,朗誦前兩句。
第一理解層面:深藍的掛滿星星的浩瀚的夜空。
第二理解層面: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幸福美滿的天空。
【設計意圖: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此處理解想象碧霄是怎樣的景象,這是個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的良好的契機,孩子們經過從初步到深入的理解碧霄這個過程,既開啟了思維,同時又加深了對古詩的語言文字體驗,可謂一舉兩得。】
3、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怎樣乞巧的?讀讀三、四行。
4、教師補充織女的資料。
【設計意圖:恰當的補充資料,有助于孩子學懂古詩,同時激發了孩子的情感因素?!?/p>
5、他們是怎么乞巧的?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想象看到了什么?
6、師點撥想象人們乞巧的場面。誦讀后兩句。
7、少女們僅僅是乞求智巧嗎,你還讀出了什么?(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8、體驗讀。如果你在乞巧節上,你想乞取什么?帶著自己美好的愿望讀讀后兩句。
【設計意圖:詩人并沒有具體寫出人們乞巧時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此處設計意在結合全詩的理解,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p>
四、熟讀成誦 拓展激趣
1、情景帶讀古詩。
2、泱泱中華,悠悠千年,歷史的長河里沉淀了多少我們祖祖輩輩傳下的經典??!這里還有另外幾首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課件出示另外幾首七夕的古詩)
3、乞巧這首詩里面講到了神話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多走進民間故事。看誰讀的最多。
4、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請同學們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設計意圖:通過帶讀最后能準確有感情的誦讀古詩,達成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誦讀另外幾首描寫七夕的故事,激發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p>
板書
時間: 追 乞巧
地點: 求
人物: 幸
事情: 福
【設計意圖:該板書為孩子想象七夕人們是怎么乞巧的搭了橋、鋪了路。同時“追求幸福”四個字也言簡意賅的表達了這首詩的主題?!?/p>
《乞巧》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年來,老師與你們共同誦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名句。那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積累了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學生誦讀《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
2、那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古詩時,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吧!你可以先說說嗎?(學生回答: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會多讀幾遍來理解詩的意思;我會看注釋,查字典來理解;我會把詩背下來,或者記在古詩積累本中;我會上網查資料或者看課外書;我會想去了解詩人和朝代;我會向同學、老師、爸爸媽媽請教。)
3、過渡:原來學習古詩有這么多的好方法?。】梢远嘧x、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想別人請教。那就帶著這些好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吧!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你想提醒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么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乞字是“”,氣字是“”)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這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生:謂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大家仔細聽聽,他讀準了字音了嗎?誰能把字音全部讀準?(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么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請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古人云:獨而無學友。(生:則孤陋而寡聞)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個人單獨學習,而沒有一起學習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Γ蔷驼业侥闵磉叺耐瑢W,用上你們的好方法,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五分鐘夠嗎?開始吧?。▽W生討論)
5、時間到!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說)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們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正應驗了孔子的話:三人行(生:必有我師焉),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向他人請教!
6、那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1、“碧霄”是什么樣的呢?2、詩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盡紅絲幾萬條”)問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學,(生:不恥下問)我們在讀書學習時,就應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知道)
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 七月初七 )
2、(指詩第一行)在 七月七日 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
出示課件:夜空圖。看到這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說)
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
還記得老師曾經教你們積累的杜甫的《牛郎織女》嗎?請你們背一背!(學生齊背)
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
找到了嗎?(引導學生找,辨別方位)
原來古詩還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呢!再來讀讀這首詩吧?。▽W生齊讀)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
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同學們,你們對織女了解多少?。浚▽W生自由回答)
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得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云錦。織女在云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倥畟儌€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么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4、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日?。浚粌和潱?/p>
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
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爭取說得更好?。ń涣髦该卮穑?/p>
5、反饋。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浚ㄋ麄兿胂罂椗粯有撵`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c、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娙肆纸馨l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四、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來表達那些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3、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生: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背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積累下來,和往常一樣,打開“古詩積累本”把它記下來吧?。▽W生記古詩)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ㄖ该x)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
總結: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復習了以往積累的古詩,還學習了一首新詩,同時還誦讀了很多很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詩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你們能做到嗎?(能)
下課
《乞巧》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耀眼奪目。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古詩是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關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們還要來學習一首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乞巧。
二、初讀
1、板書課題:
看老師寫課題,會讀嗎?(指生讀)。“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說。師板書比較“乞──氣”,書本p124,端端正正地寫一遍?!捌颉笔鞘裁匆馑??齊讀課題。
2、下面就來讀讀這首詩吧,注意: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請你自由反復地讀,努力讀正確,讀流利。
⑴由讀;
⑵指生2、3讀;
⑶齊讀。
3、孔子曾說過: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下面就請你再來讀讀古詩,邊讀邊想,學思結合,可以借助p122注釋、p124課后資料袋,想想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
學生自學。
4、學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與大伙討論討論:
⑴討論。
⑵集體交流:
說說你讀懂了哪些詞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平時學習中,也要學會與人合作,向他們學習。
三、研讀
1、現在還有哪些問題未能解決呢?指生說,
師引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請關注第一行中兩個讀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來,師板書:宵,霄。引導組詞理解;
②在詩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節的晚上;
“碧霄”:深藍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樣子呢?能想像出來嗎?指生說。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頭仰望天空,深藍的天空中繁星點點,出示星空圖。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著這美麗的星空圖,你想到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個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動的神話啊,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一、二兩句)。
3、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嗎?還寫了些什么再讀讀古詩:
⑴自由讀,指生說。
⑵向誰乞巧?
“織女”在天宮里不停地織著云霞,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杰作。
①看圖片;
②你想用哪些詞句來形容這么美的云霞?指生說;
是啊,出示課件、齊讀。
③這么美的云錦都出自──織女的巧手。
人們對織女的云錦嘖嘖稀奇,少女們也羨慕得不得了。她們羨慕什么呢?指生說,心靈手巧(板書),所以,七夕節的晚上,人們都會望著秋月乞巧(回題)。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4、輕輕地吟誦這兩句,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隱約浮現怎樣的場景:
⑴指生說。
⑵師相機評價引導: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廣;穿盡、幾萬條──心誠。
(很多人穿了很多條線,可見非常熱鬧。)
⑶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兩句,齊讀。
④每逢七夕,少女們都要乞求得到像織女一樣的美麗、聰明、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齊讀全詩。
四、延伸
1、在民間,還流傳著《乞巧歌》,出示,自由讀讀,想想人們還在乞取什么呢?(自讀,指名說,齊讀。)
乞巧的內容更豐富了,人們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誠了,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生讀;齊讀。
2、《乞巧》一詩表現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說自己的愿望。)讓我們借助此詩來表現自己的愿望,一起讀。
3、能把這首詩背出來嗎?
4、七夕節是人們喜愛的一個節日。在古詩園里,還有很多表現七夕節的古詩。老師選取了兩首推薦給大家,你可以讀一讀,簡單地學一學:
⑴出示,自由讀;
⑵指生讀,齊讀:
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又讓你感受到七夕節人們乞巧的場景?)
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積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這首詩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
《乞巧》教學設計 篇4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教學重點、難點】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并且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前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中國是個傳統的節日大國,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農歷的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賞花燈,那是什么節?(元宵節),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賽龍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遙望星空,穿紅絲線,你知道這是什么節嗎?這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2、唐代詩人林杰,寫的古詩《乞巧》講的就是這個節日(課件出示)。板書《乞巧》詩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寫這個“乞”字要注意什么?
3、讀題質疑:把課題讀一讀。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板書疑問: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樣過乞巧節?3、七夕節為什么又叫乞巧節?)
假設: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嗎?
二、誦讀古詩
1、請同學們帶著疑問,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在讀的時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順,在此基礎上,試著讀出節奏,明白了嗎?開始
①一生讀。②另一生讀3、齊讀
師評價:你讀得很流利。誰再來?(讀得怎么樣?你叫什么名字?小詩人XXX,讀出了古詩的節奏。)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學們發現了嗎,在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特別容易混淆,誰能當當小老師提醒大家?你怎么記住它們?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嗎?一首歌難忘今宵,就是難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無際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釋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黑板條出示:借助注釋,學古詩)
瞧,回到詩句中去了,誰能說說這一行的意思?
同學們,你們真棒,瞧,抓住了關鍵詞就理解了詩意。讓我們一起讀。(黑板條出示:抓關鍵詞,理解詩意。)
四、理解第二行
1、你們看,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圖)群星閃爍,猶如顆顆寶石。在這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是啊,這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淳樸的牛郎和善良的織女被這無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兩頭,然而卻阻隔不了他們追求人間真愛的決心,王母見此情此景,也被他們所感動,最終便同意讓牛郎織女在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渡河橋?!岸伞蔽覀冞€可以說是“過”,這個故事就是乞巧節的來源。同學們一起讀讀這一句。
五、理解第三、四行
那么,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怎樣過乞巧節呢?試著讀讀三、四行,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讀)你們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學生自由說)你們想知道老師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嗎?在新月當空的夜晚,有很多的(人)詩句中哪個詞能看出人多?還有很多的(紅絲線)哪個詞能看出?
六、指導朗讀
1)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小河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熱鬧?。≌l來讀。
2)男女老少,望著秋月,等著盼著,織女啊,快飛下凡來。誰來讀。
3)望穿秋月,絲絲紅線,縱然穿盡,也無法表達我乞巧的誠心。一起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復誦讀想畫面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古人多么喜歡的一個節日啊。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為什么把這一天叫做乞巧節呢?課后資料袋告訴了我們,請自由讀讀。
(學生回答)課件出示: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是啊,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之所以叫織女,就是因為她的心靈手巧,瞧,這就是織女織的云錦。(圖)怎么樣,快說說吧。從同學們的驚嘆聲老師體會到了你們對織女心靈手巧的羨慕。據說織女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那么,什么叫乞巧?請同學們再看課題,誰告訴張老師,“乞”什么意思?乞取?!扒伞蹦兀磕阏姘?,就是像誰一樣的智巧?()對啊,就是像織女一樣的心靈手巧?,F在,乞巧的內容更豐富了,心意也更誠了,還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如果是你,你會乞求什么?
剛才,我們借助資料,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很多,下節課我們要繼續通過想象畫面學好讀好這首古詩。
《乞巧》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乞巧》,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中的豐富想象。
2、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學生查找資料。
教學過程
一、以舊帶新,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古詩,回憶一下,把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朗誦給同學們聽,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背古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有關傳說的古詩,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的。
二、指導預習,培養自學能力
1、預習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誦古詩。
⑵ 認讀生字,學記生字。
⑶ 邊讀邊溫習課前資料,整體了解古詩大意。
2、學生自讀古詩。
3、學生匯報學習效果:
⑴ 讀準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導書寫。
三、學古詩,掌握方法
1、大聲朗讀,讀準字音:
牽、盡
2、知作者,解詩意:
⑴ 作者林杰,通過課外資料查找,你對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據注視你對查找資料的理解,說說“乞巧”為題有什么含義呢?
⑶ 閱讀課后的資料袋給以補充,使學生了解“乞巧”的背景,為學習古詩奠定基礎。
3、懂詩意,展想象:
⑴ 讀一讀古詩下邊的注釋,并結合字點的幫助,理解古詩的意思。
⑵ 師生共同研究古詩的意思:
第一句:農歷初七的夜晚,遙望浩瀚無際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織女再鵲橋相會。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對著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們個個將線從針孔穿過,有萬條之多。
⑶ 根據古詩層次理解詩意:
前兩句敘述的是牛郎和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讀古詩,作者把這一神話故事與人們的行動相結合,人們為什么這樣做?
正因為這美麗的傳說深深地牽動著美一顆善良美好的心靈,人們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能得以實現。
⑸ 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人們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當時人們會有哪些心愿嗎?
4、悟詩情:
作者能很清楚、簡明、生動堤壩神話傳說與乞巧節相融合在一起,使我們也感受到當時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給了我們大膽想象的空間,這首詩令我們走進了快樂歡慶的日子。(背誦古詩)
5、說古詩:
根據你們收集的資料,把“牛郎織女”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四、總結古詩方法
祖國文化沒時每刻都在熏陶著我們,從語言文字到傳奇的故事都領我們去認識、去解讀、驅趕五、去想象,感受中國文化,感受人間真情。
我們學習古詩藥材用一定的方法,讀故事、知作者、解詩題、懂詩意、站想象、悟詩情,掌握這一方法,你們可以更多的學習故事,掌握古詩。
五、板書設計